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构建中小学研学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一、选题缘由(一)选题背景于一个多世纪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便已经将修学旅行作为青少年素质提升的核心教育手段。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侧重于课堂学习;校外教育仅有春秋游或学军学农这样的简单形式。
随着教育部等国家11部委联合颁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6)等政策的出台,中国终于要将自古以来倡导的“行万里路,破万卷书”以各研学旅行的模式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
然而,研学旅行长期以来面临“只游不研”的困境,如何区别于普通学生旅游,依赖于研学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
研学旅行和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机融合不但是政策要求,而且是学校实践教育中最为有效的手段。
浙江省教育厅2018年7月联合多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省中小学教学计划,并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
“意见”同时要求,以“学天下、行天下、成天下”为主线,以“行走家乡、览胜祖国、放眼世界”为路径,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县情市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市情省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并将宁波市鄞州区作为试点区域之一,探索区域推进经验。
(二)选题意义1.研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意义:研学旅行,旅行是载体,教育是内核。
研学课程开发是将研学旅行区别于传统旅游,真正防止“只游不研”的重要手段和核心内容。
研学旅行课程建设在我国仍然是一个崭新命题,欠缺经验与方法。
本课题成果对中小学研学课程体系建设有着显著的实践探索意义。
2.区域推进的示范性和比较借鉴意义:宁波市鄞州区是研学旅行试点区域之一。
本课题研究总结出的体系建设原则及实践经验,对于浙江省其他地区,尤其是非试点地区后续在区域推进推广研学旅行,结合本地区自然、历史,人文资源特色建立区域中小学研学课程体系有着示范性和比较借鉴意义。
3.理论指导实践的应用价值:本课题吸纳国内外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以本土实践为切入点,所形成的成果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研究视角具体设计技巧、实施方法和保障等等的不足,更多从现有研究中梳理指导原则,并运用于区域实践中。
理论与实践相互对照,增强课题成果对于实践的理论指导价值。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国外研学旅行研究现状现代研学旅行一词起源于日本的明治维新时期,以修学旅行补充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的社会学学习,后来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国外学者Ritchie(2003)认为,教育旅游(Educational Tourism)是旅游者将“学”作为次要或主要的旅游活动,活动包括普通教育旅游、成人教育旅游、国际和国内大学及学校学生的旅行三类。
David Williams(2014)特别提出旅行中的空闲时间是团体修学旅行中的关键要素。
Mcgladdery等(2017)设计了基于流程和产出的旅游教育概念新模型,补充Ritchie的市场细分定义,论证教育旅游具有体验和转变的作用,并指出应该从认知-知识、情感-态度、行为-技能三方面评价产出。
在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国外研学在开展形式上逐渐分化出自然教育,生活体验,文化考察,交换学习四种模式(刘璐&曾素林,2018)。
随着国外将教育旅游这一概念逐步作为中小学的必要教育手段,“游”与“学”的融合成为趋势,甚至将全球化游学经历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和学生考核环节。
2.国内研学旅行研究现状宏观分析方面,刘璐&曾素林(2018)通过分析国外研学旅行模式和经验,提出应注重“研学”与“旅行”相互交融,注重创造研学体验的情景记忆和学生需求分化。
陈春光(2017)认为研学旅行教育活动存在自然性,体验性,课程性三大特点。
于书娟等(2017)分析我国研学旅行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应明确研学旅行目标、主题并彰显教育价值;将研学旅行融入课程;大力丰富师资,培训研学导师。
殷世东&程静(2018)提出课程化对中小学研学旅行的价值提升作用,因为课程化是研学旅行科学化的必然要求、规范化的自然体现、有效性的实然路径、常态化的根本保障,强调课程化对于研学旅行的意义并提出实施路径。
课程设计方面,朱洪秋(2017)提出了“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模型,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四个环节即确定目标、选择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曾素林&刘璐(2019)指出中小学研学课程开发有意识模糊、原则不明、内容贫乏等问题,需要以培养学生认知、合作、创新、职业等关键能力为目标。
胡向东(2018)则强调评价是课程化的关键,提出目标与评价主体多元化,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实践性、过程性和激励性等原则,提议聚合师资、基地等多方资源打造方法上创新的评价系统。
总体来说,我国研学旅行研究起步晚,底子薄,重理论,重宏观分析,缺少实践案例总结和微观研究,存在极大的研究价值。
尤其是多数研究都提出了“只游不研”的问题极其重要性,指出课程化的重要性,但并未在研学课程建设方面给出具体的做法和课程开发案例。
本课题将尝试在该领域进行丰富和补充。
二、内容设计(一)问题提出1.研学旅行是我国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推进的趋势之一,在四种综合实践活动春秋游、学军学农、研学旅行、研学旅行与综合实践课程融合扮演重要角色;2.研学旅行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手段之一;3.研学旅行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有要素环节复杂,安全保障,“只学不游”与“只游不研”的平衡等等问题;4.研学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构成研学旅行区域推进的三大核心之一(研学基地营地建设,研学旅行线路设计,研学实践课程开发)。
(二)研究目标1.分析和总结现有研学旅行与研学课程设计研究,提炼研学课程体系构建中的关键概念,相关理论和重点难点;2.分析研学课程体系的组成要素,探索鄞州区研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实践;3.分析研学课程体系的实施保障,提出促进区域推进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思路1.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尤其是前沿成果,形成文献综述;2.界定中小学研学课程体系的概念,寻找研学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3.寻找国内中小学研学课程的最佳实践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总结研学课程体系建设在设计、实施、评价等等各方面的一般经验;4.分析研学旅行课程与一般课堂课程(及普通旅行)的差异,梳理研学课程实施中的主要要素,明晰研学课程实施的保障机制;5.基于前述研究基础,并且结合课题实践经验,尝试设计区域中小学研学课程体系的范例:以鄞州区为例;6.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和不足,提出推进区域构建的对策和政策建议。
理论研究部分的逻辑如下图所示:图1 研究逻辑框架图(四)研究内容1.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识别(1) 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研学旅行研究现状,评述理论研究问题与新方向;(2) 概念识别:明确研学,研学旅行,研学课程,体系,区域等等概念;(3) 理论基础:体验式学习理论(做中学),多元智能理论等等教育理论。
2.最佳实践案例分析(1) 各省研学旅行优秀案例分析(北京,广东,安徽等早期试点省份个案介绍);(2) 浙江省其他试点地区及优秀研学实践课程分析(例如杭州G20城市生存挑战,跟着课本游绍兴,温州雁荡重走徐霞客之路等等);(3) 最佳实践个案在目标与组成设计、资源配置、实施安排、执行过程、后期评价与改进等等各方面经验的系统总结。
3.研学课程体系的组成要素分析与管理(1) 课程目标:包括体验性,实践性,多元性等等方面,具体到认知-知识、情感-态度、行为-技能等等关键能力产出上的目标;(2) 课程元素:研学场景构建,实践活动设计,研学手册或教材,教具物料,安全保障设施等等资源的具体筹措;(3) 研学师资:研学导师和安全员,研学导师团队的分工和梯队,以及区域学校对导师资源的管理方案和合约等等;(4) 课程评价:由优秀学生进行分享,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分类评价,结合课程目标测试具体产出,邀请导师和专家进行点评等等。
4.鄞州区研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实践经验总结(1) 鄞州区研学课程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基于本地研学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经验,基于政策“意见”要求安排内容,为体系设计、配置资源、安全、立项与成果考核等等确立项目审核、资源管理、执行指导等等保障;(2) 研学课程体系实践范例:线路根据“意见”分为红色之旅,文化之旅,生态之旅,活力之旅,研学实践课程则可分为自然,科技,文化,艺术,社会,公益六大类,从培养目标上对应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的问题解决,创意物化,价值体认,责任担当。
课题组将根据上述分类构建鄞州区研学实践课程体系,并设计和实践精品研学课程范例;(3) 实践的经验和不足:课题组将全面总结研学课程体系的设计、立项、团队管理、准备、执行、评价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充分利用有限的实践机会,设立记录和反馈机制,为未来改进工作、与其他区域共同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做准备。
5.研学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机制(1) 区域研学课程事实指导意见: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目的意义、基本原则、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安全责任、组织保障等要素提出明确要求;(2) 研学课程体系实施所需资源:布置场景(研学基地营地,各类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然景点,甚至企业事业单位和城市体验点均可以成为研学基地),人员(学生,研学导师及安全人员),软件(课程内容、多媒体、团队管理),硬件(教具工具物料),交通食宿等等资源与任务要求;(3) 各实施环节的保障机制:基地营地认定和选择,研学导师的培训、评价和管理,研学过程中的学生管理、教育和安全原则,研学活动中的教材教具,利用信息科技工具保障学生安全,交通食宿选择中的实践经验,为各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提出具体且可操作的要求。
6.区域推进构建的政策建议(1) 区域推进构建研学课程体系的重点难点分析:本地实践经验在政策方面如何配合新动向、趋势、推动改革,具体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论证,并且从科学性、适用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等等方面分析政策的重点难点。
(2) 支持区域推进的政策设计原则:前述基本涵盖了实际执行和顶层设计需要注意的原则,还要提供地域特色与文化目标方面的设计指导;(3) 提出对策与建议:从实践经验和不足中,反省并提炼经验,根据不同学校和区域的特征,借鉴其他文献、案例的成果,丰富区域推进构建的策略。
(五)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形成研学课程体系在确定目标、选择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环节的设计和实践指导原则,提出基于区域特征推进研学课程建设的举措;2.难点:主要在于研学实践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复杂性及高安全性要求,导致产出决定因素与评价机制十分复杂。
在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需要充分分析和考虑研学旅行开展中的内容、流程、资源等等组成要素和保障机制。
(六)研究步骤1.实施步骤1)2018.10-2018.11 课题申报,摸索顶层设计,先期试点探索:准备课题申报,进行先期调查,确定区域研学基地;摸索顶层设计,设计研学线路与主体;选择先行试点,启动区域研学,总结初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