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榆林市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

榆林市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

榆林市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一、市情简介与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一)市情简介榆林位于陕西之北,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甘,北邻内蒙,南接延安。

全市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总人口356万,辖1区11县222个乡镇。

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为风沙草滩区,占比42%,南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比58%。

该市市情主要特点:首先,资源丰富。

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人民币,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其中煤炭预测储量2800亿吨,天然气预测储量5万亿立方米,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石油预测储量6亿吨,发展潜力巨大,形势喜人。

其次,地缘突出。

榆林地处中西部结合带,位于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之处,承接东西南北。

先后建成神延铁路、包神铁路和神朔复线铁路,境内铁路总里程达388公里,铁路年外运能力突破1亿吨;公路总里程2.5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76公里,国道673公里,省道680公里,基本建成“两横两纵”公路主骨架和十条公路次骨架。

民航新4C级机场已建成投用,目前开通北京、上海、西安的航班,成为陕西第二大航空港。

再次,县域经济成绩喜人。

在2010年8月发布的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行中,榆林市辖的神木、府谷、靖边三县进入“全国百强县”,其中神木县位居44位、府谷县位居91位、靖边县位居95位。

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西部百强”中,榆林市4个县名列其中,分别是神木县(第5名)、府谷县(第6名)、靖边县(第7名)、定边县(第45名)。

无论是“全国百强”还是“西部百强”,榆林县域均呈现出逐年增多、位次前移的喜人景象。

今后一段时期,榆林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为实现“中国经济强市、西部文化大市、塞上生态名市”三大奋斗目标,强力推进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陕蒙晋结合部中心城市三大建设,打造书香榆林,实现富民强市,努力构建魅力、和谐、强盛新榆林。

(二)经济运行情况2009年榆林市GDP达到1302亿元,连续7年保持了13%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二,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89万元,跃居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50亿元,连续5年年均增长4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2亿元,比上年增长7.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415.59亿元,增长9.6%,实现增加值824.81亿元,增长11.4%;财政总收入实现30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1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8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27元。

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良好,经济回升势头强劲,累计实现GDP753.37亿元,同比增长2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5.55亿元,同比增长1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9亿元,同比增长18.9%;实现财政总收入186.6亿元,增长24.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8.3亿元;城镇新增就业10400人,失业率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58元,同比增长15.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12元,同比增长17.3%。

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为:第一,GDP增速重回全省首位。

全市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3.37亿元,同比增长21%,比全省平均增速高4.2个百分点,增速同比加快11个百分点,继2002-2008年连续7年GDP增速保持全省各地市第一之后,增速再次重回全省首位。

第二,财政收入继续保持了快速强劲的增长势头。

上半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86.6亿元,同比增长24.3%;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8.3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53%,同比增长23.3%。

第三,工业生产高速增长。

在市场需求增加、产品价格上涨等有利因素带动下,全市工业生产呈现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62.2亿元,同比增长47.5%;实现增加值501.6亿元,增长25.7%。

第四,固定资产投资稳步运行。

上半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5.55亿元,同比增长15.9%。

90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8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1.2%。

第五,金融贷款持续增加。

上半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07.51亿元,增长33.4%,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

较年初各项贷款增加额为130.4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64.87亿元,长期贷款70.34亿元,增长99%。

存款增幅明显降低,上半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12.13亿元,同比增长20%,增幅同比减缓16.9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减缓3.2个百分点,其中居民储蓄存款651.1亿元,同比增长10.8%,增幅同比减缓30.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减缓6.6个百分点。

二、榆林市房地产发展状况(一)房地产发展概况榆林市的房地产开发起步于90年代后期,2000年地改市以后,随着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加快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房地产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平均每年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长,项目规模和品质显著提高。

2000年至2005年期间,房地产主要是单位职工集资建房,小规模的商品房建设(多层),房屋均价1000—2000元/平方米。

2006年至2010年期间,房地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基本形成了以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为一体的住房供应体系。

每年新建商品房50万平方米以上,市区建成了元驰世纪城(占地200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圣景名苑(占地120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塞维利亚(占地90亩,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等一批规模较大、环境优美、设施齐备、品质优良的住宅小区。

2009年,全市房地产业完成投资11.2亿元,房地产开发面积55.9万平方米,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37.5万平方米,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83.6万平方米、6662套,完成投资9.86亿元;廉租房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22个实物配租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开工面积33.6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32亿元,全市廉租住房保障家庭累计达到11943户,城市低保家庭中人均住房面积10平方米以下的实现了应保尽保。

全市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为保障性住房建设做了重大贡献。

全市累计归集住房公积金21.5亿元,余额13.9亿元,累计放贷10.3亿元,个人贷款率达到60%,住房公积金使用率达到74%。

目前,榆林市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161家,其中榆林城区有107家,具有二级资质的企业有18家、三级的45家、四级的64家、暂定的34家。

2010年,全市计划完成房地产开发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3亿元;全市计划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05.14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5.3亿元,提供经济适用住房9385套;计划新建、购置廉租住房3550套、17.75万平方米,今年一季度,榆林城区高层商品住房均价为4350元/平方米,多层住房均价3375元/平方米,全市商品房完成投资额环比增长约8%(市区环比增长19.5%),销售面积环比增长230.8%(市区环比增长263.5%),销售金额环比增长50.2%(市区环比增长52.4%),目前,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市县两级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建成安置等因素影响,我市房地产价格略有下降,商品房销售成交量有所减少,二手房交易量有所下降,总体上看,我市房地产业是健康有序、稳定发展的。

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促进我市城市建设、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保增长、扩内需、惠民生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适用住房也是影响榆林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因素。

2006年--2008年全市累计完成经济适用房85.1万平方米,其中2006年完成22万平方米;2007年完成18.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7.7%;2008年完成45万平方米,同比增加了148.6%,安置住房困难户8510户。

目前在建经济适用住房23万平方米,小高层均价2300元/平方米,多层均价约1800元/平方米,在房产市场占有较大份额。

廉租房建设起步较晚。

在实物配租方面,榆、神、府等7个县区申报了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1540套),总投资1.17亿元,其中榆阳区等5个县区已开工4.25万平方米、850套。

榆林商业地产市场全面兴起。

榆林市传统商业主要分布在以世纪广场为中心,南北大街、新建路、长城路为主干的“三”字型模式,其中“世纪广场及新建路商业街”是目前较为高档的商业消费区,集中了中大型百货店、专卖店、榆林特色老字号;在老街和南、北大街对传统商业网点设施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形成服装、鞋帽、纺织品一条街,包括塞上饭庄、世纪国贸,古城小吃城等一些特色功能的餐饮业;再次是老城墙外长城路市场和人民中路商业区,聚集了部分榆林市本土较为知名零售企业和百货商场,如国贸、金花大厦、喜洋洋超市等。

其他区域以经营生活消费品零售的小商业为主,缺乏品牌意识和服务功能。

从价格上看,榆林建筑面积在2000平方米左右的商业楼约30多家,老城区和长城路商业区商用房租售价格逐年上升,1-2层商用房转让均价已突破每平米4万元,月租金已突破每平米400元。

从经济开发区地块分析,目前尚未形成规模性的商业消费区,大部分以住宅底商为主,零散经营小餐饮及各类日常商品贸易,中高品质及规模的商业楼仅有本次拟支持项目在建之中。

(二)房地产价格走向情况榆林市房地产价格总体上是逐年攀升态势,尤其是2005至2007年这三年中,房地产价格涨幅很大。

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略有下降,但从2009年开始又缓慢上升。

房地产价格榆林市区最高,神木县次之,北部县高于南部县。

2009年,榆林城区高层商品住房均价为4150元/平方米,多层住房均价3150元/平方米;北部县高层住房均价3250元/平方米,多层住房均价2650元/平方米;南部各县高层住房均价3000元/平方米,多层住房均价2100元/平方米左右。

2006年榆林市区商品房均价1646元/平方米,2007年涨至2300元/平方米,2008年更是涨至高层4000元/平方米、多层3000元/平方米,2009年1-10月份,高层3900-4100元/平方米、多层3000-3200元/平方米。

尽管2008年下半年以来成交量下降明显,但房价仍未下降且略有上升,这主要是受建材价格、心理预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2009年特别是二、三季度以来,榆林城区楼市发生强势反弹,从低迷逐步走向火热,5-10月份刚性需求促成成交量大幅反弹,房价平稳上扬。

在各级政府调控下,榆林房地产市场发展较为平稳,销售价格快速增长的态势已经得到控制,目前开发区住宅价格在4000-6000元/平米之间,居民住房消费也趋于理性,市场需求由投机投资转向自住型,供求双方不温不火,量价较为平稳。

(三)我市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特点1.房价起伏大,楼市回暖快。

榆林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晚,撤地改市特别是2002年以后逐步发展壮大,多以本土企业为主,一些经营思路、开发模式、营销策略、管理经验、广告宣传、市场定位、经济实力等方面较好的企业脱颖而出,消费者对撤地改市后房价涨幅的心理预期,以及中国宏观经济利好的影响,榆林的房地产市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