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速铁路覆盖解决方案场景特点:高速铁路地形呈狭长的带状区域,沿途存在大量的山体隧道、高架桥等特殊环境。
高速铁路列车时速高达200~250Km/h,列车车箱采用全封闭式车体结构,车体密封性好,无线射频损耗较普通列车大。
话务特点:铁路是国内最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高速铁路客流量大,在节假日和春运期间需考虑突发话务量的情况;高速铁路上的无线客户需求以语音业务为主,少量高端客户除了语音需求还有高速数据业务的需求。
覆盖方式:高速铁路全线延伸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沿途跨区跨省,建议采用采用数字系列直放站组建专网覆盖。
关键技术介绍:1、专网覆盖新建虚拟的独立网络,对高速铁路进行专项覆盖。
专网不覆盖周边区域,通过对天线方向、高度及发射功率的合理设置,良好的控制专网信号,尽量避免对外围区域的泄露;2、XRRU级联组网采用XRRU系统,以其级联组网方式,保证高铁覆盖的连续性。
XRRU的级联组网方式,是保证高速铁路长距离传输覆盖的关键;XRRU系统的上行噪声抑制功能有效防止基站底噪的抬升,不影响基站接收灵敏度;XRRU系统的时延调整功能可避免信号多径传输导致的时延色散。
经典案例:1、京沪高铁沧州段覆盖京沪高铁沧州段全长145公里,经过青县、沧县、沧州市区、泊头、东光、吴桥等县市区,南端约60公里与衡水紧邻。
由于市区高铁沿线附近基站较多,高速列车经过时车速较快,信号不能及时切换,再加上高铁车箱损耗较大,造成通话质量较差,掉话等问题。
为了加强高铁深度覆盖,虹信公司采用数字光纤直放站对京沪高铁沧州进行专项覆盖,在达到最佳覆盖效果的同时能充分利用基站的载频资源。
本工程为六段进行覆盖,共采用GRRU近端机6台、远端机56台。
本次覆盖项目在满足高铁覆盖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网络优化解决了泄漏信号对公网的干扰问题,使得移动网络在整体的服务质量上得到明显提升。
南霞口——其林卧段系统组网示意图:GRRU 近端GRRU远端8GRRU远端9TX/RX BTS19243GRRU远端10GRRU远端11GRRU远端7GRRU远端6GRRU远端5GRRU远端4GRRU远端3GRRU远端2GRRU远端111号机位于其林卧1号机位于南霞口近端位于安屯19243基站覆盖前后电平对比覆盖前后通话质量对比GRRU远端设备输出测试图:2、浙江甬台温高铁覆盖甬台温高铁从宁波至温州,全长282.42公里,属国家I级铁路,于2009年建成通车,其中,新建13个车站,198座桥梁,58座隧道。
本项目主要解决甬台温高铁段因地理环境复杂,山体和隧道对动车线路覆盖指标造成的影响,提高浙江高铁沿线联通、电信基站载频利用率、清除铁路沿线上覆盖盲区及弱覆盖区,提高通话质量。
另外沿途的13个车站的室内覆盖也全部由虹信公司承建。
甬台温铁路主要采用射频拉远+传统光纤直放站组网模式对铁路沿线特别是隧道进行覆盖。
天线选择主要采用泄漏电缆+定向板状天线的方式,隧道内采取泄漏电缆进行信号覆盖,室外采用定向板状天线的方式覆盖。
系统开通后经测试,无线性能各项指标正常,语音通话质量以及数据业务速率都较为理想。
应用场景照片:3、温福铁路覆盖温福高速铁路北起浙江省温州南站,南至福州,是全国铁路网中沿海铁路通道的一部分;其中福建省境内的铁路全长228公里。
温福铁路(福建段)CDMA网络主要采用BBU+RRU+直放站混合组网模式对铁路沿线,特别是隧道进行覆盖。
数字光纤直放站主要用于特长隧道的覆盖,以RRU作为直放站信源。
直放站覆盖的主要区域有分水关隧道、周仓岭隧道、秦屿隧道、硖门隧道、青岙隧道、霞浦隧道、龙凤岭隧道、下白石隧道、飞鸾隧道、刘洋寨隧道、鸡面山隧道、馆头岭隧道、八仙仑隧道等,合计覆盖里程为91公里。
温福铁路福建段合计采用直放站1拖4共13套、1拖3共5套,近端共18台,远端共67台。
应用场景照片:福温高铁EVDO网络覆盖区测试结果:指标测试值覆盖质量SINR 9.04dB EV_RxAGC -66.55dBm DRC申请速率1469kbps数据业务质量前向RLP层吞吐率759.5kbps 反向RLP层吞吐率419.2kbps FTP下载业务速率538.4kbps FTP上传业务速率412.3kbps注:DO覆盖率=(C/I≥-6.5dB&前向RSSI≥-90dBm的测试路段里程数)/测试路段总里程数×100%;案例列表:2城市轨道交通覆盖解决方案场景特点:城市轨道交通(又俗称地铁)多为封闭式环境,轨道交通站台站厅、区间隧道内各种无线信号几乎均为盲区;无线信号在隧道场景中传播容易产生快衰落。
地铁列车车体、站台两侧安全屏蔽门会对无线信号会产生严重的屏蔽。
话务特点:作为重要的城市交通工具,城市轨道交通的用户人流量很大,特别是上下班的高峰期,具有非常高的突发话务量。
用户需求以语音业务为主,少量高端客户除了语音需求还有高速数据业务的需求。
覆盖方式:城市轨道交通覆盖最突出的特点是接入系统多,覆盖面广,覆盖要求高,安装环境要求高。
·采用多网合路系统(POI),多系统共用天馈·在隧道中采用泄漏电缆覆盖方式·站台、站厅选用天线阵覆盖方式经典案例:1、上海地铁1、2号线商用通信系统覆盖上海地铁1、2号线是全国内地第一条进行商用网络覆盖的地铁线路。
地铁一号线从上海火车站至莘庄共有16个站,其中从上海火车站至漕宝路站共11个站位于地下;地铁二号线从中山公园至张江高科共有13个站,其中中山公园至龙阳路共12个站位于地下。
2002年完成移动GSM系统、联通GSM系统、联通新时空CDMA系统的引入;2003年完成移动GSM系统的扩容;2007年完成上海地铁1、2号线TD-SCDMA系统的引入;2008年完成上海地铁6号线民用通信系统引入;2009年开始实施上海地铁7号线民用通信系统引入;2009年中标上海地铁6、7、8号线CMMB系统无线覆盖引入;2009年中标上海地铁2号线东延伸段。
地铁内站台、站厅及隧道的无线通信覆盖系统采用泄露电缆的覆盖方式,通过多系统合路平台(POI)将中国移动GSM、中国移动TD-SCDMA系统和中国联通的GSM信号、联通新时空CDMA信号合路,实现地铁内多个移动通信系统的全覆盖。
2、北京首都机场地铁专网覆盖首都机场快速轨道被称为国门第一线,全程27公里,东直门至三元桥为地下轨道,约4公里长;三元桥至首都机场为地上轨道,约23公里长。
项目建成后,列车将以100公里的时速从东直门出发,15至17分钟可到达机场。
专网覆盖对比于商用通信系统覆盖,在系统设计、设备可靠性、工程实施都有着更严格的要求。
北京首都机场地铁专网覆盖工程为公安无线通信系统(450MHz)和北京无线政务专网通信系统(800MHz)两个网络提供了全线覆盖,以保障公安调度指挥和北京市安全保卫工作的无线通信。
鉴于北京地铁机场线车站公共区域内的实际装修情况,其天花吊顶采用的是全金属吊顶,在覆盖中采用将天线隐蔽安装在标识导向牌和广告灯箱两种方式。
3、广州地铁1号线商用通信系统覆盖广州地铁一号线全线于1999年6月28日正式通车,是广州市第一条进入商业运营阶段的轨道交通线路。
广州地铁一号线全线设有16个车站,地下站14个,线路全长约18。
48公里。
广州地铁一号线无线覆盖系统于2003年完成。
本系统实现了移动、联通的信号使用同一套天馈系统时覆盖广州地铁一号线隧道、站台、站厅和商业街。
系统总共使用多系统合路平台(POI)15套,并且建立了全面的监控系统。
2007年广州地铁全面升级,引入TD-SCDMA系统。
虹信公司承担了全部的现已运行线路的改造,其中包括广州地铁1、2、4号全部的3条线路。
4、重庆轻轨较新线商用通信系统覆盖重庆轻轨较新线一期工程(较场口至大堰村)线路全长14.35km,设有车站14座,其中地下站3座,高架站11座。
重庆轻轨较新线一期工程地下空间无线多网接入POI系统,主要是为了满足乘客在乘坐重庆轻轨较新线进出地下站及在隧道区间享受与地面一样的无线通信服务而设置的,是地面无线通信系统的延伸。
本系统由POI设备、光纤直放站、天馈系统、分路耦合器件、光(电)缆、漏泄电缆以及UPS电源设备和网管监测系统组成。
案例列表:3大型场馆覆盖解决方案场景特点:平层面积大,多以钢筋混泥土结构。
话务特点:突发性话务量大、大型场馆是较重要的集会活动举办地,活动期间场馆内的聚集大量的用户。
覆盖方式:大型场馆的内部一般比较空旷,建筑物阻挡少、信号隔离很小、邻区数量多、小区半径小;而在特定时间段场馆人流密度大,话务量高、业务密度大,这些都决定了大型场馆进行无线网络建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场馆覆盖的重点集中在解决容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在体育场内区域采用“小功率+多天线”的方式覆盖工作区域及走廊,采用场馆专用的波束赋型天线分区覆盖看台。
关键技术介绍:1、场馆赋型天线针对大型场馆信号质量的复杂要求,虹信公司开发了场馆赋型天线。
由于场馆赋型天线的方向图在横截面方向上趋于矩形,因此得到的覆盖波形和场馆坐席的几何形状可以基本吻合。
另外,场馆赋型天线无论在水平方向还是在垂直方向都能够迅速收缩,可以较好的抑制小区间的干扰,以上特点使场馆赋型天线可以消除相邻复用蜂窝区的覆盖重叠或盲区,使小区边界尽量清晰,最大程度的提高了频率复用效率和场馆室内分布系统容量。
2、伪装天线大型场馆也往往是国家级、地区级地标性建筑,建筑的设计都极具特色,因此在工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任何一个细节都会影响到建筑的整体效果。
虹信公司精心设计伪装天线覆盖,将网络覆盖设备很好地融入到场馆的整体环境中。
经典案例:1、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场位于奥林匹克公园,外形像树枝编织的鸟巢。
体育场的空间效果即具有前所未有的独创性,简洁而典雅,它为2008年奥运会树立了一座独特的历史性的标志性建筑。
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鸟巢举行了奥运会的开、闭幕式,同时承担奥运会的田径和足球项目比赛。
总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可容纳观众约100000人。
国家体育场内联通覆盖工程采用虹信公司的分布系统,对国家体育场室内进行GSM、CDMA、DCS信号覆盖,以保证用户在每个区域内使用中国联通手机信号达到良好的通话质量。
引用GSM900、GSM1800、CDMA800宏站作为信源,通过光纤直放站、干放进行放大,由多副天线完成对国家体育场的覆盖,确保了场馆奥运期间通信稳定可靠。
信号源设备分别安装在位于F0层南北侧两个通信机房,主干线路从机房引至F0层1-12#竖井中,并通过12条竖井分布到场馆每一层。
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走线。
国家体育场通过410副全向吸顶天线、33副定向吸顶天线、137副定向板状天线以及46副定制的赋型天线保证奥运会期间的容量和覆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