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新理念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新理念

精品 -可编辑- 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新理念 ---《滕绍华》作者: 卜一峰.Cute.™

住宅在规划、建筑、装修设计等方面都有完备的国家规范,在这些方面也有不胜枚数的成功实例和典范,这都是我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规范和学习的楷模。本文拟就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新理念、住宅建筑设计的细节思考、住宅装修设计的本源等问题进行探索,以寻觅住宅建设的新趋向,研讨住宅设计的超前性和适用性。

住宅区的规划设计因经济社会、自然历史、风土民情、地域气候、政治宗教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在此仅对当代大中城市的住宅区规划设计中新的取向、一般性的发展规律,略举其中的一些较为普遍关注的观点,与同业专家讨论。

1、规划理论的创新 居住区在整体结构的架构上有了许多新的突破。首先,“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三级组织结构的单一模式已被打破,依业主的生活水平、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特点为主题的居住社区受到欢迎,尤其是健身、健康型的社区楼市红火;其次,单一居住的区域规划遇到挑战,居住与从业相结合的区域规划开始萌生,这种模式可以解决一部分居民就近就业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所设产业的就近招工问题,并可减小城市人流交叉对交通的压力;再有,对集中规划大面积的居住区提出质疑,居住区过小配套项目发挥不出作用,但居住过大也会造成上、下班时城市干道的单向交通负荷过重,以及商品房销售困难等问题;高层和超高层不应作为居住区的景观点缀,因为高层不但居住不方便,还会将高空强风引至地面及热岛效应等环境灾害问题。为此,许多城市已不再建造高层住宅;住宅区的交通组织影响居住质量,精品 -可编辑- 路网规划应给住宅建筑以好的朝向,干道应以东西向为主,使楼间距加大,居民的视界开阔。甬道以南北向为主,山墙间距小不影响使用与视觉。进入居住区的机动车应适当限制,庭院中应“人车分流”,车不进庭院,但在需要时车可以到单元门前,如病人救护、搬家等情况。居住区的干道应“人车混行”,但要通而不畅,既照顾乘车者方便,又保障居住区安全和安静。

城市元素的利用与引进。所谓城市元素是指构成城市功能的诸多因素,具体的如医疗卫生、环卫环保、道路交通、供水供气供热供电、邮电通信、商业购物、体育健身、就学就业等等,抽象的如繁华景致、商贸环境、文化氛围、民风民俗等等。概括起来说就是我们常说的配套设施及城市气氛,这些都是城市居民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加速,城镇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居住区郊区化已在大中城市开始,为满足居民的需求与生活方便,一个居住区的规划首先应考虑周边可利用的城市元素,以节省投资,并繁荣现有业界,再考虑居住区内的配套设施完善,所引进的业界应注意选优的原则,如重点学校、知名医院、热销商场等等。住宅区的配套项目一定要列入规划,包括选择对象的洽谈,并且应先于住宅工程建设,以利居民入住后的生活,这也会促进住宅的销售。同时,规划中应注意营造城市氛围,以尽快形成“人气”足的社区。

住宅区规划与国际接轨的趋势。我国近几年引进国外设计,规划出一些学习发达国家住区的实例,但在理论上还缺少研究。首先,我们应充分注意到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国情,坚持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研究应用不能耕种的荒地建住宅的措施。并要限制大量占用土地的“豪宅”,反对恣意扩大精品 -可编辑- 住宅面积,减少资源浪费,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住宅是人们休养生息的家园,尽量不设计成高楼大厦,应以小尺度亲近居民为原则,每户能有独立的庭院最好,人们向往的是有自己的“天”、自己的“地”私密性好的居住空间,为达到这个目的哪怕密度大些也情愿;住宅区建设要弘扬本民族、本土、本国的建筑文化,给居民以归属感、亲切感。盲目引进的“欧风”虽富丽堂皇,是否有流落他乡的感觉呢。青瓦粉墙小桥流水是江南水乡的特色,青砖瓦舍则是北方的传统民居,希望我们的住宅建设能更多的体现民族与地方的文化、风俗、习惯,多采用传统的住宅风格,让我们有一个从精神到物质都有归属感的温馨的家,唤起民众对传统的记忆,振奋民族的精神。在建筑风格上也应“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才是真正的与国际接轨,而不是形式主义的“接轨”。

2、“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其内涵可以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去分析,通俗简要的解释就是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设计的宗旨就是满足用户的使用功能和精神需求,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是从更广泛,更深入的范围和层面对设计思想的更高要求。以人为本的居住区规划不是追求豪华,而是营造适用、舒适的温馨家园。景观应尽量保持原基地的生态环境,如树木、水池等,通过巧妙的整合与补充完善,产生不是天然胜似天然的效果。增设景观的设计要充分注意人性化,尽度宜人,体量得当,使居民有亲和感,具有观赏与使用的双重功能,以供居民休息、交往、娱乐需要。每个居住区均应有自己的个性,最忌相互抄袭,认为好就抄,结果抄出不伦不类的“国精品 -可编辑- 际脸”。要具备个性必须下功夫研究项目的地域性、基地条件、项目发售方向等诸多条件,拿出适合当地民风民俗、建筑风格、经济条件的规划方案,规划师除按开发商的条件设计外、应听取当地居民代表的意见,以创造被广大用户认知的居住环境,其结果必将具有独到的个性。

“以人为本”还应体现在住宅区规划设计中的人文关怀。首先是要注重居住安全,居住安全是安居乐业的根本,居住安全有多方面,如治安防盗、防病减灾、环境治理、邻里关系、环保装修等等。自2003年春季的“非典”疫情之后,居住区人烟密聚防止疾病传染纳入到规划设计的范畴,健康社区、健康住宅成为居民的关注重点。当然,其他各方面的安全防范都不能忽视;其次是居住社区环境,这里所谓环境是指社会环境,物业管理是保障居住环境的基本条件,还应大力提倡“志愿者”精神,提倡住区居民的互帮互助的精神文明。在规划居住区时要考虑为融洽的社会环境创造条件;人文关怀还表现在对弱势人群的关爱上,无障碍设计我国早已有设计规范,但实施的不够好,或是作了些表面文章。居住区内景观设计大做文章,不惜工本,都忽略了以居住区为主要活动场所的老人、儿童,缺少场地、设施。室内的扶老设施就更少见了。

“以人为本”的居住区应是亲情化的社区。中国几千年的家庭伦理道德堪称人类的风范,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亲情化的社区是最基础而重要的涵义。倡导亲情住宅的重点应是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使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有子女亲属的老人不宜去养老院,在那里老人有被抛弃的感觉、容易产生消极心理。应通过住宅精品 -可编辑- 区的规划设计,创造“三代居”或“同区异楼”的居住条件,让老年人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亲情社区还包括邻里的亲情,俗语“远新不如近邻”道出了邻里关系的重要。过去住平房大杂院邻里和睦互帮互助,可说亲情融融,孩子们都像亲兄弟姐妹一样互无猜忌。如今条件大大改善都住上了单元楼房,却邻里极少来往久居不相识,让人反倒怀念贫穷的过去来。这就是要强化亲情社区建设,改善邻里关系,消除这些“社会关系死角”,倡导新时期的精神文明的规划重任。努力使亲情社区建设成为居住区建设的又一个新亮点。

物业规划概念的引入是实现“以人为本”居住区建设的保障。居住区的管理归根到底还需要完善的物业管理,而物业管理的理念不应仅限于建成就区的服务,而应纳入项目开发的体系,从可行性研究开始就应定位,从规划阶段就应全面介入,以保障“以人为本”内涵的全面实现。现有住宅区的物业管理内容少,居民仍有许多困难需自己去解决,如各类收费各行其是,居民稍有疏漏就面临某配套设施停用的危机。再如住户的家庭保洁服务、老人病人的护理服务、家政服务、维修服务、代购服务等等便民措施都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如此等等诸多社会服务内容均应纳入物业的管理范涛,有偿服务是市场经济规律,只要合理方便安全,居民会选用、支持的。而这些项目的策划应从项目伊始就同步入手,物业规划应提前介入,并作为主要内容来实施。

3、回归自然是发展的大趋势 人居环境建设的概念应成为居住区规划建设的指南。人居环境是一个广精品 -可编辑- 义的概念,包括经济社会、人文伦理、建筑景观、环境保护等等方面,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所在地域空间都涵概其中,不仅仅是居住区规划建设的狭义概念。但居住区的规划建设必须遵循这个总纲领,并为其作出贡献。人居环境建设中一个最大的误区是认为需要增大造价,用高档的建材,上最先进的自动化系统、建优美的园林等等。其实,正恰恰相反,人居环境建设要求节约资源,尊重原生态,通过设计手法的创新,塑造自然生态的居住环境。人居环境的实现重在设计而不是投资,如用不同块型和颜色的砌块组合砌筑的清水墙面十分美观,比起抹灰贴面砖来,既省钱,又美观,质量也易保证;再如用河卵石与三合土修筑的小区甬道自然美观有情趣,比起高档地砖来,造价低许多,并受居民欢迎;还如小溪边砾石河滩巧妙地点缀几块大河卵石自然如天生地就,比起混凝土筑的河堤、或大量的石块砌岸来,省钱得多,美观得多。如此等等。人居环境建设需大量投入的不是资金,而是智力与艺术修养,这需要我们设计工作者的辛勤耕耘。

生态居住区与生态住宅已成时尚。生态居住区与生态住宅是21世纪住宅产业的发展趋势,国家有关部门拟订了相关的技术守则与技术要点,但业界对此的理解尚需深化。生态是一个区域概念,一个居住区维持自身的生态平衡有相当的困难,它在这个循环链中由于居民的生活活动成为污染源,对于居住区和住宅的生态概念是要求它自身少产业污染,并采用相应措施治理这些污染。生态居住区和生态住宅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通过对住宅建筑设计上采取的措施,实现住宅生态,通过住宅区环境规划设计实现区域的生态,共同构建出生态居住区。要求设计人员掌握运用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用系统工程和优选原则去设计生态居住区和生态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