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手工艺术》课程方案
回浦中学王文霞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01)
一、课程背景………………………………………………………………………………0l
二、课程设计思路 (01)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01)
一、知识与能力 (01)
二、过程与方法 (01)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01)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02)
第四部分教材编写原则 (02)
一、教学内容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02)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体现综合特点 (02)
三、教学内容的编排应突出实践性 (03)
四、教学内容的表达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避免成人化教学 (03)
五、教学内容应具有发展性和开放性 (03)
第五部分课程实施建议 (03)
一、内容安排及实施建议 (03)
二、校本课程的评价 (04)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背景
手工是运用手的技能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与创造,塑造物体的平面或立体形象。
中国传统手工工艺传承着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传统手工也在渐渐的消失,比如中国结,中国结不仅仅是美和巧的形式表达,更是民间智慧和名族情怀的承载。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结记忆已经成为一门国粹,在这个编制后面不仅织进人们浓浓的情意和深深地祝福,同时也保留着及其永远无法替代的人工之巧。
为了将我国的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去,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学习,我们特开设了这样的课程。
二.课程设计思路
在《中国传统手工艺术》这门课程中,我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并根据自身知识能力特点选择性的开设了三大块教学内容,分别为中国结、剪纸、折纸。
这三部分内容均为中华民族流行千载的文化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结的教学课程在整个教学内容中所占比重最大,约占总学时的30%。
这主要是因为:1近些年来,中国结的编织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这门曾经被人们遗忘的艺术,已经悄悄渗入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例如手机链的装饰,项链装饰,发卡,鞋等等。
而当教学内容和生活更贴近时,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就曾有多个学生拿着他们的手机链等物品向教师询问该如何编织。
2编织中国结的基本材料也比较容易获得,本次组织教学的方式即为教师购买后发给各个学生,而且编完一个结后,还可以把线拆开,继续新的教学内容,线绳可以重复使用。
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中国结的教学内容在安排上主要讲解基本结,而复合结讲解则比较少。
剪纸是我国一种具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奇葩,是最具群众性的、大众艺术形式之一,与民族民俗的关系密切,是一项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具有单纯、明快、朴实、富有装饰性的艺术风格和夸张变形、大胆的构图、简练生动的艺术造型特点。
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我国虽然是折纸的发源地,但现其发展却远不及日本、朝鲜、比利时等国家。
在一些国家,折纸甚至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教学内容。
把折纸作为我们开设的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之一,也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引导,能激发学生对折纸的兴趣,希望折纸能慢慢的回到我们中间。
折纸的授课内容我们也主要是安排了折纸的基本原理、折纸的符号,在学生学会看图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按图纸亲自动手折一些简单的图形。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发展概况
2.掌握吉祥结、绶带结、平结的编织方法
3.掌握剪纸构图基本符号和基本技法
二、能力目标
1.制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摸索并尝试解决方法,能独立思索方案并解决问题。
2.通过观察和思考,能根据主题创作并完成相关成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孩子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通过对中国结,剪纸,折纸等的学习不仅能锻炼学生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力,了解民俗风情、熟悉生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通过小组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并且了解中国的文化,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操。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我国传统手工艺的起源,可追溯到我国远古先民的第一件劳动工具的创造,至后来的彩陶,编制,剪纸,缝制等,其多样的造型和丰富的纹饰,显示了我国独有的精神指向和文化韵味,在众多的传统手工艺里我选择了三个部分来授课。
第一章中国传统手工概述
1.中国传统手工艺发展概况及现代价值
2.中国传统手工艺赏析
第二章中国结
1.绳结概述
2.基本准备
3.吉祥结
4.绶带结
5.平结
第三章剪纸
1.剪纸的发展
2.剪纸的材料与工具
3.剪纸构图基本符号和样图基础
4.剪纸基本技法
5.剪纸制作案例
第四章折纸
1.纸造型及作品欣赏
2.基本折法与折纸记号
3.小动物
4.花
第四部分教材编写原则
一、教学内容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本课程作为浙江省普通高中兴趣类的选修通用教材,教材的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反映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要求。
在统一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的前提下,教材编写可以充分发挥创造性,重新组合调整课程的顺序。
教学内容应体现少而精的特点,教学内容应反映生本德育基本特点,与学生生活环境紧密联系,内容的组织及表达具有科学性,注意与其它学科配合协调程度。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体现综合特点
教学内容的组织应从根本上改变分模块施教的模式,突破某模块内容的逻辑体系。
在设计具体内容时应把相关模块的内容进行整合,体现综合的价值:也应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体现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激励学生具有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编排应突出实践性
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呈现具体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入手,教材应多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系密切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话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如果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就能调动学生的若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从多方面强化学生的感知和知识的发生过程,对学生的起始程度与预期发展目标的要求就能达到一致。
四、教学内容的表达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避免成人化教学
教材编写应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在学生观察、实践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
编写教材除了对材料本身的筛选、提炼外,还要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
教材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条件和依据,教师必须依靠教材来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因此,教材必须能够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和适应性等方面的要求。
校本课程的选修教材,与平时上的必修教材是各有侧重,各有作用的,所以尤其要体现这些特点,
五、教学内容应具有发展性和开放性
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每个学期年级和学段都有一个成体系的教学计划,教材的安排也是有目的、有序列的,每一次训练都是教学计划上的重要环节。
要依据每次排练目的,确定训练重点、解决哪几方面内容、从内容到形式做出全而的规划,保证排练的计划性,在教学中忌那种随心所欲毫无计划的进行。
第五部分实施建议
一、内容安排及实施建议
二、校本课程的评价
评价分两大部分,即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和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1、学生发展的评价
学生发展的评价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
如在《吉祥结》的教学中,对学生发展的评价采用行为观察、访谈及学生作品评定的方法。
(1)学生的发展变化观察及访谈
(2)利用作品评定学生的学业修习情况
2、对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
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在课程开发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式。
(1)背景性评价
在课程开发的准备阶段采取背景性评价来考察与课程开发有关的学校师生发展现状、学生需求、学校需求、课程资源基础及政策限度的信息,以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重要性、可行性、适合性。
(2)实质性评价
在课程编制阶段进行实质性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性评价是指为了考察校本课程开发产品的构成部分或构成要素以及一连串的学习活动安排是否合理而进行的判断过程。
实质性评价的重点是课程的内在特征,而不是使用效果。
主要考察课程目标合理性、目标与课程内容的一致性、课程内容的覆盖面、课程内容呈现顺序和呈现方法的合理性等。
(3)诊断性评价
在课程使用阶段进行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判断,来确定课程使用绩效,以便最后对课程方案进行补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