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论语》十二章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15分)[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乙]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节选自《论语·子路第十三》)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学而不思则罔(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有是哉( )(4)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2.与“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A.学而时习之B.学而不思则罔C.曲肱而枕之D.卫君待子而为政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分)(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分)(2)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2分)4.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甲、乙两文的特点。
(4分)曹刿论战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17分)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⑥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⑨。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注释] ①宋公:宋襄公。
泓:泓水。
河流。
②既:尽,全部。
③济:这里指渡过泓水。
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⑤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
⑥门官:国君的卫士。
⑦重(chó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
⑧禽:同“擒”。
⑨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⑩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
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牺牲玉帛( )(2)肉食者鄙( )(3)门官歼焉( )(4)公伤股( )2.请用“/”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2分)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分)(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2分)4.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3分)(1)甲文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2)乙文中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
5.你觉得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鱼我所欲也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5分)[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4分)(1)故患有所不辟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不若手足之贵也( )(4)予子冠履(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B.所欲有甚于生者万事莫贵于义C.故不为苟得也必不为。
何故?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分)(2)万事莫贵于义也。
(2分)4.两文都很推崇“义”,请选出下列最符合“义”的品质的一组( )(3分)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⑤2017年7月6日,来自哈尔滨的侯爽在危急时刻,不顾自身安危,勇敢地站出来,在高空中同闹事乘客搏斗,保护了飞机上全体人员的安全。
A.③④⑤B.①②③C.②④⑤D.①②⑤5.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的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论证了的观点。
(2分)富贵不能淫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15分)[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②。
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弘范笑而置之。
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
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
至燕,馆人供张甚盛。
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⑤拜而死。
[注释] ①弘范:元军统帅。
②张世杰:宋军将领。
③泫然:水滴下的样子。
④捄:同“救”。
⑤乡:同“向”,面对。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岂不诚大丈夫哉( )(2)天祥泫然出涕( )(3)富贵不能淫( )(4)吾事毕矣(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B.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C.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D.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分)(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2分)4.乙文中,文天祥哪些表现体现了甲文中孟子的有关“大丈夫”的思想主张?请简要分析。
(4分)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17分)[甲]《富贵不能淫》全文[乙]罗伦,字彝正,吉安永丰人。
五岁尝随母入园,果落,众竞取,伦独赐而后受。
家贫樵①牧,挟书诵不辍。
及为诸生,志圣贤学。
知府张瑄悯其贫,周之粟,谢不受。
居父母丧,逾大祥②,始食盐酪③。
伦为人刚正,严于律己。
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
里居倡行乡约,相率无敢犯。
衣食粗恶。
或遗之衣,见道殣④,解以覆之。
晨留客饮,妻子贷粟邻家,及午方炊,不为意。
以金牛山人迹不至,筑室著书其中,四方从学者甚众。
学者称一峰先生。
[注释] ①樵:砍柴。
②大祥:古时父母丧后两周年的祭礼。
③酪: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
这里指正常的食物。
④殣:饿死的人。
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划两处)(2分)是焉得为大丈夫乎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B.必敬必戒(告诫)C.挟书诵不辍(停止)D.或遗之衣(给予,馈赠)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2分)(2)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
(2分)4.甲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仁义和礼。
这在罗伦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试举例分析。
(4分)5.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请结合甲文中有关句子,谈谈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4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15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4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 )(2)困于心,衡于虑( )(3)王数封我矣( )(4)而子辞(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分)(2)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2分)3.给下面句子断句。
(3分)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