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交流学习本组课文中运用的抓特点,分主次,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及其他
方面的收获。
2.了解不同习俗的各种寓意,并恰当运用于生活中。
3.感知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方法和语言特点,体会近义词的妙用。
4.学习书法,积累古诗。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组课文中运用的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学会运用。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民俗风情我知道”接龙游戏:教师先说一个地方风俗,学生顺势接下去,
在谁那里停,就算谁输。
2.刚才的游戏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什么是“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现
在我们再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一下不同的民俗风情,并把我们在这个单元中
学到的知识合理运用。
二、交流平台
(一)默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理一理,为下一步
交流做准备。学生自由交流,教师进行总结。
1.《北京的春节》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
月十五”这几天,其他的日子则一笔带过。
2.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
不是随意为之。
3.读文章和写文章都要分清主次。
(二)小组交流,将自己的发现和收获结合课文内容表达出来。
1.你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是从哪篇课文中了解到的?
例:我从《北京的春节》一文中知道了老北京人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
腊八这天要煮腊八粥,泡腊八蒜。那时的物资不像现在这样丰富,春节孩子们最
好的零食是“杂拌儿”,玩的也不是现在的电子产品、电动玩具,而是爆竹、风
筝、空竹、口琴等。例:我从《腊八粥》一文中了解到熬煮腊八粥要很长时间,
在腊八节吃腊八粥是一件很隆重的事。
例:我从《古诗三首》中了解到古人过中秋节和寒食节的习俗,跟我们现在
有很多的不同。
例:《藏戏》一文给我们讲了藏戏的形成和独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它没有舞
台,戴着面具演出,通过面具的颜色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2.作者是如何表现不同的民俗风情的?
例:《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线索,串起人们过春节的各种热闹而隆重的活
动。而在这众多的活动中,作者有的放矢,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
小年……都是简单带过,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活动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
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
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例:写《藏戏》一文时,作者主要从藏戏的形成和特色两个方面来介绍,让
我们明白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它特殊的形成过程密切相关。
3.你从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所得到的收获。
例:了解了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明白了优秀的民俗文化也是人类智慧的结
晶,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扬。
例:从老舍、沈从文的文章中,我知道了不管写多么复杂的文章,都要做到
有条有理,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例:文章的重点、主次是根据我们想要表达的主题而定的。
三、词句段运用
通过这一个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民俗风情。
它们虽然千差万别,但有一个共同点,即是对未来生活的祝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人们会沿用历史典故,或取其谐音或用一些寓意吉祥的物品、语言来表达祝
福。比如:东西打碎了,会说“岁岁平安”等。
(一)学习词句段运用第1题:
1.出示例句,让学生反复诵读,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自己的发现。
(1)“一律”“清一色”“都是”这几个词意思非常接近,都有“全部、所有”
的意思,表明了正月十五到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凡的景象。既和前面“几百盏灯
来”相承接,又变化多端,避免了重复、单一的表达。
(2)“勇夺第一”“喜获金牌”“摘得桂冠”“拔得头筹”也是一组近义词,
“第一、金牌、桂冠、头筹”说的都是冠军、第一,分别加上“勇夺、喜获、摘
得、拔得”等意思相近的词语,把运动会上竞争的激烈、获得成绩的喜悦都表现
出来了。
(3)看了这两组例句,不能不为中华语言的博大精深、变化无穷、奥妙无
比而感叹。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留心、多积累、多练习。
2.仿句练习。
例:终于找到了失散二十多年的儿子,老大娘喜极而泣,老大爷欣喜若狂,
连主持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整个会场都欢天喜地,激情飞扬。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第2题:
1.“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单看这个句子,前面是讲过年的一个习俗,后面则是说这个习俗的美好寓意。
2.同学们交流自己了解到的类似习俗,也可以说说相关典故。
过年的时候吃鱼:“鱼”与“余”同音,寓意年年有余,吃用不尽。
建筑上雕刻蝙蝠:“蝠”与“福”同音,“蝙蝠”有“遍福”的意思,所以人
们把蝙蝠视为吉祥物,房梁、檐上雕刻蝙蝠寓意“福从天降”,雕红色蝙蝠寓意
“洪福齐天”。
家中条案上摆放财神:寓意招财进宝;
放寿星:寓意健康长寿。
家中养锦鲤:寓意鲤鱼跳龙门,平步青云,飞黄腾达。
(还有前面在习作中提到的“过年吃饺子”“二十四小除尘”等习俗)
四、书写提示
1.观察“书写提示”中所给出的示例,看看其中的书写有什么不同。
2.播放行书教学视频,学生初步接触行书。
3.交流观察所得,照样子自己写一写。
4.看看自己的书写速度是不是有所提高。
五、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指导朗读,师范读、齐读、指名读。
2.板书课题:长歌行汉乐府(简介诗题:“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长
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
歌的又一次大汇集。)
3.学生根据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注释:
葵:蔬菜名,指中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朝(zhāo)露:清晨的露水。晞
(xī):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布:布施,给予。德泽:恩惠。秋节:秋季。
焜(kūn)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华(huā):同“花”。百川:大河流。
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老大:指年老了,老年。徒:白白地。
(2)学生逐句说说诗句的意思。(课件出示)
第1句诗意: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照耀。
第2句诗意:春天给大地普施阳光雨露,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第3句诗意: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第4句诗意:百川奔腾着向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第5句诗意: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老来悲伤也没用了。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
4.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5.教师总结。
是呀,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
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是一去不复返的,希望大家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
不要等到时光流逝后,才追悔莫及。
[教学板书]
语文园地一
交流平台 了解民俗风情 分清主次
词句段运用 寓意吉祥习俗 近义词的妙用
书写提示(行书初探)
日积月累(背诵、积累、感知)
[教学反思]
这个单元我们围绕民风民俗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大家都能围绕风俗畅
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知道了读文章时怎样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写文章
时如何突出中心。词句段运用部分也是积累和运用的结合,有了充足积累才会自
如运用,后面的仿练很好地夯实了前面所学。书写提示部分因为同学们刚刚进入
行书的练习,所以并未作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去观察了解。日积月累中的《长
歌行》是一首乐府民歌,学生基本都能理解诗歌的内容。要是能把熟读理解环节
与指导朗读环节有机融合在一起,这样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的教学学模块都是平行展开的,由“交流平台”“词句
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部分组成,相互之间几乎没有
什么联系,学生学习起来相对会觉得枯燥。
基于此特点,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安全的情境。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选择了前两个部分的内容展开教学,重在结
合课本知识进行拓展训练。通过回顾《北京的春节》让学生交流领悟
到详略得当的好处,在词句段运用中让学生体会到用不同的词语表达
相同的意思的妙处,并做了拓展练习。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选择
了活动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达到提高书写速度和领悟诗歌的
能力。在这堂课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学习形式,我
采用了大情景教学的方法,设计了书写比赛和剧目表演两个活动,让
同学对于书写和《长歌行》有一个深刻的感悟,能够明白其中的含义。
如此寓教于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在授课过程中,绝大部分写作例文来自课内,用学生学过的
熟悉的课文作例子,教学生认识了解知识和学习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
巧,是本课的最大特色。学生活动有了兴趣和积极性,很多知识和技巧
显得简单容易,学生掌握起来也异常轻松,但明显的不足是材料例文
的选用太过“丰富”,尺度的把握不过恰当。同时,对写作练笔的引导
还不够。在“练一练”环节,有些学生无从下手,这时应该让学生说说
他们要写的的内容,然后针对选择写的事件内容,对其中的详略安排
进行点拨,让学生明确该怎样写, 他们动笔的时候才会有明确的思路
和方向。由于课堂上这个环节没有做,所以学生就出现了写作意图不
明确的问题,详略的安排还是没有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