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整合分享五篇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1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
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
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
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
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
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
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攘除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
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2
贾谊,西汉初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他的政论文如《论积贮疏》《过秦论》等,分
析形势,切中时弊,有深刻独到的见解。
他的辞赋也很有名,以
《鹏鸟赋》《吊屈原赋为代表》。
《过秦论》:“论”是一种文体,是论断事理,包括论政、论史等内容,重在说理。
这篇文章论述了秦朝兴衰的原因,希望汉王朝
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
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
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作者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来论证的?作者认为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作者用举事实、作比较的方式证明其论点
的正确。
一方面秦取得天下前后的比较,另一方面是陈涉与九国的
比较,从而得出论点。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死后谥号文,后世又称韩文公,中唐杰出的散文家。
在文学上主要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
来讲究排偶、辞藻的艳丽浮夸的文风,主张“唯陈言之务去”。
其
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同时他又开了“以文为诗”的风气,对宋诗影响颇大。
《师说》:“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师说”是说说关于
从师的道理。
文章表面上是韩愈送给学生的,但实际上主要是针对
当时“耻于相师”的社会风气而写的,其目的是针砭时弊,宣扬从
师的道理。
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应采取的态度,对我们今天
仍有借鉴作用。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3
【《过秦论》贾谊】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
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
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
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
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
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
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
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
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
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日而语矣。
然秦以
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
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4
《陈情表》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
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
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寻蒙国恩,除臣。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
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但以
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
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
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
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
臣微志。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
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5
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
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
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
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
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
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
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
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
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
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
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
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
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
也没有。
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
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