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与中考研究
——摘编自刘晓东《“华夷一家”与新“大一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代”是哪三代?身处乱象时代的 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及其政治目的分别是什么?(3分)2.16
(2)材料二中的“始皇”是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 件及其影响。(3分)2.71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 我朝”的表现。 (2分)0.96
区南的移汉动人。,……也大许量因的为北人方口族增群加侵,入也南许方因…为…南史改方变土料了地实中肥证国沃本,来也的慢人慢口向
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历应下史,解也释一波一波地不
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唯物史观
材当料时二整个海世外界贸应易该的是兴数盛一刺数激二了的中,国其的他内如部制生家造产瓷国,器情宋、怀代丝的绸冶、铁茶数叶量、在
1947年3月18日离开延安到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
例5(2018常州中考)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时心空的观政治念共同体。春 秋孔时子期并,未华动夏摇大对地“天上下出共现主了”的多追个求政,治而实是体在并规存划的并格指局史点,料着身实中处证国乱历象始摘皇编吞自并闾六小国波,《统共一识宇依内赖,:统中治华时政期治虽共极识家短之国促传情,承于怀与“更古张人》之遗
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材料三 清代的雍正皇帝曾说:“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 于元,而极盛于我朝”。
(4)概括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主题。(1分)0.76
例6(2017常州中考)15.(8分)阅读下列材料: (均分:6.73 难度0.84)
材料一 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
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
……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时慢地空向观南念移动;核心地
,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了解原始
农业的产生等。
例3(2017常州中考)4.创刊于19世纪70 年代的《申报》,紧密结合社会生活,报道 社会新闻。右图所示的这份《申报》发行于
A.1905年
B.1911年 C.1912年 D.1924年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重要历史事件(了 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 史意义);能够阅读和理解一些基本的历史 材料(报刊);知道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 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正确地计 算年代等。
• 例4(2018常州中考) 7.右 图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路线 示意图。在这期间,发生的 历史事件是
• A.长征实现胜利会师
• B.中共七大胜利召开
• C.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 D.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重要历史事件(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 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从而 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例2(2018常州中考)1.古史传说中炎帝 、黄帝等英雄的丰功伟业,反映了我国从人
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巨大飞跃。下列最能为
这些传说的真实性提供证据的是
A.元谋人牙齿化石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B.半坡聚落的遗址
家国情怀
C.司母戊青铜方鼎
D.司马迁的《史记》
课标要求: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 史的重要依据;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
并指出北民南迁的影响。(5分)(均分:4.09 难度0.82)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宋代面对强大的北方敌国可 以用金钱和丝帛换取和平”的一个事例,并分析宋代之所以能这样做
的原因。(2分)(均分:1.53 难度0.77)
(3)结合所学知识,以南宋农民阶层为例,说明材料二中 “生活条
件居然比过去还好”的结论。(1分)(均分:0.3 难度0.3)
学科核心素养与中考研 究
2020/8/18
探索例举 教学启示
一、探索例举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例1(2017常州中考)1.生史产料实工证具是人
类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列生产工
具中,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A.钻孔石斧 B.骨耜 C.铁犁铧 D.(青)铜铲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考 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二、教学启示
立德树人要牢记
课标导向常研读
核心素养需关注
特质教学勤探索
润物无声显身手
着眼于发展 着力于更好 着手于可行
酒类以及各种工艺品,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也是惊人的。也因为这
些缘故,宋代面对强大的北方敌国可以用金钱和丝帛换取和平。而
在完全失去北方以后,偏安在南边的南宋,地方小了,人口少了,
生活条件居然比过去还好。
——上述材料均选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