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3牛郎织女教学案

13牛郎织女教学案

13、牛郎织女主备学校:实验学校审核:课型:阅读授课时间:两课时【教材分析】《牛郎织女》是一则动人心弦的民间故事,讲述了孤儿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与天宫织女相识、相恋,他们男耕女织,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王母娘娘知道后,拆散了他们,用玉簪划出的天河将他们隔开,牛郎织女只能在每年的七月初七在鹊桥相会。

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封建恶势力的反抗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便于复述。

2、学习本课9个生字,注意区别平舌音“嫂”,翘舌音“挣、扎、衰、趁、拽”,后鼻音“棚、挣、汹”,前鼻音“舔、趁”的读音,对比“衰”和“哀”的字形,结合上下文理解“相依为命”、“心急如焚”、“暴跳如雷”、“发誓”、“挣扎”等词语。

3、学习抓住课文主要情节精读课文,着力学习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牛郎、织女、王母娘娘的人物特点,体会牛郎织女之间的真挚情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4、通过想象、朗读、复述提高对民间故事的欣赏水平,挖掘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1、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练习复述课文。

2、学习抓住课文主要情节精读课文,着力学习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牛郎、织女、王母娘娘的人物特点。

【资料链接】民间故事:指群众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不断地集体修改、加工而成的一种文学形式。

这些故事大都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整理,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大都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和修改。

中国的民间故事相当丰富。

最著名的有《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便于复述。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相依为命”等词语。

3、学习课文1-6自然段,练习复述课文,学习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牛郎、织女的人物特点,体会牛郎织女之间的真挚情感。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请你把课文读熟,自学生字新词,然后独立完成看拼音写词语。

sǎo zi niú pénɡ xún zhe zhēng zhá xiōng yǒng( ) ( ) ( ) ( ) ( ) yán lì zāo yù chèn zhe dā jiù shuāi lǎo( ) ( ) ( ) ( ) ( )2、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画“--”。

挣.扎(zhēng zhēn)惩.罚(chéng chén)拽.着(zhuài zuài)趁.机(chèng chèn)3、《牛郎织女》由编著,我还知道他的作品、。

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的由来。

二、课堂助学1、导入新课。

2、预习反馈。

3、整体感知。

说说《牛郎织女》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给课文分段并列出小标题。

4、合作探究。

学习课文1—6自然段,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牛郎和织女呢?学习步骤:第一步,默读1-6自然段,画出描写牛郎和织女的词语或句子。

第二步,从这些词句中,概括牛郎和织女的人物特点并在书上作批注。

5、交流汇报:出示句子“交谈中,牛郎明白了织女的身份,织女也知道了牛郎的遭遇。

织女见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a、了解牛郎的名字来历。

(找出文中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来说。

)古代没有地位的穷人是没有名字的,像奴隶一样。

b、了解牛郎的遭遇:年幼的牛郎孤苦伶仃。

(抓住"吃剩饭"、“穿破衣裳”、“每天天不亮就”这些词语体会。

)长大后的牛郎是怎样生活的?c、认识织女的身份。

(王母娘娘的外孙女)了解她是如何来到人间的?相机解读:王母娘娘对她们管教严格,没有自由。

织女向往自由的人间。

d、学习牛郎心眼儿好,又能吃苦。

心眼好是说牛郎是个怎样的人——善良,能吃苦说明他——勤劳。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描写牛郎善良和勤劳的语句读一读。

领悟写法。

写牛郎的善良和勤劳,直接写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写老牛的表现呢?这样写好不好?说出你的理由。

(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丰满)② 些语句看出牛郎照顾老牛很周到?②哪些语句看出老牛很牛郎也很亲密?“老牛眼眶里满是泪花”描写了老牛的神态,它为即将离开与他朝夕相处的的牛郎织女感到难过,这是留恋的泪花,从中也能看出老牛与牛郎之间深厚的感情。

织女为什么愿意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呢?(心眼儿好,又能吃苦。

)是牛郎勇敢离开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品质打动了织女。

从上面的学习中,你认识了一个什么样的牛郎、织女和老牛呢?(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知恩图报)6、过渡: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和织女走到了一起。

他们从相识到相伴,开始了新的生活。

课文中有一个词形容他们的生活,这就是——美满。

7、齐读第6节。

突出“美满”一词。

8、指导按小标题练习复述课文1—6自然段。

尽可能运用课文中质朴流畅、生动优美的语句,抓住体现人物特点的词语。

可以小组合作,每人讲一个部分,根据小标题提示,力求把一个部分讲生动。

组内其他同学可以相互评价。

9、教师小结复述课文的情况。

三、当堂训练。

指导复述课文:①课文生动地刻画了牛郎勤劳善良的形象,我们要善于抓住体现人物特点的词句来复述课文,如“吃剩饭”、“穿破衣裳”、“每天天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这些关键的词让我们能感受到牛郎从小孤苦伶仃。

复述的时候要说好这些词语,尽可能运用课文中质朴流畅、生动优美的语句。

②根据上面的要求,同桌检查复述课文1-6自然段。

复述评价:四、巩固练习(一)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牛郎照看那头老牛很周到。

每天放牛,他总是挑最好的草地,让它吃又肥又嫩的青草;老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去喝最干净的溪水。

那头老牛跟他也很亲密,常常用温和的眼光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呢。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周到:温和:2、用“-----”划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3、“牛郎织女”现在作为成语,用以比喻,我们可以用苏轼的名句“”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二)阅读拓展: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zhuó)素手,札札(zhá)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jiàn),,脉脉(mò)不得语。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结合上下文理解“心急如焚”、“暴跳如雷”、“发誓”、“挣扎”等词语。

2、学习课文8-10节,抓住课文关键词句把握王母娘娘的人物特点,体会牛郎织女之间的真挚情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继续练习复述课文,尽可能运用课文中质朴流畅、生动优美的语句。

【学习过程】一、温故预习。

1、仿照例词写词语。

霎时间()间()间()间心急如焚()如飞()如年()如故2、从课文中找出和下列词语意思相近的词。

勤劳()幸福()吩咐()悲伤()调查()转眼间()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并选择一组造句。

织女()美丽贤惠,()心灵手巧。

天上()富丽堂皇,()织女并不喜欢。

织女()挣扎,()望着两个孩子大声喊:“快去找爸爸!”造句:二、课堂助学1、复习导入。

2、预习反馈。

3、合作探究:学习课文8-10节,抓住关键词句,感受牛郎、织女和王母娘娘的人物特点。

学习步骤:第一步,默读课文的8-10节,画出描写王母动作神态的词句,读一读。

第二步,你觉得王母是一个怎样的人?作批注并和同桌交流你的感受。

a、抓住“暴跳如雷””发誓严厉惩罚”、“闯进”“狠狠一推”、“拽着”、“拔下“一划”等词语感受王母不讲骨肉亲情、心狠手辣、残暴专制的形象,象征着封建专制者。

b、抓住“一边挣扎一边望着两个孩子大声喊”感受织女骨肉分离的痛苦。

牛郎的心急如焚。

c、王母娘娘用玉簪划出了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

正是这一划,划破了一个美满的家庭,更划碎了牛郎和织女心中对美好生活的——梦想、追求和渴望。

从此,他们只能隔河相望了。

请一位同学来读第10小节。

d、看到这个“望”字,你的脑海中会出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遥远,思念,此时无声胜有声……)e、请按照小标题“知道下落—发誓抓回—闯入家中,抓走织女—心急如焚,携子追赶”说说这部分课文内容,练习复述课文。

教师小结:①这个故事想象合理,前后照应。

写老牛死时,嘱咐牛郎将它的皮剥下来留着,这一情节的安排为下文做好了铺垫埋下伏笔,这种写作上的构思和结构上的处理值得我们借鉴。

②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为什么要创作《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呢?(现实残酷,寄托于理想)③民间故事能流传久远还有两大特点:表达美好愿望情节一波三折为什么要设计王母这个人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得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王母的阻挠反映了故事中的一对矛盾。

由于矛盾冲突的激化,故事达到了高潮。

)我们的故事就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民间故事是叙事性的文章,这就是叙事性文章的叙事结构。

三、当堂训练1、读完这个故事,故事中的人物肯定有你喜欢的或讨厌的,请结合课文评价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我喜欢,因为我讨厌,因为2、复述课文8-10节给你的同桌听,尽量运用课文中质朴流畅、生动优美的语句,和体现人物特点的关键词语。

复述评价:四、巩固练习(一)继续复述课文,把故事完整的讲给父母听。

(二)拓展阅读另外三个民间故事,完成下列题目:《牛郎织女》和、、并称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民间故事一般都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的向往。

“清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游人如织,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面。

突然间,从西湖底下悄悄升上来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

多么神奇啊!”出自民间故事。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发生在,她的丈夫被魏王征召修筑长城,劳累而死埋于长城之下。

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教学后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