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强迫症

强迫症

强迫症摘要:精神病理学又称症状学,是研究精神活动的种种异常及心理机制的临床基本学科。

强迫症是精神病理学的一种,是一组以强迫症状(主要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

现在,强迫症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药物治疗一旦确诊强迫症,治疗上要考虑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这次,主要探讨强迫症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诊断以及并发症。

关键字:强迫症、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电影《火柴人》里,主人公罗伊是一个火柴人——美国俚语,说的是那种让你掏心掏肺外加掏钱的骗徒……一个厉害的火柴人,即使他手上只有一盒火柴,他都有办法用高超的骗术,夸张火柴的效能,并且让一堆人捧着现金抢着向他买火柴。

但是罗伊的生活却是一团糟糕,与妻子离婚近15年,陪伴罗伊的就是一只填满了钞票的雕像狗。

因为常常受到精神强迫症的骚扰,他总是会做一些无法控制的动作,比如开门需要数着123开三次,比如室外的光线会引发呼吸急促幻想横生,比如情绪激动时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洁僻嗜好者……这样的罗伊,只能依靠着医生所开的药物维持生活,缓解经常高度紧绷神经。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这样一些“怪人”,他们有时洗手至少要洗三遍,出门前反复检查3个小时都出不去。

这对他们的生活学习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强迫症在临床工作中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从精神疾病的分类中看,强迫症是神经症的一种,属于轻的精神疾病,但实际上,强迫症的治疗比抑郁症、焦虑症都要困难一些,症状改善可能比较慢,服药剂量一般也偏大。

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给患者及其家庭都带来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1.强迫症的病因强迫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仅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到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

目前,强迫症的发病原因还不明确。

不过,研究表明强迫症的发病原因可以从社会心里因素,心理素质因素和生理因素等三个方面来把握和分析。

1.1 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是强迫症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诸如由于工作、生活环境的变迁,责任加重,处境困难,担心意外,家庭不和,性生活不协调,或由于亲人丧亡,突然惊吓,遭受迫害等等都可能诱发强迫症。

病人病情严重时,常有中度甚至重度的社会功能受损,成为休学或不能工作的原因。

1.2 心理素质因素病前人格在本病病因中起重要作用,约2/3的强迫症病人病前即有强迫性人格或精神衰弱。

其主要表现为患者力图保持自身和环境的严密控制,他们注重细节,办任何事均力求准确完善。

但即使如此,患者也仍有不完善、不安全和不确定的感觉,他们或者表现为循规蹈矩,缺少判断,犹豫不决,依赖顺从;或者表现为固执倔强、墨守成规,拧折不弯及脾气急躁,过分追求完美、犹豫不决、谨小慎微、固执等,具备这些不良个性特征容易患强迫症。

1.3 生理因素研究表明强迫症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造成神经递质失衡,从而出现各种强迫症状。

我们的大脑之所以能够实现各种生理功能,主要是通过各种不同神经递质的传递来实现,神经递质就好比是邮差,不同的邮差传递不同的信息,发挥着各种不同的生理功能。

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体内往往会有5-HT(5-羟色胺)、DA(多巴胺)、 Sigma(西格玛)受体以及中枢谷氨酸能神经元功能障碍,而抗强迫药可使失衡的神经递质趋向正常,从而使强迫症状改善。

2. 强迫症的临床表现2.1 强迫症思维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在患者的思维方面,控制不住无休止地去思考一个问题、去想一个人或是一件事情;这道题为什么只有一个答案?控制不住无休止地去思考如天为什么要下雨? 地球为什么是圆的?1+2为什么等于3不等于别的呢?人为什么要吃饭等与自己有关或是无关的事情;控制不住无休止地去回忆过去的事情、人物或是事件;控制不住无休止地看到什么就去记住什么,什么大事、小事、该记的、不该记的都记,连树叶、垃圾等都不放过记忆。

2.2 强迫症意向的临床表现某种场合下,患者出现一种明知与当时情况相违背的念头,却不能控制这种意向的出现如强迫计数。

时常感到内心有某种强烈的冲动要作某件事情,虽然从不能将动机变成行动,但患者却感到非常紧张和担忧。

如母亲抱小孩走到河边时,突然产生将小孩扔到河里去的想法,虽未发生相应的行动,但患者却十分紧张、恐惧。

2.3 强迫症行为的临床表现即不由自主地计数。

强迫洗手,即因怕脏、怕细菌而不断反复地洗手。

强迫仪式动作,即以一种特殊的动作程序仪式性地完成某些行为。

如:无休止地洗手、洗澡、洗脸、洗涤、擦地等之类的洁癖;无休止地来回检查门窗、煤气、开关、衣服、生活起居用具、确认、等强迫性检查;看到什么就数什么,如看到电线杆就数电线杆、看到楼房就数楼层、看到汽车就数汽车。

3. 强迫症诊断鉴别诊断强迫症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精神科医生诊断强迫症的主要依据有:家属提供的患者病史(患病的时间、不好的表现等)、精神检查(通过和患者交谈得出检查结果)、体格检查、量表测查、实验室的辅助检查等。

临床上常用的强迫量表是耶鲁布朗强迫量表,通过量表得分的多少来判断病情的严重和好转程度。

4. 强迫症的治疗4.1药物治疗一旦确诊强迫症,治疗上要考虑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虽然强迫症的发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确,但是有研究表明患者脑内神经递质失衡是造成其发病的重要原因,包括:①5-HT功能低下;②DA功能障碍;③Sigma-1受体不足;④谷氨酸含量升高等。

抗强迫药物就是针对这几个环节发挥作用来治疗强迫症的。

目前的抗强迫药物都是抗抑郁药,而抗抑郁药物往往也可以治疗焦虑,有些抗精神病药也可以治疗抑郁、强迫,因为这些药物都可以作用于大脑的5-HT、DA等多种神经递质,而这些神经递质和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的发生均有密切的关系。

这样一说可能大家就好理解为什么抗抑郁药可以治疗强迫症,抗精神病药也可以用来治疗强迫症了吧,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抗强迫药物对治疗强迫症还是有着良好的疗效的。

至于每一位患者服用哪种药物合适,则要考虑到患者的病情、既往用药经历及服药后的效果、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情况、副作用情况,还要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情况,综合考虑后做出决定,然后通过随访患者,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使患者逐步走向康复。

4.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指临床医师通过言语或非言语交谈建立起与患者的良好医患关系,应用有关心理学和医学的知识指导和帮助患者克服和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情绪障碍、认知偏见以及适应问题。

我个人认为,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帮助强迫症患者康复的两条腿,心理治疗也非常重要。

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将两者结合在一起。

适合强迫症的心理治疗有:行为疗法、认知疗法、森田疗法等等。

首先解除对自己强迫症状的紧张和害怕焦虑,对自己的症状要采取不理、不怕、不对抗的态度,一定要顺其自然,这是打破恶性循环的关键。

因为强迫症状之所以出现,正是由于患者不允许这种症状出现,非要和它对抗,这反而是在提醒、强化自己产生强迫症状。

此时你越是强烈地强迫自己“不强迫”,实际上就越是强迫自己去“强迫”。

其次是个性的重新塑造,改变自己的不良人格结构,树立起自信,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积极、乐观、无畏、果敢的思维方式,而绝不是一心一意地企图立刻消除症状。

“带着症状,顺其自然”,这是森田治疗的核心。

强迫症状要完全消失比较困难,患者和家属要接受强迫症状,带着症状去生活学习,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接纳强迫症状。

焦虑严重时不要对抗强迫症状,可以去反复重复想或者做,一旦焦虑缓解,建议及时转移注意力,强迫症状会慢慢好转。

“顺其自然”不光是在症状到来时要“为所当为”,在平时更要去做有价值、有意义、富于建设性的活动。

这包括树立目标,有所追求,增长学识,提高才干,建立起真的自信。

积极地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观察、发掘、体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不逃避困难,正确对待挫折,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强迫症的预后许多强迫症的患者都十分关心自身疾病的后果,如果医生也缺乏信心将会影响治疗的效果。

强迫症的预后因人而异,有的患者恢复得很好,有的略差,还有的属于难治性的。

不管你属于哪一种,相信经过治疗都会有好的改善。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症状缓解后,建议服药1~2年左右。

各种类型的强迫症,都需要坚持服用一段时间的抗强迫药。

停药以及加减药量请咨询医生,千万不要自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以免加重病情。

近年来,国外有许多学者对这种病的预后进行了长期观察,提出了不同于先前的比较乐观的意见。

如Grimshaw(1979)的随访资料,平均见到有2/3病例明显好转,其中有相当多的症状明显消失。

又如,Pollitt(1957)追访101例病人为时3个月到15年,其中有82例访到1年以上的时间,,这些病例中67%症状消除,过着正常的生活。

因此他认为强迫症的预后比通常设想的好(姜佐宁,1983)。

6. 并发症强迫性格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必须及早识别或纠治。

强迫症患者与其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过分严格,刻板,及追求完美无缺的生活模式有着重大关系,我们要求孩子从小养成认真细致的生活习惯,这是正确的,但不能过分和极端。

日常的生活处事都应该与随和和灵活的作风相结合,基本要点是适应社会,与大多数人的心理特点一致,不可严重偏离,一旦发现强迫性格缺陷,必须赴医学神经专科门诊积极纠治。

此外应该明白,预防强迫性格缺陷对防治强迫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不要过分在乎自我形象,不要过于追求完美,不要老是问自己我做得好吗,这样做行不行,别人会怎么看我等问题。

其次,学会顺其自然,强迫症的另一特点是喜欢琢磨,一个芝麻大的事情往往会想出天大的事来,因此在思考问题时,要学会接纳他人,不要钻牛角尖,学会适应环境而不要刻意改变环境。

第三,学会享受过程,不过分看重结果,为所当为,做事情要抱着一种欣赏,感受,体验快乐的心情和热情重视过程,不要过分重视结果。

第四,对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所患疾病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对现实状况有正确客观的判断,丢掉精神包袱从减轻不安全感,学习合理的应激处理方法,增强自信,以减轻其不确定感,不好高骛。

参考文献[1]郑瞻培,刘义兰.强迫症[M].上海市: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2003,113.[2] 施旺红.强迫症的森田疗法[M].西安市: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2,409.[3] 姜佐宁.强迫症的预后[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北京,1983,(06):346—34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