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高考真题详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共57页)

以高考真题详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共57页)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高考真题详解一、渲染杳杳寒山道(唐)寒山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注释】:寒山,生卒年不详,唐贞观时代的诗僧。

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写刻在山石竹木之上。

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

⑵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

⑶淅淅: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声。

对环境景物做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2018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送王昌龄李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__,体现出诗人______的心情。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注释1.【答案】(1)久留(逗留)依依不舍(2)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和表达的感情,要结合句子语境准确理解。

“淹留野寺出”是说在野寺逗留了很长时间,“淹留”指久留,或逗留;联系题目,逗留时间长是因为与朋友不忍分别,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情。

(2)本题考查鉴赏艺术手法,解题时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指出表达效果。

首先,要明确点染的艺术手法特点。

点,点明感情,染,以景物描写渲染;其次,从诗中找到运用了此手法的句子,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从“送君多暮情”看,开篇点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暮情”,是伤离别;从“淹留野寺出,向背(正面和背面)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看,这十句写景,作者从孤山,到没有生蒲草的水面微波荡漾的水面,到夕阳铺满小船,再到从树梢上升起,最后深夜在白马寺留宿,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层层铺写暮景,孤山、空旷的水面、孤独地栖息在沙滩上的沙鸟、夕阳,渲染了孤寂的氛围,待发的小船和升起在树梢的月,这些代表离别色彩的意象烘托了离别气氛;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看,“叹息此离别”再次点出离别之情,“悠悠江海行”,“悠悠”写出了江面的浩渺,渲染了作者对友人孤身一人远行的不舍之情。

点:点明,将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二、点染染:渲染、烘托,以具体的事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渲染烘托出来,以便读者能有更具体、生动的把握。

三、对比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也同“锸”。

铁锹。

(1)本诗前八句叙写______,后六句叙写______,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2定义:将两种事物进行比较,来表明自己对事物的喜恶、憎悯等态度。

(2017年浙江卷)补充注释:晏:晚糇:干粮【答案】(1)采地黄卖地黄(2)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

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第一人称“我”:便于抒发感情和描写心理;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能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

第二人称“你”:与读者直接对话,真切自然;便于感情的直接交流;若对象为物,还具有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他”:不受时空限制,能更深入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能更自由、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能体现作者对所反映问题的客观冷静的思考,也更能引起读者理性的思考和评判;叙述的方法:叙述,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划分方法,而最通常的是按叙述的先后顺序,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1、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2019年江苏卷)1、学:仿效。

2、诸进士:指应进士试的举子们。

3、精卫:鸟名。

古神话中说,炎帝有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溺死于东海,化为精卫鸟,常衔西山之石以填东海。

4、偿冤:报仇。

5、寸诚:寸心,决心。

6、心望:希望。

7、渺渺:渺茫,毫无可能。

8、功难见:难以实现其事业。

9、区区:小小的。

命已轻:性命轻微。

10、造次:荒唐可笑。

11、专精:精诚专一。

12、计:考虑。

13、无休日:没有终止的日期。

14、刺客传:司马迁《史记》中有《刺客传》,记述侠客冒死行刺为人报仇之事。

15、不著:没有记载。

16、雠(chóu):同“仇”。

白话译文:鸟类中也有的懂得报冤,能耐虽小却奋斗不停。

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

看不见有多大的功效,依然视死如归往前行。

人们讥笑此举太轻率,只有我欣赏其专一精诚。

何必终日计较不休?本应如此度过一生。

问心无愧报仇事,哪怕《刺客传》不留名。

答案:1、“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四、虚实结合现实的景、事,与想像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样的感情。

(2015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月圆(1)【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2)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2)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

(3)未缺:指月圆。

(4)列宿:众星。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1)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2)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

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

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五、点面结合写景状物时,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不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而是将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也写出来,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2014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

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分)【答案】(1)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

(2)“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

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

【解析】(1)试题分析:“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爱春之意。

“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惜春之情。

“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的叹春之情。

注意题干中“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这一限制。

2020年全国二卷六、抑扬把要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

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闺怨唐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问: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先扬后抑(或欲抑先扬)。

本诗先写少妇不知愁,兴致勃勃登楼观赏春色,后写其被“陌头杨柳”勾起哀怨和悔恨,先扬后抑的写法显示出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七、动静结合为创设意境,对事物作动态或静态描写,使两者互相映衬,形成情趣。

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化动为静,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2分)(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答:(1)“望”更好。

“望”既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又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空”更好。

营造安谧闲静的意境,流露出超然的心态。

)(2)动静结合。

落日西沉,归鸟轻翔,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闲静宁谧,是静态描写。

动静结合,富有情趣。

(3)“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环境之优美,心情之闲适。

八、用典借用古书中的故事来表达思想感情、立场、态度、愿望等,或引用、化用前人诗句加深诗词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注释:1、裴侍郎:即裴瓒2、朱门:权贵之门3、孔门:儒家之门4、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此谓公正的长者裴侍郎。

5、垂纶:钓鱼6、地:此指缘由。

7、等闲:平白无故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