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砚台收藏价值
砚亦称为研,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
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
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
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
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
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
尽管年代的长短对于藏品的价值有一定的影响,但砚台却非常独特,年代是否久远并
不是影响其价值的唯一一个重要因素。
比如宋砚、唐砚甚至汉砚。
当时,这些砚台的石质
比较粗糙,而明清以后,文人对于石质的要求很高,所以明清以来的砚台价格反而会越来
越高。
特别是一些刻有名家字迹的砚台,其市场价值更为高涨。
根据业界人士透露,古代
的砚台如若配有酸枝盒子则说明它在当时的地位是非一般的。
正如广东的洗小姐所珍藏的
一套带盒砚台古董,也是十分难得的藏品。
根据目前的古玩市场买卖交易情况,古代的砚
台已经开始受到业界行家们的青睐。
特别是近几年,不少的买家都在疯狂地购买砚台一类
的古董藏品。
为此,专业人士提议古玩收藏爱好者们不妨可以多学习砚台相关的鉴赏知识。
正如洗小姐对自己所珍藏的古砚台在转让之前,都是下了非常大的功夫去学习相关的知识。
她认为古玩收藏未必一定可以全部都买到真品,但只要是收藏到了好的藏品就应该好好去
研究。
此外,砚台在收藏的使用过程中也有技巧,要切记不可以用力研磨,以防伤及砚台的
表面。
在研墨的时候应在砚堂施水,轻轻地旋转墨锭,等墨经过浸泡稍软后再逐渐地加力
磨墨。
研墨的时候要划大圆,要慢慢划,且不要总集中在一个区域。
还需注意用过砚台后
应该及时清洗,不一定每次都需要清洗,但最多两三次就应该清洗一下,或者遗留的墨比
较厚的时候就得清洗,以免因墨干燥龟裂而燥损砚面。
纹饰
砚上的纹饰雕刻,从古代到近代,总的趋势是由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纹饰越来越
繁缛,雕刻越来越细腻,晚期则又显示出地区特点。
纹饰上的最大问题是后刻纹饰。
原装
原刻,是在制砚时与砚形制作及花纹装饰一次完成,这种砚经过若干年后,它的纹饰不会
与砚格格不入,不会给人以砚是砚、花纹是花纹的两种感觉。
如果砚的制作与纹饰非一次
性雕刻,则属于后作纹饰。
古砚在流传过程中,有的人为了增强艺术效果,提高砚的身价,将砚加以美化,反而画蛇添足,不但增加不了砚的价值,还会降低砚的价值。
鉴别者除了
要看刻花刀口是否生涩,包浆是否渗入,还要看所刻花纹是否与砚形时代相符,更是借鉴
同期其他艺术的风格特征,如石刻、玉雕等等。
例如汉代龙形盖钮三足石砚,其雕刻是汉
代石刻简约、概括、质朴的风格,如果刻上清代龙纹及纹饰,则不伦不类,一看便知是后
作纹饰。
质地
砚的材质有本身优劣及替代问题。
优劣的问题比较好解决,材质细润如肤,石品丰富为优,粗糙为劣;泥质要坚润耐磨,疏松渗水者不可取。
目前出产砚石的地方很多,但为打开销路,常见冒充名砚材之名,紫色石材均称之为端石,绿色石材均称之为绿端、洮河石、松花石,疏松的黄色石称为澄泥。
其实,只要砚材好,何必以它石之名掩己之优?就以本来产地命名有何不可?久而久之,使用者定会认可,必定名显于世。
解决的办法只有以原产地的石材作为观摩的标本,并阅读有关资料,熟悉各种主要石材的特征,掌握分辨石材种类的技能。
当然,目前出现的新石材,认识它,掌握它,也是非常必要的。
同样一种石材,古代与现代亦有所不同。
古代砚由于经历久远,受自然或人为的温度、湿度及其他因素的浸渍,会形成一层保护层,一般古物均有这种情况,习惯称之为“包浆”,而现代石材仿造古物,就不易仿制出它历经沧桑的面目。
“包浆”也有仿制的,但均浮在表面,像涂了层颜色。
装潢
砚台的外包装亦是不可忽视的方面。
砚盒不仅有着保护砚台的功能。
也往往带有时代感和收藏特征,亦是鉴定砚台的辅助依据。
清代尤重装潢盒的美化,甚至喧宾夺主,砚盒有时就是一件工艺品。
有的大收藏家作的砚盒有一定格式特色,遇见同样的多了就可以认识它。
有的收藏者不忍心在砚上刻铭题跋,于是施于囊匣之上,这种囊匣就有很重要的资料价值,是鉴定砚台的辅助依据,即便有损,也不能抛弃,要保存。
关于砚盒大约有几种情况需要注意:原配盒,砚与盒同时制作;早年收藏者作盒;旧砚作新盒,把新盒做旧,冒充原装;旧盒作新砚冒充旧砚。
前两种情况可无须用力,而后两种情况则需注意。
现在作盒子冒充原装或旧盒子装新砚无非是想抬高砚的经济价值,故而要仔细观察砚台放在盒子里是否合适,是否紧的拿不出来或砚在盒子里乱动,盒底有无与砚长期接触的印痕,有无墨锈,盒子有无包浆等等。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