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1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论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2、参照物: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除研究物外任意物体。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换算关系:1m= 10dm = 10 2㎝ = 103mm = 106 μm= 109nm 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使用前的观察:量程、分度值(相邻两刻度线间的距离)、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测量的五会: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分度值和量程。 会放: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刻度尺的一侧紧贴被测物。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测量的转化法: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 化曲为直:一段铁丝,可用细棉线。 化直为曲:测量操场的跑道。 4、时间的单位:国际制单位:秒(s) 常用单位:小时、分、 秒、毫秒、微秒 换算关系:1h=60min=3600s 1s=103 ms=106μm 5、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 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 ③测量者估读 误差的减小:①误差可以减小,但不可避免 ②改进仪器材料 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④设计更合理的测量方案 6、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方法:①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多少 ②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长短 ③不同时间和路程,比较速度的大小 7、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定义: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多少。 公式:υ= s/t 单位:国际制单位:米/秒 符号:m/s 换算关系:1m/s=3.6km/h 8、直线运动:①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径是直线运动. ②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平均速度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2

第三章 声的世界 1、声音的产生: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体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够传声音。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空气中传播,

V固〉V液〉V气。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 3、回声与运用:①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②人耳区分原声与回声的条件: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玩0.1s以上 ③应用:利用回声加强原声;利用回声测距离。 4、乐音与噪声:乐音:人们将有规律的、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特征:音色:声音的品质,一般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 响度:声音的强弱,由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距离共同决定的,物体的振幅越大,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一般用分贝(dB)表示声音的强弱。 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物体的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噪声:无规律的、难听刺耳的的 噪声的防治:在声源处减弱,如会场内手机调到静音状态。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在道路旁植树。 在人耳处减弱,如带耳罩。 人耳听觉范围: 20Hz至20000Hz 5、超声:频率超过20000Hz的声音。 特点:频率高、穿透力强 应用:B超、消毒、声呐等 6、次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特点:具有很强的破坏力 危害:对人体有害 产生:地震 核爆炸 第四章 多彩的光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分类: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光的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3、光的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日食、月食、影子、激光. V=3×108m/s 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真空中的3/4 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是真空中的2/3 1、概念:一点:入射点 两角:入射角、反射角 三线:入射线 、反射线、法线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法线居中);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 3、反射分类: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4、平面镜成像1.原理:光的反射 2.定律: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一点:入射点 两角:入射角、折射角 三线:入射线、折射线、法线 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法线居中);折射角随入射角改变而改变; 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两角不相等)。 现象:池水变浅、海市蜃楼等 色散定义: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 白光是复色光.其他为单色光. 光的三基色:红、绿、蓝(R G B) 原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1、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能扩大视野,如汽车后视镜 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如太阳灶 2、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物远像近小,物近像远大) 3

凸透镜 的成像 规律

物距(μ)与焦距(f)的关系 成像性质 像距(υ)与焦距(f)的关系 应用 μ>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2f>υ>f 照相机 μ=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υ=2f f2f 投影机 μμ=f 不成像 3、近视眼,晶状体变厚,焦距变小,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配戴凹透镜矫正 远视眼即老花镜:晶状体变薄,焦距变大,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配戴凸透镜矫正 第五章 质量与密度 一、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 克(g) 毫克(mg) 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 150g 一头大象约 6t 一只鸡约2kg 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改变而改变 4、测量: ⑴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或弹簧测力计 ⑵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从大到小加减砝码,调节游码,直到横梁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A 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B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二、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物体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

2、公式:Vm 变形 Vm 或 mV 3、单位:kg/m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 g/cm3,读作:克每立方厘米 换算关系: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 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 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Vm 5、测体积——量筒(量杯)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 “看”:单位:毫升(ml)=厘米3 ( cm3 ) 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6、测固体的密度:原理:Vm 测质量:工具:天平 4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力: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条件:两个或以上的物体,物体间有作用. 力的产生不能离开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同时成对存在的。 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相互的 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形状 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弹力:定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弹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弹性强弱及形变量的大小有关; 弹力的方向跟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 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①了解量程 ②明确分度值 ③指针是否与零刻度线对齐 ④使用前要拉动几下,防止弹簧被卡住 ⑤读数时,应让视线垂直刻度盘面 重力:定义: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大小:重力与物体的质量的比,比值为g=9.8N/Kg,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 g随离地面的高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在赤道上g最小,在两极上g最大。 方向:竖直向下。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 寻找重心的方法:作图法:对于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就是几何中心点 另有:支撑法,悬挂法: 稳度的提高:增大支撑面积、降低重心。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且有压力; 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 接触面粗糙。 方向:与相对运动(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压力;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接触面分离(悬浮列车) 第七章 力与运动 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理解:在大量的经验事实基础上,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 (3)运用:当一个运动的物体,突然失去一切外力,这个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当一个静止的物体,突然失去一切外力,这个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 2.惯性: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所有物体都固有的一种属性,只与质量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3.合力和几个分力在力的作用效果上是相同的(等效替代法) 同一条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同向,合力等于二力之和,方向与两个力方向相同 反向,合力等于二力之差,方向与较大力方向相同 4.平衡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力平衡条件: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浮在水面:A、针压法(工具:量筒、水、大头针) B、沉坠法:(工具:量筒、水、细线、石块) 形状不规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