人事科个人工作总结 四年,过得非常忙碌,非常充实人事工作内容多,涉及面广,工作任务多,很辛苦,很会培养人。面对学校的发展变化和建设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我不敢懈怠。我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工作态度积极进取,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作风务实。人事工作的要求是全面、抓政策、坚持原则、以人为本、热情服务、开拓创新、认真高效。四年来,我一直努力工作 人事工作的成绩离不开学校的领导、各部门的支持和有关人员的努力。我特别感谢人事部所有同事的帮助。 1。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为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提供人才保障 作为“985”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肩负着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使命。团队建设是大学发展的基础,一流的人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保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必须确立人才队伍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校人才队伍建设是以制度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条件、环境和平台建设为保障的。我们紧紧抓住“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全面提高队伍素质,着力培养和引进创新学术团队、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坚持培养和引进人才并举,做好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工作。 1,完善制度,创新机制,严格执行 准入门槛。众所周知,在我国特定的国情下,高校仍然容易进入,但难以退出。在学校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入学制度得到加强,形成了有效的入学机制。首先,我们按照“科学规划、按需设岗、合理结构、严格程序”的工作原则,做好了人员增长规划,制定了XX-XX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计划,做到“随地图走,随路径走”其次,在政策和制度方面,对《中国农业大学人才配置条例》和《中国农业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了重新修订,使之制度化、规范化,有制度可循。第三,在具体措施上,实行公开招聘制度,通过校园网公开招聘所有需要招聘的岗位和条件,提高招聘的公开竞争力。第四,建立两级评价体系。根据各学院学术委员会的初选和面试,候选人应按1: 3的比例向学校的评估委员会推荐。学校应根据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分别组织选拔,并根据“不缺、不滥”的原则投票确定入学候选人通过严格的准入控制,进一步保证了新进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加紧实施高端人才引进工程 。高端人才引进项目是学校自XX以来实施的“人才引进项目”的延续和完善。学校继续加大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支持力度。考虑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和学科建设,学校制定了《中国农业大学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实施暂行办法》(“千人计划”),并修订了《中国农业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暂行办法》新《办法》不仅改善了人才待遇,也提高了引进人才的“门槛”。根据新办法,成立了由学校领导、学者、专家和高校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学校高层次人才测评委员会。使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和考核更加科学、合理、民主,更好地发挥学校各级学术委员会的作用。近四年来, 199,学校已批准从“千年计划”中引进4名候选人和56名高层次人才在实际办理入学手续的34人中,引进人才的合同资金总额为2555万英镑。他们大多在各自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我校教学和科研的带头人和骨干。此外,引进人才的中、期末考核制度得到完善和加强。优秀人员将得到奖励,未通过评估的人员将不再被任命。 修订了《中国农业大学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聘任管理暂行办法》,制定了《中国农业大学外国兼职教授岗位津贴实施细则》等文件,使我校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的聘任更加规范和精细化。目前,我们学校有189名兼职教授。 3,从最好中选最好,做好各类人员的招聘工作 学校高度重视团队招聘和招聘工作,本着“总量控制、优化结构、公开公平、不缺不滥”的原则,优先录用高层次、高学历、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急需的教学科研人员,并正在逐步加大对辅助教学和管理人员的补充力度 在过去的四年里,学校新增入学人数为243人,按生源类别划分:36名归国留学生,42名博士后流动人员,24名调入人员,141名招综解141根据学位,有215名医生,占88.5%。硕士及以下人数为28人,占11.5%根据补充类别,209人(86%)进入教学和科研岗位。12人,占5%,进入助教岗位;22人进入管理岗位,占9% 4年,积极创造条件,搞好博士后工作 博士后制度是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途径,博士后人员已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生力军目前,该站有156名博士后,比XX的105名提高了32个百分点。此外,在XX成功建立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研究站,使我校博士后研究站达到12个。同时,制定了《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管理条例》,积极支持博士后研究人员申请各类基金项目,将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式纳入学校在职教师考核体系,并对通过考核的人员给予奖励。 2。整合资源,创造条件,加强师资培训和选拔,必须坚持引进和培养 199人才并重的原则。要注意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关系。一方面,应该引进高水平的拔尖人才来补充教师队伍。同时,要重视现有人才的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减少人才流失,有效提高现有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保持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1,整合资源,建设培训体系 结合学校的“985工程”和“211工程”人才队伍建设项目,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导向,围绕学校发展规划,整合资源,完善团队培训体系,特别是师资培训推荐和选择高层次人才和各类人才项目;加大青年教师出国留学的力度,尤其是35岁左右的青年教师;坚持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做好教师的学术休假工作适应性训练和改进训练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训练体系。在过去的四年里,近1000人接受了培训。 2,积极努力做好专家的选拔和推荐工作 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的硕士研究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至关重要在过去的四年里,我们在各类人才的选拔和推荐方面做得很好。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人事部推荐的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中国科学院两院院士2人;“千年计划”有4个成员;著名教授,长江学者,有7名成员和4名教授。新世纪100万人才工程八名国家候选人;2 .中国青年科学技术奖;宝钢教育基金14名优秀教师奖;11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补贴的人员;中国有1名优秀教师,北京有6名优秀教师,北京有2名优秀教育工作者。 3,要面对面,切实抓好青年教师成长工程 青年教师的培训,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能力,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关键。自XX年起,学校将培训重点从原来的学院转移到统一的学院,重点培训35岁左右的青年教师,以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国际视野。制定中国农业大学“青年教师发展工程”实施办法;学校已经给了特别的资金来支持年轻教师在国内外深造。XX是实施青年教师发展项目的第一年。共有19名候选人被确定资助青年教师海外培训项目(1: 1配对项目),36名候选人被确定资助学校的海外项目,5名候选人被确定资助国内访问学者,6名候选人被确定资助教育部的高级培训项目。 加强岗前培训。新进教师年度培训包括新教师欢迎会、衢州实验站学习、参观学校历史博物馆、拓展训练、教学试验和评估等特殊环节。它还整合了师德建设的内容。新入职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不仅了解教师的专业要求,而且了解农业大学的历史和传统,认可和继承农业大学的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继续实行学术休假制度,在过去四年中,已有40多人获准休假。 3、完善制度建设,保障激励相结合,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1、制度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有良好的政策和制度保障随着这项工作的开展,我们要以制度建设为出发点,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一个为依法治校提供保障和制度依托的体系。近年来,修订颁布了《中国农业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设置管理暂行办法》、《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管理条例》、《中国农业大学教职工年度考核管理办法》、《中国农业大学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聘任管理办法》、《中国农业大学非职业人员编制管理实施细则》、《中国农业大学人员配置管理条例》。共有19项规章制度,包括《中国农业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暂行办法》、《中国农业大学“青年教师成长工程”实施办法》、《中国农业大学职工奖励暂行办法》、《职工休假出勤管理暂行办法》。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和绩效工资等一系列制度仍在修订和完善中,从招聘、培训、考核、待遇、结构等方面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制度保障。 2、 年度考核要完善考核制度,注重考核的实际效果修改考核方法,淡化年度考核,只现实述职,由学院对教师的年度教学工作量和科研成果进行考核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教师能够摆脱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去,防止分心,以应付每年一次的年度考核。提高年度考核的公开性宣传个人考试形式,强调教授的“成绩”,确认考试结果等。 3、 通过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员工晋升、技术工人考试等日常工作,提高队伍水平,优化队伍结构在过去四年中,492名专业和技术人员得到晋升,包括119名高级专业人员、293名高级专业人员和80名中级及以下专业人员。共有202名教育工作人员获得晋升,包括4级36名工作人员、5级66名工作人员和6级及以下100名工作人员。共组织了2次技术工人考试,提升了62人,包括5名高级技术员、34名技术员、23名高级工人及以下人员 4、分配制度改革 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自XX年7月1日起,事业单位已进入新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人事部成千上万次查阅档案,查阅了2800多名员工和2100多名退休员工的档案资料,补充了4500多份个人档案和工资审批表,并对全校人员进行了多次计算,为制定我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按照“同步考虑、分步实施、系统进入轨道、逐步到位”的总体改革思路,顺利完成了XX年的第一步其中,从业人员2798人,置换729万元,月增资122万元。退休职工2156人,折合704万元,月增资88万元。 目前正在积极调查研究绩效工资的相关规定。 5,管理非职业人员和社会保障 目前,学校的就业制度是多元化的。为此,制定了《中国农业大学非职业人员管理实施细则》,详细规定了非职业人员的岗位设置管理、聘用程序和薪酬。建立和完善非职业人员数据库。截至2010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