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学》考研法学综合二考研真题中国政法大学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中国政法大学801法学综合二(民法学部分)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单项选择题1.法律行为与非法律行为的核心区别是()。
A.意思表示B.是否在法律上具有意义C.是否产生民事权利义务D.能否中断诉讼时效期间【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法律事实包括事件和行为,行为又可以分为法律行为与非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是指权利义务是否发生以及如何发生由当事人的意志决定,根据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发生法律效果;事实行为是指权利义务是否发生以及如何发生由法律直接规定而不是由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设定的,事实行为的构成并不以意思表示为必要。
法律行为根据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产生民事权利义务,非法律行为根据法律的规定产生民事权利义务。
法律行为与非法律行为在法律上都有意义,例如在宅基地上建造房屋是事实行为,但可以根据法律的规定取得房屋所有权。
法律行为与非法律行为都能够中断诉讼时效。
【知识点链接】参见江平《民法学》第三编第九章第一节“法律行为的概念及其在私法上的说明意义。
2.下列关于承揽合同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定作人无正当理由不能解除合同B.定作人只能根据《合同法》第94条的规定解除合同C.定作人随时可以解除合同D.定作人只能与对方协商解除合同【答案】C查看答案【解析】《合同法》第268条规定,定作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造成承揽人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承揽合同具有特定的信任关系的性质,定作人相信承揽人的技术条件、设备、工作能力和信誉等适合自己的要求,而承揽人也是凭借定作人的这种信任才能承揽,合同始得成立,因此,承揽人须以自己的技术条件、设备等独立完成主要工作,不得擅自转交第三人完成,否则,定作人可以解除合同;经定作人同意将承揽工作的一部分转让给第三人完成的,承揽人应就第三人的工作向定作人承担责任。
【知识点链接】参见江平《民法学》第十一编第四十七章第一节“承揽合同”。
3.在我国《合同法》上,附条件赠与合同属于()。
A.实践合同B.诺成合同C.实际上是单方法律行为D.有对价的合同【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赠与合同是诺成合同,合同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合同即告成立,无需将赠与财产实际交付给受赠人。
赠与合同是双方法律行为,需要赠与人与受赠人双方意思表示达成一致才能成立。
一方有赠与的意思表示而另一方无接受赠与的意思表示,或者一方有接受赠与的意思表示而另一方无赠与的意思表示,赠与合同均不成立。
赠与合同是单务合同,赠与人负有将赠与物之所有权转移至受赠人的义务,受赠人享有接受赠与的权利,不承担对价性的义务。
附条件赠与合同中受赠人所负担的义务与赠与人的义务并不具有对价性。
【知识点链接】参见江平《民法学》第十一编第四十五章第五节“赠与合同”4.按照我们《物权法》的规定,共有人因共有的动产或者不动产产生的在对外债权债务关系上()。
A.无论共同共有还是按份共有,都是一样的,即共同享有连带债权,共同负担连带债务B.共同共有还是按份共有是不同的:共同共有是连带关系,而按份共有是份额关系C.根据具体情况确定D.按照共有人的约定处理【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物权法》第102条规定:“因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产生的债权债务,在对外关系上,共有人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第三人知道共有人不具有连带债权债务关系的除外;在共有人内部关系上,除共有人另有约定外,按份共有人按照份额享有债权、承担债务,共同共有人共同享有债权、承担债务。
偿还债务超过自己应当承担份额的按份共有人,有权向其他共有人追偿。
”因此,共有不动产或者动产产生的债权债务,在对外关系上,无论按份共有还是共同共有,共有人作为单一的权利义务主体都是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
但法律另有规定或第三人知道共有人不具有连带债权债务关系的除外。
在共有人内部关系上,除共有人另有约定外,按份共有人按照份额享有债权、承担债务,共同共有人共同享有债权、承担债务。
【知识点链接】参见江平《民选学》第五编十八章第一节“共有概述”5.按照我国《物权法》,下列各种权利中属于登记对抗的是()。
A.小产权房、集资建房、廉租房B.地役权、承包经营权流转、动产抵押C.机动车、航空器、建设用地D.农村建设用地、城镇建设用地【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物权法》第14条规定:不动产所有权的设立,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发生效力。
小产权房、集资建房、廉租房都是登记生效。
《物权法》第129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转让,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158条规定:地役权自地役权合同生效时设立。
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地役权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189条规定: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生产经营者以本法第一百八十一条规定的动产抵押的,应当向抵押人住所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
抵押权自抵押合同生效时设立;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地役权、承包经营权流转、动产抵押这三种物权的登记仅具有对抗力,不具有决定物权是否设立的效力。
《物权法》第24条规定: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物权法》第139条规定: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应当向登记机构申请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
建设用地使用权自登记时设立。
农村建设用地、城镇建设用地都是登记生效而非登记对抗。
【知识点链接】参见江平《民法学》第四编第十四章6.下列关于相邻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相邻关系因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而产生B.相邻关系只能因合同产生C.相邻关系是邻里因传统发生D.相邻关系的权利义务关系是法定的【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相邻关系是法律直接为了调和不动产所有人或使用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而对所有权所作的限制。
相邻关系中相邻各方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
相邻关系具有法定性,因法律规定而产生而非因合同而产生。
因约定而产生的不是相邻关系而是地役权,注意二者的区别。
【知识点链接】参见江平《民法学》第五编第十七章第三节“不动产相邻关系”7.按照我国《物权法》,当事人签订买卖房屋或者其他不动产物权的协议,为保障将来实现物权,按照约定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预告登记。
预告登记后,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处分该不动产的()。
A.不发生物权效力B.适用善意取得,出卖人承担赔偿责任C.买卖合同无效,出卖人承担缔约过失责任D.买卖合同效力待定【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物权法》第20条规定:“预告登记后,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处分该不动产的,不发生物权效力”,即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处分该不动产的,不发生物权效力,第三人不能善意取得。
买卖合同是负担行为,不要求处分权限,不影响合同效力。
【知识点链接】江平《民法学》第四编第十四章第三节“物权变动的公示方式”8.按照我国《物权法》,关于不得抵押的财产表述正确的是()。
A.单独的乡镇、村企业的建设用地使用权B.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C.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D.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船舶、航空器【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物权法》第183条规定:“乡镇、村企业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单独抵押。
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抵押。
”《物权法》第180条规定:“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有权处分的下列财产可以抵押:①建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②建设用地使用权;③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④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⑤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船舶、航空器;⑥交通运输工具;⑦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
”【知识点链接】参见江平《民法学》第七编第二十六章第二节“抵押权的取得”9.我国《侵权责任法》第43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请求赔偿。
产品缺陷由生产者造成的,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
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
”由此可见,()。
A.我国的产品责任采取过错责任原则B.生产者与销售者承担的是不真正连带责任C.双重责任D.根据情况判断归责原则【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侵权责任法》第41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42条规定:“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生产者的产品责任为无过错责任,销售者的产品责任为过错责任。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43条的规定,生产者与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消费者可以择一请求损害赔偿,但最终责任由造成产品缺陷的生产者或销售者承担,故生产者与销售者承担的是不真正连带责任。
【知识点链接】参见江平《民法学》第九编第三十九章第四节“工业灾害危险物侵权责任”10.按照我国《侵权责任法》,共同危险行为是()。
A.每个人都实际参加了侵害行为B.任何人可以通过证明自己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而免除责任C.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证明自己没有过错而免除责任D.共同危险行为的行为人不仅要证明自己与损害结果没有因果关系,还要指出谁是具体侵害人并得到法院认可后,方能够免除责任【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共同危险行为人均实施了危险行为,由于每个人的行为均有造成损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但又不能确定真正的加害人是谁,为保护受害人的利益,故推定所有参与危险行为的人对受害人承担连带责任。
共同危险行为由于是无法确定谁是真正的加害人,因此就推定这些实施共同危险行为的人都是加害人,在归责方式上,是推定过错。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条的规定“共同危险行为人能够证明损害后果不是由其行为造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在免责事由上,如果共同危险行为人其中的一人或数人能够证明自己没有实施加害行为,或证明行为与结果无因果关系,就不承担责任。
【知识点链接】参见江平《民法学》第九编第三十八章第六节。
二、简答题1.法律行为与准法律行为的区别是什么?答:(1)法律行为与准法律行为的概念法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的主体为追求该意思表示中所含效果在私法上实现的行为。
准法律行为是指行为人以法律规定的条件业已满足为前提,将一定的内心意思表示于外,从而引起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
准法律行为的主要类型有:意思通知、事实(观念)通知、情感表示。
(2)法律行为与准法律行为的区别①意思表示的构成不同。
法律行为中意思表示的构成要件有目的意思、法效意思、表示行为、表示意思,其中法效意思为其核心。
准法律行为的法效为法律的规定而非当事人的法效意思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