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植物病理学--文献综述--枇杷叶斑病发病流行遗传规律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农业植物病理学--文献综述--枇杷叶斑病发病流行遗传规律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题目:枇杷叶斑病发病流行遗传规律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课程:农业植物病理学授课老师:侯明生蔡丽学生姓名:王杰学号:2011301200710专业班级:植物保护1103班2013/06/20枇杷叶斑病发病流行遗传规律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摘要:枇杷叶斑病是枇杷生产中一类严重的侵染性病害。

随着枇杷产业的发展和气候变暖,叶斑病的发生逐年加重,严重影响树势、产量和果实品质。

本文综合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从发病流行遗传规律及防治方法等方面综述枇杷叶斑病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枇杷;防治;叶斑病;流行规律;遗传规律批把叶斑病是斑点病、灰斑病、角斑病的总称,三者往往混合发生。

轻则叶上出现斑点影响光合作用,削弱树势,重则影响产量。

在温暖多湿的环境中容易发生。

一年多次侵染,尤其是在多雨季节是斑点病盛发期。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3 月中旬至7 月中旬;9 月上旬至10 月底,都是该病迅速蔓延发展期。

梅雨季节,在土壤瘠薄,排水不良、管理不善,生长较差的树更易先生病。

干旱时则灰斑、角斑病易发生。

枇杷叶斑病是枇杷生产中一类严重的侵染性病害。

随着枇杷产业的发展和气候变暖, 叶斑病的发生逐年加重, 严重影响树势、产量和果实品质。

1.枇杷叶斑病的病状分类及病害特点1.1 斑点病:(1)病害特点:专门为害批把叶片,叶上病斑初期为赤褐色小点,后扩大成圆形,中央为灰黄色,外缘呈灰棕色或赤褐色,往往许多病斑连成一大块,呈不规则形,使病叶局部或整张枯死。

后期在病叶上长出许多小黑点,排成同心轮状,但也有时散生。

这些小黑点就是斑点病的分生孢子器。

(2)病原(pathogen)斑点病的病原菌是半知菌的一种,分生孢子器呈球形或扁球形,黑色,埋生于寄主表皮下,其孔口突出于寄主表皮外;分生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

菌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在病叶中越冬。

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黑色,埋生于寄主表皮下,有孔口突出表皮外。

分生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被害叶上越冬。

(3)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一般在土壤贫瘠,排水条件较差,栽培管理不良的果园内发病较重。

禾苗发病往往较成株重,特别在土壤贫瘠,生长不良时更为严重。

品种间发病情况也有差异。

白沙品种发病最重,其次为乌儿和红种,以夹脚及夹脚与乌儿的杂交较抗病。

病斑近圆形,多数病斑愈合后成不规则形,沿叶缘发生时则成半园形。

病斑初期为赤褐色小斑点,后期逐渐扩大,中央变为灰黄色,外缘则仍为赤褐色,紧贴外缘处为灰棕色,后期病斑上长出黑色小点,有时排列成轮纹状。

这些黑色小点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1.2 灰斑病:(1)病害特点: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果实。

是叶斑病中发病最多的一种。

叶片受害初病斑呈淡黄色圆点,约 2 —4 毫米,以后迅速扩大,联成不规则的大斑,中央呈灰白色以至灰黄色,边缘具有明显的黑色环带,多呈圆形,较规则,比斑点病的病斑大些。

果实受害,初时产生紫褐色圆形斑点,发病很快,不久就凹陷。

病斑圆形,初呈淡褐色,后变灰白色,表皮干枯,易与下部组织脱离。

多数病斑可愈合成不规则的大病斑。

病斑边缘明显,为较狭窄的黑褐色环带,中央灰白色至灰黄色,其上亦散生有黑色小点,但比病斑上的黑点粗而疏。

果实受害后产生圆形紫褐色病斑,病斑处显著凹陷,其上散生有黑色小点,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

(2)病原(pathogen)灰斑病的病原菌是一种半知菌,分生孢子盘初时埋生于寄主表皮内,后来突出寄主表皮而外露。

分生孢子纺锤形,由 5 个细胞组成,顶端有纤毛三根,基部有脚毛一根。

以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在病叶或病果的残体上越冬。

分生孢子盘初埋生表皮下,后突破表皮而外露。

分生孢子纺锤形,大小24~26×8~10微米,由5个细胞组成,中央的3个细胞茶褐色,两端的细胞无色,其顶端具有纤毛3根,基部具有1根短的脚毛。

纤毛无色,长30微米左右。

病菌以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在被害叶上越冬,第二年春季,越冬后的分生孢子及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引起初次侵染。

(3)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灰斑病以乌儿发病较重,白沙和红种次之,夹脚及夹脚与乌儿的杂交较抗病。

1.3 角斑病:(1)病害特点:专为害批把叶片,病斑初时呈赤褐色小点,后以叶脉为界,逐渐扩大,呈不规则的多角形,周围有黄色晕环,后期病斑中央赤褐色稍褪色,以后长出黑色霉状小粒点,即分生孢子梗。

病斑以叶脉为界,呈多角形,多数愈合成不规则的大斑。

病斑赤褐色,周围往往有黄色晕圈,以后长出黑色霉状小粒点,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病原(pathogen)角斑病的病原菌是一种半知菌。

病菌发育到一定阶段时,由部分菌丝体集结在寄生表皮下,形成菌丝块。

菌丝上长出孢予梗,初生的分生孢子梗直立、单胞、淡褐色。

老熟时先端弯曲,颜色转深,有 1 —5 个隔膜。

分生孢子无色,鞭状、直或略弯,有 3 —8 隔,以菌丝块及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在病叶上越冬。

病斑上散生的黑色霉状小粒点,外观有些象分生孢子器,实质上是丛生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病菌在产生孢子以前,部分菌丝体结集于寄主表皮以下,形成菌丝块,然后长出分生孢子梗。

初生分生孢子梗直立,单胞,淡褐色。

老熟时先端稍弯曲,颜色变深,有隔膜1~5个,大小10~15X3~4微米。

分生孢子无色,鞭状,直或弯曲,大小30~70X2.2~3.5微米,有隔膜3~8个,每个细胞内含有1~3个油球。

以菌丝体块及分生孢子在病叶上越冬,在浙江终年有分生孢子的产生。

(3)发病因素(epidemic factor)角斑斑以白沙发病较重,夹脚、红种,以及夹脚与乌儿的杂交种次之,乌儿很抗角斑病。

2.枇杷叶斑病的发病规律批把叶斑病主要是在温暖多湿的环境中容易发生。

一年多次侵染,尤其是在多雨季节是斑点病盛发期。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3 月中旬至7 月中旬;9 月上旬至10 月底,都是该病迅速蔓延发展期。

梅雨季节,在土壤瘠薄,排水不良、管理不善,生长较差的树更易先生病。

干旱时则灰斑、角斑病易发生。

3.枇杷种质资源叶斑病抗性调查3.1不同来源地种质资源的抗性比较表现与总体抗性分布趋于一致, 无明显差异, 均表现为以中抗和感病类型为主导(表1)。

3.2野生近缘种与普通枇杷的抗性比较在调查的168份种质资源中, 野生近缘种有4份, 均对叶斑病表现一定的抗性(高抗和中抗), 无感病品种; 在164份普通枇杷资源中, 表现抗性的占52144%(高抗、抗病和中抗), 感病的占46134%, 高感的2份, 占1122% (表2)。

3.3枇杷野生种与栽培种的抗性比较在13份枇杷野生种中, 表现中抗的占76192%, 表现感病的占23108%, 无高感和高抗品种; 而在151个枇杷栽培种中, 感病的最多(占栽培种总数的48134%), 其次为中抗品种(占44137%), 也存在高抗和高感品种(表3)。

3.4小结与讨论本试验结果表明, 大多数枇杷种质资源对叶斑病表现中抗和感病, 有4份资源表现出很强的抗性,说明在众多的种质资源中寻找抗病材料是可行的。

在育种中选择父母本时, 应可尽量挑选抗病性强的品种, 避开感病的品种。

但这些高抗种质资源能否作为抗病的育种材料, 还需要结合其他经济性状进行综合评价。

枇杷叶斑病主要包括灰斑病、斑点病和角斑病, 这3种病害的病症和病原均不同, 但发病条件相似往往混合发生, 所以本研究将这3种病害作为一类病害进行调查。

但针对这3种不同病害, 不同种质资源的抗性又有差别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从调查结果可见, 枇杷叶斑病病原不仅能侵染普通枇杷, 而且能侵染枇杷的近缘种, 但为害程度要小一些; 从发病情况看, 野生种的整体抗病水平强于栽培种, 这可能与长期的自然选择有关, 也可能与两者植物学性状的差异有关。

近年来, 随着枇杷栽培面积的扩大, 叶斑病已成为枇杷生产中的严重障碍之一, 筛选抗病品种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也有一些学者对部分枇杷品种的叶斑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 如衷尔钧等调查了江西省安义县枇杷叶斑病的感染程度, 认为洛阳青、坂红、白梨和黄岩5号等品种较抗病; 也有报道认为解放钟、大叶杨墩和夹脚等品种较抗病也有报道认为解放钟、大叶杨墩和夹脚等品种较抗病夹脚与大叶杨墩显示抗病, 这与衷尔钧等的研究结果相近; 而白梨、黄岩5号和解放钟等3个品种均表现为感病, 不同于前人的研究报道, 这可能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调查方法和不同的评价标准有关, 因此, 本研究还需通过多年多次的调查结果加以验证。

4.枇杷果实成熟期及叶片抗叶斑病的遗传倾向研究杂交育种是培育枇杷新品种的有效手段, 黄金松等通过有性杂交已选育出早钟6号、香钟11号、钟津2号等8个枇杷新品种, 因此开展枇杷的性状遗传研究, 为杂交亲本的选配及后代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笔者曾于1991、1993年分别研究了枇杷的早实性和果实的果重、果形、皮色、肉色及综合品质等遗传倾向。

接下来就枇杷杂种后代的果实成熟期和叶片抗病性进行遗传倾向分析。

以全树果实25%转为橙色或黄色为标志, 隔天调查, 每株2次以上, 每杂种单株和亲本按东西南北和顶部5个方位采集有代表性的果实5个, 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取果实平均可溶性固形物最高者的测定日期, 为该单株的成熟期。

枇杷叶斑病是斑点病、灰斑病和角斑病的总称。

亲本和杂种单株按东西南北和顶部5个方位, 每个方位随机取一个枝梢调查春叶8张, 每株40, 按感病轻重分为5级。

0级叶面无病斑; 1级叶面有个别病斑( 5个以下) ; 3级病斑面积不超过叶面积的1/ 3; 5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1/ 3~1/ 2; 7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1/ 2以上。

所得数据以平均值代表单株的感病情况。

并用病情指数表示各组合的抗病性。

亲本品种根据调查结果, 同时以多年来在本所的表现作相应比较, 分为高度感病、中度感病和抗病3种类型。

4.1结果与分析果实的成熟期遗传,从表1可见,亲本成熟期相同(中×中)的4个杂交组合, 杂种成熟期大多数接近亲本,但(太城4号×津云)和(梅花霞×津云)2个组合有趋向晚熟的变异类型,呈超亲遗传现象。

亲本成熟期相差较近( 晚×中)的2个组合,杂种成熟期以介于双亲范围内的个体数为多, 但( 解放钟×太城4号)组合,杂种后代均有早、中、晚三个熟期的单株分布,表现广泛的分离现象,而(解放钟×香甜)组合,其杂种后代成熟期大多数倾向母本的成熟期,无早熟的超亲类型出现。

亲本成熟相差较远( 晚×特早)的杂交类型,即(解放钟×森尾早生)组合, 杂种后代的成熟期表现为特早熟、早熟和中熟,没有出现晚熟的类型,说明森尾早生的早熟性状基因对解放钟的晚熟基因具有明显的遗传优势,使杂种后代的成熟期整体偏向早熟类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