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这首诗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你们在课外都积累了哪些古诗?学生反馈背诵。

(2)由旧知引入送别诗。

2.指导读诗题,解诗题。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试读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题,想想怎样读比较好?(2)指名读课题,学生思考:从课题中读懂了什么?学生反馈。

教师提醒:诗题告诉我们是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3)教师总结,重点强调: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唐朝时设立在西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

(4)师指导读课题3.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积累的一系列古诗,引导学生走进美妙的古诗世界,创造学习古诗的氛围。

读清、读懂题目,为后面的理解诗意、品味感悟诗情奠定基础。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现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1页,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谁来读读阅读提示?(提醒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两个生字和几个多音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3)指名学生读诗,适时纠正错误读音。

教师相机强调多音字,区别不同意义的多音字的读音,并让学生组词。

(舍、朝等)师指导学生书写“舍”。

要求:这是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生字,大家在写的过程中要注意人字头的写法。

教师巡视。

(4)学生齐读古诗。

2.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请大家默读古诗,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这首诗讲了什么?提醒学生结合注释。

理解地名时,教师可适时出示从渭城到安西的地图,引导学生体会渭城至安西的路途遥远。

(2)同桌之间先试着说一说。

(3)指名学生说全诗大意。

老师发现学生理解的难点,并适时指导理解难理解的词语。

(如朝雨、轻尘、故人等)(4)指名学生具体生动地概括诗的大意。

(5)出示背景视频,教师总结诗意并抒情解说,学生回顾古诗大意,体会古诗中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境。

3.学生同桌互读,要求读出感情,注意节奏。

(1)师配乐范读古诗。

(背景音乐:《阳关三叠》)(2)学生多种方式读诗,教师指导有感情地读诗。

(学生互读、师生共读、教师范读、指名读)。

(背景音乐:《阳关三叠》)(3)学生配乐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把诗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在读的基础上,学生交流已读懂的内容,教师适时点拨,从而梳理出诗的大意,感悟诗情。

】(三)创设情境,悟酒中情。

1.过渡:从这首诗中,我们体会到了离别时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请大家看大屏幕,你们又会有什么感受呢?出示课件:从渭城到安西一路上地形地貌变化图片。

2.学生交流、反馈。

3.引导学生感受:渭城距安西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一路上交通不便,元二孤身前往安西,远离朋友,举目无亲,作为朋友,王维心中一定充满牵挂和担忧。

4.出示后两句,教师范读。

此地一别不知何日再相见,因此,在这离别的时刻,王维举起酒杯,脱口而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启发学生思考:这一杯杯的酒中包含着什么?师生引读后两句。

(板书:酒。

)师:离别之际的留恋与不舍,都赋予了临别时的这一杯酒,让我们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前路珍重的关切与牵挂,都凝聚为离别时的瞬间豪爽,让我们再次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建功立业的期盼与祝福,都汇成离别时的这杯酒,让我们再次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师生共唱《阳关三叠》。

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写出了1200年前朋友之间的普通送别,却饱含了朋友之间真挚的惜别之情,以情谊殷切、韵味深永而独树一帜,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师先清唱,再播放音乐,师领唱,学生跟唱。

)7.摘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角色体验,拓展想象空间,带领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通过感情诵读,师生共唱千古名曲,摘抄千古名句,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

】(四)尝试背诵,拓展延伸。

1.背诵《送元二使安西》。

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你们来到渭水河畔,看到杨柳依依,你一定会记起两个人在这里依依惜别的情景,也一定会想起这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因此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

(背景音乐:《阳关三叠》)2.古诗中还有许多是写送别的,请同学们读一读你们课外所搜集到的送别诗。

(出示PPT,教师和学生一起对诗。

)(五)布置作业,发散思维。

1.口语交际:除了饮酒,他们彼此之间还会说些什么?说一说,演一演。

2.小练笔:试着把这首诗改写成为一篇记叙文。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性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

设计本环节,使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在精神上与诗人发生共鸣。

】五、板书设计送元二使安西祝福关切期盼王维元二依依惜别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大家以前见过我吗?生:没有。

师:这是第一次见面,肯定比较陌生,是吧!生:是。

师:那么大家再向下看,今天来了这么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看着这么多的老师,你们心里紧张吗?生:不紧张!师:不紧张是吧!好,那么一般情况下,人在紧张的情况下,会表现出来什么呢?来,你来说。

生:冒出一身冷汗。

生:就是全身颤抖。

师:手会发抖,那么腿会怎么样呢?生:心跳加速。

师:心跳加速,腿会发软。

师:好,那么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还比较陌生。

那么如果,我们通过这节课的了解以后,我们彼此之间有了了解后,我们就会成为什么呢?生:朋友。

师:好,那么想不想成为老师的朋友呢?生:想。

师:想的请把手举起来。

对,那位同学举得非常高,非常有诚意,好,好,咱们把手放下。

师:同学们,知道老师姓什么吗?生: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老师告诉我们的。

师:老师告诉你们的,好,你说。

生:屏幕上面还有。

师:你是个观察仔细的孩子,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好,老师来自哪里呢?生:陕西。

师:是的,来自陕西西安。

在座的同学,有没有去过西安的?你去过吗?生:我去过!师:你对西安有哪些了解呢?生:我知道西安有兵马俑。

师:秦始皇兵马俑。

生:我知道那里还有大雁塔。

师:对,大雁塔。

生:我去过那里的大唐芙蓉园。

生:我去过秦始皇墓。

师:看来大家对西安了解的非常多,那能不能介绍下你自己啊?你来生:我叫,今年十岁了!在实验小学上学。

师:好,还有吗?生:我叫,今年在实验小学4年级1班上学。

师:好,还有吗?生:我叫,今年在实验小学4年级1班上学。

师:好,还有吗?你来!生:我叫,我在实验小学4年级1班上学。

师:能不能说一些其他的?爱好?生:我叫,我的爱好是发明创造。

师:看来大家已经介绍了自己,那么还有许多同学想介绍的,那么把这个机会留到我们的课堂上,等会儿我们来认识。

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西安许多同学已经去过,也了解过了,那你知道在古时候的西安它又叫什么吗?你来。

生:秦国。

师:秦国当时的国都在咸阳。

好,古时的西安又称长安,有长治久安的意思,同学们,在汉与唐时期,长安尤其的繁荣,特别是在唐时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诗人,你知道哪些诗人吗?你来!生:我知道李白。

师:能不能背上一首李白的诗?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如果能再有感情些,那就更好了。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背得倒不错,但这仅仅是在读字,谁来有感情的读一下!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是不是有点紧张?生:恩。

师:好,是这样,不要紧张。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真棒,小诗人。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也有一首诗,我来读第一句,如果你们知道,就一起请接下去好吗?生:好。

师:独在异乡为异客,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遥知兄弟登高处,生: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生: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

师:是的,这首诗是王维17岁的时候离开家乡在古都长安所做的,同学们,王维当时17岁,不仅才华横溢,就对人生之间的离情别处理解的如此的深刻,可见,他能写下这样的千古名篇,与他的一些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其实、王维还与宁夏?有着密切的联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赞美生在沙坡湖的黄河岸边。

好了,经过现在这段谈话后,你们还紧张吗?生:不紧张。

师:好,手还发抖吗?生:不发抖。

师:手还发软吗?生:不发软。

师:心还跳吗?生笑。

师:如果心不跳那就坏了,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上课吗?生:可以。

师:好了,上课。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今天啊,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来欣赏他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接下来,请大家把书翻到101页,老师来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来先读一读课题,想一想,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好开始吧!生读课文。

师:好了,谁来说一说,从课题手中你读懂了什么?好你来说。

生:我知道了这是王维的一首送别诗。

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的?生:送。

生:我觉得这是一首很有情分的师,我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看出的。

师:从课题中。

生:送元二使。

师:送谁呢?生(齐):元二使。

师:元二在这里是王维的朋友,他姓元,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因此称他为——生齐:元二。

师:如果一个人姓董,在兄弟中排行为老大,我们称他为:生:董大。

师:董大,《别董大》,这也是一首送别诗,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好,从课题中你还懂得了什么?生:这是在安西,王维送元二使。

师:有么有不同意见?是在安西吗?生:不是驶向安西,是从安西往外走,是送元二驶向安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