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游褒禅山记最详细教案

6、游褒禅山记最详细教案

6、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

【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重难点:【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 也可以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习过的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我们同学们提高思维的能力。

为此我们共同来研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现在大概了解到了“记”这种文体的表达方式了吗?不同于现代游记以记事描写为主,古代的游记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叙描写为辅。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了解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二、作家作品及文章写作背景1、关于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

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

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

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

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

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

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

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

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成就,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提问:“唐宋八大家”还有哪些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在他三十多岁会见欧阳修的时候,欧阳修在《赠王介甫》中说:“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把王安石比作李白、韩愈这样的文学家,王安石在《奉酬欧阳永叔》中却说:“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

”在他看来,韩愈还是文人气太重,而王安石是以政治家自诩的,他的理想,可以用陆九渊的《荆国王文公祠堂记》中的一段话来概括:“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道义必为孔孟,勋绩必为伊周,公之志也。

”王安石的文学观点以重道崇经为指导思想。

他说:“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

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

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

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

”(《上人书》,《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七)可见王安石虽然不排斥文学的艺术性,但他更重视文学的实际功用。

他所说的“适用”,侧重于文学的社会作用,不像道学家那样偏重在道德说教,这是政治家的本色。

王安石的散文,大多是直接为其政治服务的政论文,这些作品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并且不像欧阳修的同类文章那样讲究文采。

例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劄子》、《答司马谏议书》等,堪称新法的纲领。

王安石的小品文,也包涵着实际用意,而不像通常的小品文那样为了表现人生情趣、文学才思。

如《读孟尝君传》谈怎样才算真正“得士”,《伤仲永》谈天赋不可依恃,学习尤其重要。

就连历来重视辞采和情趣的游记类散文,王安石写出的也是像《游褒禅山记》这样的“另类”,用了近半篇幅,引申讨论哲理性问题。

好议论也是宋朝人的普遍特色,就像史书中说的:“宋人议论未定,金兵已渡河。

”前人对王安石的散文风格有精辟的论述。

比如,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称之为“瘦硬通神”;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称之为“精悍胜人”。

清人张裕钊在《评点古文法》中说:“尝谓半山之峻,破空而来,意取直上,陡然险绝,如峭壁悬崖,故文境特瘦峭。

”2、背景资料(1)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

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2)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1054年,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

12年后(1070年)拜相。

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集中唯一的一篇游记,也是千百年来公认的名篇,《古文观止》选了王安石的四篇文章,这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这篇游记与一般的游记颇有不同。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游记?(据上海市二期课改初中语文教材,有《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登泰山记》等)它们一般叙事写景,抒情感怀,以叙为主,感为辅。

同学们已经通读了《游褒禅山记》,或许已经发现,这篇游记花在游程、风光上的笔墨并不多,或许就像德国汉学家顾彬说的那样,与其说它是一篇游记,不如说它是一篇哲学议论文。

四、释题:游褒禅山记:游:游览褒禅山:地名“记”是一种文体。

分为四类:记游、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

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体特点:1、亭台楼阁名胜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2、山水游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小石潭记》3、杂物书画记:《核舟记》文体知识:[记]:本文属于游记。

游记:记录游览中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

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

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

本文兼具记游与议论,记游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五、细读课文,整体把握(一)第一段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1. 文言知识2.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错了。

3. 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行文顺序:本名①→别名由来及证明②③→华山洞名来由④→从仆碑看出本名⑤→指出音谬⑥4. 讨论: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明确: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

(二)第二段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译文华山洞的下边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沿山路而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3.提问:这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①前洞平旷记游者甚众②后洞窈然/甚寒来而记之者已少③心情其见愈奇懊悔(三)第三段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2. 译文于是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有了志向,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有了志向与体力,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也不能到达。

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还有谁会讥笑他呢?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这一段主要写作者的感叹,他感叹什么呢?1、主要写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作者以游洞为喻,自己无所得产生的懊悔,就是因为没有“求思之深”。

2.承着上文的对比,提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3.对比之后,重点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4.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呢?学生找出文句后回答。

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去掉双重否定(作用是加强论述的力度),就是“三有”:有志(坚定的志向)、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