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耳穴为主治疗慢性鼻炎33例

耳穴为主治疗慢性鼻炎33例

耳穴为主治疗慢性鼻炎33例
自1988~2001年,我科采用针刺耳穴和王不留行籽耳压法治疗慢性鼻炎33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16~63岁,平均42岁;病程2月~15年。

其中慢性单纯性鼻炎19例,慢性肥厚性鼻炎8例,过敏性鼻炎3例,萎缩性鼻炎3例。

临床表现包括鼻塞、鼻腔分泌物增多(粘液性或脓性)、鼻音、鼻腔异味、嗅觉减退、听力减退、头痛、头晕、记忆力障碍、思维分散等等。

2 治疗方法2.1 耳穴贴压
(1)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取穴以内鼻、前列腺、鼻柱穴为主。

两侧耳穴贴压王不留行药籽,3天更换1次。

嘱病人或家属按压药籽,每天4~6次。

可同时配合体针,取肺俞、少商、迎香、印堂穴。

(2)萎缩性鼻炎:穴取肺、内鼻、内分泌。

王不留行籽贴穴,配合远近取穴,针合谷、迎香两穴,鼻腔滴抗生素药水。

(3)过敏性鼻炎:穴取肺、肾上腺、鼻柱为主,方法同上。

2.2 耳穴针刺
取穴与耳穴贴压组相同,每日针刺1次,7天为一疗程。

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在实际工作中,上述两种方法常结合使用。

33例中18例先用耳穴针刺1疗程,再用耳穴贴压法;15例采用耳穴贴压配合体针治疗,其中有5例中途改用耳针治疗1疗程。

3 治疗效果
鼻塞和鼻腔异常分泌物消失,嗅觉恢复为治愈,计18例,占54.5%;鼻道通畅,分泌物明显减少,嗅觉改善为显效,计8例,占24.2%;鼻塞减轻,分泌物减少为有效,计5例,占15.2%;症状改善不明显为无效,计2例,占6.1%。

本组总有效率为93.9%。

4 典型病例
陈××,男,46岁,工人。

两侧鼻塞半年余,流脓涕,伴有头痛、头昏,鼻音严重,诊断为慢性单纯性鼻炎。

经耳针鼻柱、内鼻以及肾上腺穴每天1次,7天后改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上述穴位,同时针刺迎香、肺俞、少商穴每天1次,5天后单用耳穴贴压,12天后治愈。

5 体会
慢性鼻炎的基本病理改变为鼻腔粘膜层动静脉,特别是下鼻甲海绵状组织慢性扩张或增生,血管和腺体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腺体功能活跃,分泌物增多。

西医治疗主要使用血管收缩药和抗菌药物来消除炎症,改善鼻腔通畅。

但由于药物作用时限短,而且存在对治疗反应的差异性,很多病例迁延不愈。

中医则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肺经受邪有关。

患者因风寒侵肺,蕴而化热;或感
受风热,导致肺气失宣,病邪上扰侵窍而致鼻塞流涕。

本组治疗按部位取鼻柱穴,使经络感传直达病所,以取得气至病除的效果。

针对慢性鼻炎的发病机理,为使鼻腔粘膜血管收缩,则取前列腺穴,该穴可刺激机体产生前列腺素,前列腺素可使鼻腔血管强烈收缩。

笔者注意到,部分病人在耳穴治疗后很快即感鼻塞好转,就是基于这种机理。

肾上腺穴刺激体内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增多,前者可促使血管收缩,后者可抑制组织的炎症反应,并能增强机体的抗毒能力。

对过敏性鼻炎则利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抑制变态反应。

故以上穴位配合应用可收到良好效果。

由于萎缩性鼻炎的病理改变与单纯性和肥厚性鼻炎不同,故以上几个穴位的效果较差,应配合药物治疗。

针刺和贴压法都可以起到治疗作用,但贴压法更易被病人接受。

经过耳穴治疗,症状改善较为明显的是鼻腔通气改善,分泌物减少。

鼻塞改善最快在治疗数分钟就可有明显好转。

对萎缩性鼻炎,则与体针和局部滴抗生素药同时进行,较用单一方法效果要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