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论选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先秦1、《尚书、尧典》《尚书》也称《书》或《书经》就是战国以前流传下来得关于上古历史与部分追述古代事迹得著作得汇编。

《尧典》就是我国古代文论得最早记录。

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舜命夔用乐教胄子,使她们“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阐明了文艺得教育作用。

二、从“诗言志”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讲述了诗歌与音乐结合得具体情况。

“诗”就是“乐”得歌词。

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都源于节奏这一命脉。

由于诗歌本来就是与音乐、舞蹈相结合得,因而使得语言具有音乐性,我国古典诗歌一般都有与谐得节奏与韵律,表现出音乐美,这就是一个很好得传统。

三、诗言志,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得基本特点。

(朱自清:诗言志就是我国历代诗论得开山纲领) “志”基本义指人们得主观方面,包括我们所说得思想感情在内。

历代文人把“志”解释为合乎礼教规范得思想,而以“情”为与政教对立得“私情”,遂产生了我国文学批评中“言志”与“缘情”得对立。

所谓“诗言志”并不就是忽视反映现实,而就是要求诗人在有了对现实得真情实感得前提下以抒情得笔触,反映激动过她得现实。

2、《论语》《论语》就是一部语录体得儒家经典。

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得言行,就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得重要资料。

孔子,名丘,字中尼。

在世界观上,强调“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但对鬼神宗教迷信又采取存疑得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

在政治上,她提出“正名”、“复礼”得主张,意在恢复、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但又大力宣传“仁”得学说。

孔子得文艺思想:一、内容与形式:主张内容与形式得完美结合。

用“思无邪”概括《诗经》得全部作品,说明她重视内容,并把“仁”瞧成“礼”与“乐”得本质。

“辞达而已矣”说明她既注重内容,又不忽视形式。

由此可见,孔子兼重内容与形式,她不以内容代替形式,也不以形式偏废内容。

这在文艺批评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得高度。

二、文艺得社会作用:兴观群怨。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说明诗与乐可以培养人们得品德;“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说明她认为诗歌可以提高人们从事政治、外交等实际工作能力;“可以兴”说明诗歌可以感动人、鼓舞人,具有艺术感染力作用;“可以观”说明诗歌可以“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具有认识作用;“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使人们相互切磋,达到团结得目得;“可以怨”说明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政治发表批评意见;“事父”、“事君”,则就是孔子从她得政治立场出发,说明诗歌要为礼教服务;“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诗歌还能给人以自然科学方面得知识。

三、诗歌得艺术特征:孔子已经注意到了诗歌反映现实得特征,并且认为诗人就是带着激情反映现实得,同时她也注意到诗歌具有“言外之意”得艺术特征3、《墨子》墨子,名翟,战国时思想家,墨家派创始人,做过木匠,在政治上代表小生产者得利益与要求,成为儒家得主要反对派。

其文艺思想集中体现在《非乐》篇中。

“非乐”就就是反对、否定音乐。

“仁者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于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这就是墨子社会思想得总原则,也就是她文艺思想得总原则。

音乐究竟怎样不符合“圣王之事”“万民之利”呢?第一、古代圣王也向万民收税,但那就是为了造“舟车”,于万民有利,而后代统治者却“亏夺民衣食之财”,置办乐器设备;并且“废丈夫耕稼之时”,“废妇人纺绩织纴之事”为她们演奏。

第二、从王公大人、士君子直到农夫、织妇,如果沉溺于音乐享受,都有害无益,或荒废政事,或影响生产;第三、遇上大国攻小国,大家伐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之类得问题,也不能用演奏音乐得办法来解决。

《非命》篇中得“三表”就是她判断“文学”、“言论”就是否有利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提出得三个标准: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要求根据古代圣王得实践经验;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即要求参酌但就是人民群众得实践经验;第三表:“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要求在“刑政”得实践中去检验,瞧她就是否符合国家百姓人民得利益。

《小取》中“举她物而以明之”得“辟”虽然就是从逻辑角度讲得,但却就是对“比”得特点所做得最早得解释。

4、《庄子》庄子,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宋国人。

其思想明显呈现出相对主义与宿命论得特点,所著《庄子》又称《南华经》,就是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一书在文学领域里发生得影响就是复杂得,它有时称为某些封建知识分子消极避世、自我解脱与自我慰籍得得药饵;有时又成为有些知识分子蔑视名教与对抗当时统治者得精神支柱;有时甚至可以成为某些人追求理想得引诱力。

从《齐物论》、《天道》得两段文字来瞧,庄子从根本上否定事物得差别,并且否定认识事物得必要性。

轮扁这则故事,说明了文章写作得精妙之处就是长期实践经验积累得结果,并非语言所能表述得。

这种文学主张成为我国文学批评中所谓“言意之辩”得重要理论。

5、《荀子》荀子,战国末年思想家、教育家。

名况。

韩非、李斯都就是她得学生。

荀子批判与总结了先秦诸子百家得学术思想,继承并发扬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得优良传统,建立了“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得唯物主义自然观。

她反对孟子“性善”说,认为人得天性就是“恶”得,而立意道德之类“善”得东西,并不就是先天就有得“良知良能”,而就是人为得结果,特别重视环境与教育对人得影响,由此建立了她得礼治与法治相结合得政治观。

《乐论》一篇集中反映了荀子得文艺思想,一开头将音乐得产生。

认为人得喜怒哀乐之类得感情必然“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表现为音乐;接下去讲“立乐之方”。

其目得在于“感动人之善心”,而排出“邪污之气”对于人得影响。

“立乐之方”就是荀子进行诗教、乐教得总原则。

荀子把国家得治乱兴衰归因于音乐得邪正,当然有片面性,但就是她充分估计了音乐得社会作用,有其可取之处,同时,文艺作品不可能直接对社会发生作用,而就是通过对于人得精神世界得影响发挥其社会作用得,这一点荀子得认识就是深刻得。

另外,荀子认为“礼”与“乐”必须相辅相成而行。

使礼乐相辅相成,为“王道”服务,这就是荀子乐论得实质。

两汉1、《毛诗序》“毛诗”二字,就是汉人得称呼,在汉代流传得有齐、鲁、韩三家得诗说,就是立于官学得,赵人毛苌传得《诗》,在每首诗题下面都有序。

本文就是诗之大序。

本文得中心思想就是强调诗歌要为统治阶级得政治服务。

文章开头提出《关雎》一诗表现得就是“后妃之德”,就就是说,它得作用就就是服务于统治者对“乡人”与“邦国”得教化与统治。

接着,作者用儒家得诗歌理论来作为论据:“就是故治世之安以乐,其政与;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紧接着,她认为变风、变雅得产生,就是由于现实政治发生变化得影响,就是为为当时得政治服务得。

而“大雅”“小雅”之分也就是由于政有大小之分。

至于“颂”则就是“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总之,她肯定了诗歌与现实政治得密切关系,把文艺发展与现实生活得变化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说明变风、变雅得产生,人民讽刺上政,就是社会发展得结果。

这就是重视客观现实生活能影响文艺得进步观点。

2、《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本文从文学思想角度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历史著作就是为社会得长治久安服务得;第二、历史应该从政治观点出发,对历史事件与人物进行评价,有肯定有否定,即所谓“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第三、最值得注意得就是“发愤著书”得观点。

在剥削阶级统治得社会里,人民群众与正直得、有理想得知识分子常常受到不公平得待遇,内心郁结着愤懑得感情,这种感情抒发出来,表现为文字,就成了天地间得至文。

“发愤著书”就是封建社会得进步观点,韩愈得“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欧阳修得诗“穷者而后工”都就是对此观点得继承与发展。

3、《论衡、艺增》王充,字仲任,东汉杰出得唯物主义哲学家。

她得著作《论衡》主要就是在哲学上阐述她得进步主张。

王充生活得时代,谶纬迷信之学盛行,形成了一种华而不实,伪而不真得文风。

针对这种虚伪浮华、因循抄袭得现象,作者在文学理论上提出了“疾虚妄”、“归实诚”得主张,对“虚妄”得文风进行全面得批判。

王充在《语增》、《儒增》、《艺增》等篇里系统地对历史上流传得书籍与“传语”,进行了较为细致得分析,指出了人们喜好“言事增其实”得“虚妄之传”就是一种歪曲历史,夸大事实得恶劣作风。

她强调书写与评论事情必须实事求就是,“不可增损”。

在这些篇章中,表现了王充敢于反对虚妄,蔑视不良倾向得进步观点。

她在反对虚妄地夸大事实得同时,对“经艺”上得增语,并未持绝对得否定态度。

在《艺增》中明确得指出“经艺之增”与“百传之语”得夸大事实有一定得区别。

她认为经书上描写得事务,“增过其实”,就是“皆有事为”,即事出有因。

她已经初步觉察到文学作品应用夸张得语言就是为了达到一定得褒善与警恶得社会目得。

说明她已经朦胧地意识到并且开始探索关于艺术夸张得创作规律问题,这对后来得文学理论家起了良好得影响作用。

但就是由于她还不完全清楚文学得特点,以至于她在本文中详细得考察“鹤鸣”能否“闻于天”,武王伐纣,血能否漂杵等问题,用自然科学得真实去要求艺术得真实。

认为文学作品就是“增之也”,这说明她不完全了解文学作品得规律与特点。

另外,在她得文学理论中还存在一些形而上学得思想。

产生这种矛盾现象得原因除了它思想上得矛盾以外,还在于她对“文”得概念得了解比较含混,分不清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得界限。

但她肯定“经语之增”,实际上承认了文学作品得夸张手段,这在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不失为重要贡献。

4、《两都赋》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著有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两都赋》就是班固大赋得代表作。

她反对迁都长安。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索汉赋发展得源流,着重介绍西汉武、宣之世辞赋创作得盛况并分析其原因,论述汉赋所表现得内容及文学价值。

班固指出汉赋源自于古诗;汉赋得内容:一就是抒下情,通讽喻;一就是宣上德,尽忠孝。

班固赞扬了“大汉之文章”能“炳焉与三代同风”,在同艺术上肯定其价值。

文章第二部分:进一步阐述汉赋在政治上得意义,强调要恢复与发展西汉辞赋得传统,并说明自己创作《两都赋》得缘由。

班固得赋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什么就是赋?班固认为赋就是诗得后续,就是另一种形式得诗。

第二、汉赋产生与盛行并不就是在“大汉初定,目不暇给”得时代,而就是在“崇礼官考文章”得武、宣之世。

从而指出了汉赋“雍容揄扬”得特点。

第三、班固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说明了汉赋得价值。

从内容说,赋即可“抒下情而通讽喻”,也可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从形式说,汉赋得文章,彪炳于世,就是不可或少得。

第四、扬雄少而好赋,老而辍不复为,对辞赋持基本否定态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