徂徕石先生墓志铭|欧阳修|阅读试题答案译文翻译徂徕石先生墓志铭|欧阳修|阅读试题答案译文翻译
徂徕先生姓石氏,名介,字守道,兖州奉符人也。
徂徕鲁东山,而先生非隐者也,其仕尝位于朝矣,鲁之人不称其官而称其德,以为徂徕鲁之望,先生鲁人之所尊,故因其所居山以配其有德之称,曰徂徕先生者,鲁人之志也。
先生貌厚而气完,学笃而志大,虽在畎亩,不忘天下忧。
以谓时无不可为,为之无不至,不在其位,则行其言。
吾言用,功利施于天下,不必出乎己;吾言不用,虽获祸咎,至死而不悔。
其遇事发愤,作为文章,极陈古今治乱成败,以指切当世,贤愚善恶,是是非非,无所讳忌。
世俗颇骇其言,由是谤议喧然,而小人尤嫉恶之,相与出力必挤之死。
先生安然,不惑不变。
先生自闲居租徕,后官于南京,常以经术教授。
及在太常,益以师道自居,门人弟子从之者甚众,太学之兴,自先生始。
其所为文章,曰某集者若干卷。
其辞博辩雄伟,而忧思深远。
其为言曰:“学者,学为仁义也。
仁急于利物,义果于有为。
惟忠能忘其身,惟笃于自信者,乃可以力行也。
”
以庆历五年七月某日卒于家,享年四十有一。
友人庐陵欧阳修哭之以诗,以谓待彼谤焰熄,然后先生之道明矣。
先生既没,妻子冻馁不自胜,今丞相韩公与河阳富公分俸买田以活之。
后二十一年,其家始克葬先生于某所。
将葬,其子师讷与其门人姜潜、杜默、徐遁等来告曰:“谤焰熄矣,可以发先生之光矣,敢请铭。
”某曰:“吾诗不云乎‘子道自能久’也,何必吾铭?”遁等曰:“虽然,鲁人之欲也。
”乃为之铭曰:
徂徕之岩岩,与子之德兮,鲁人之所瞻;汶水之汤汤,与子之道兮,逾远而弥长。
道之难行兮,孔孟遑遑。
一世之屯兮,万世之光。
曰吾不有命兮,安在夫桓魋与臧仓?自古圣贤皆然兮,噫子虽毁其何伤!
注:石介,北宋儒家学者,经学家、文学家,与胡瑗、孙复一起被后人合称为“宋初三先生”.
9.下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因其所居山以配其有德之称配:媲美
B.不惑不变惑:烦恼
C.义果于二爵为果:果真
D.惟笃于自信者笃:厚,满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A.则行其言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而小人尤嫉恶之而卒莫消长电
C.乃可以力行电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友人庐陵欧阳修哭之以诗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石介“有德”的一组是
①其仕尝位于朝矣②虽在畎亩,不忘天下之忧
③常以经术教授④其辞博辩雄伟,而忧思深远
⑤以是行于己,亦以是教于人⑥子道自能久也
A.①②⑤B.③④⑤C.①③⑥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地之人之所以称石介为“徂徕先生”,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徂徕山是当
地的名望所在,而石介又受当地人所尊仰,以山名称呼石介,正是当地人的心愿。
B.石介敢于表达意见,对一些事常表达愤慨之情,写作一些文章来尽力陈述古今治乱成败的事情,用来揭露批评当世的弊端。
C.石介的文章语言丰富生动,宏大壮美,并且所流露的忧思意义深长,他说,在学术上有造诣的人,学习的是仁义,所做应该对外物有利,应该有所作为。
D.为石介下葬前,为彰扬他的荣光,他的儿子和弟子请欧阳修写篇铭文,欧阳修因为在石介死后曾经写诗痛悼并高度赞扬过石介,所以一开始井没有应允。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言不用,虽获祸咎,至死而不悔。
先生既没,妻子冻馁不自胜。
遁等日:“虽然,鲁人之欲也.”
9.【答案:C】
10.【答案:A】
11.【答案:D】
12.【答案:C】
四、
13.不采纳我的进言,我即使得到灾祸,到了死亡的境地也不会懊悔。
,
先生去世以后,妻子、儿子自己不能径受得住寒冷饥饿。
徐遁他们说:“虽然是这样,但这是鲁地人们的想法。
”
译文
徂徕先生姓石名介字守道,是山东兖州奉符人。
徂徕山是山东东面的一座山,徂徕先生并非一个隐者,他曾经出仕在朝堂上为官。
山东人不用他的官位称呼他而称赞他的美德,是由于徂徕山是山东的名望之地,徂徕先生是山东人所尊敬的人物。
因此用他所居住的徂徕山来匹配他德高望重的称号,称号为“徂徕先生”,是鲁人的情志心愿啊。
徂徕先生外貌忠厚、气度浑然,学识深厚、志向远大,虽然出身贫贱但心忧天下。
他认为时机没有不可作为的,重要肯作为就可有所成就;如果不能身处一定的职位,也应该践行一定的主张。
如果自己的主张被采纳,功劳及利益就可以施加到天下百姓,也不要归于自己;不采纳我的进言,我即使得到灾祸,到了死亡的境地也不会懊悔。
他遇到某些事情如内心有所积郁不满,就写作成文章,极力陈述从古到今国家兴衰治乱成败的事情,来批评当今社会的弊端。
贤明的或愚笨德,善良的或不对的,肯定正确的见解,批评不对的事情,从来不避讳什么。
世俗之人很是惊奇他的愤激之语,因此对他批评扰扰,议论纷纷,那些小人更加嫉妒厌恨他,共同勾结要协同排挤他,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徂徕先生却安然处之,既不疑惑,也不改变自己的言行。
石介先生一人在徂徕山闲居,后来在南京任官,平时用经书与技艺教授学生。
等到他后来在太常任职,愈加以为师之道自居,跟从他学习的门人弟子很多,太学之兴盛,从石介先生那时开始的。
他所写的文章,成为某某集册的有若干卷。
石介的文章语言广博、内容丰富,气势宏大壮美,并且所流露的忧思意义深长。
他说,学习就是学做仁义之事。
仁就是在对外人外物有利上表现急迫,义就是在有所作为上表现坚决。
只有忠于某事才能忘却自己,只有忠诚自信然后才能够尽力去践行自己的主张。
徂徕先生在庆历五年七月某日家中去世,活了41岁。
友人庐陵欧阳修哭着作诗送别,认为只有等待那些非议之语停息了,这以后徂徕先生的思想才可以昭明天下。
石介先生去世之后,妻子、儿女们贫困不堪,忍饥受冻,丞相韩先生和河阳富先生拿出自己的钱财购买田产来养活他们。
徂徕先生死后21年,他们家族才有能力将徂徕先生安葬于某个地方。
将要安葬时,徂徕先生的儿子石师讷和先生的门人姜潜、杜默、徐遁等前来告知我欧阳修说:“对先生的诽谤平息了,现在可以弘扬先生的美德了,请您写一篇铭文。
”我说:“我的诗歌里不是说过‘子道自能久’吗,何必再让我写铭文?”徐遁等人说:“虽然是这样,但这是鲁地人们的想法。
”于是我为徂徕先生写铭文曰:徂徕山险峻巍巍,正应先生的品德啊,是鲁人的仰望;汶水水流浩荡,正合先生的思想,流传久远,影响深长。
圣贤之道难以实行啊,像孔孟那样的圣贤奔波匆忙。
一个时代的思想聚集,会对千秋万代有影响。
虽说我们时运不好,可是那桓魋和臧仓有在哪儿呢?自古圣贤都是这样啊,哎呀,先生您即使遭到毁谤又有什么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