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防治水技术最新版矿井涌水量有大有小,完全没有涌水的矿井是很少的。
矿井涌水给凿井、掘进、采煤以及机电设备的管理等都带来一定的困难。
为了排除井下涌水,就要修建水仓,安设水泵,安设水闸门,挖砌水沟,形成一个完整的排水系统。
如果排水系统不畅通,矿井涌水任意流,井下到处是水,既恶化了井下环境,又不利于文明生产。
井下排水要安设水泵,排水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常年不停地大量排水要花费大量的电费,从而增加了煤炭生产的成本。
有些矿井水还有很强的腐蚀性,尤其对金属材料及机电设备的腐蚀更为明显,这对矿井生产是非常不利的。
如果井下发生了突水或透水事故,问题就更严重了,有可能淹没采区或矿井,造成财产的重大损失。
有时还会造成人员伤亡,这就带来更大的不幸。
矿井水灾是煤矿常见的一种灾害。
因此,煤矿安全管理人员以及从业人员都要了解矿井水的知识,以及发生透水时的避灾路线大家共同做好矿井防治水工作,杜绝水灾事故的发生。
做好防治水工作,应摸清矿井水文地质情况,在此基础上,制订出与矿井水作斗争的安全技术措施。
一、地表水防治(1)煤矿要查清矿区及其附近地面水流系统的汇水、渗漏、疏水能力和有关水利工程等情况;了解当地水库、河道、河道中障碍物等情况;查明采矿塌陷区、地裂缝区分布情况及其地表汇水情况;掌握当地历年降水量和最高洪水位资料。
建立疏水、防水和排水系统。
(2)矿井井口和工业场地内建筑物的地面标高,应当高于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否则,应当修筑堤坝、沟渠或者采取其他可靠防御洪水的措施。
不具备采取可靠安全措施条件的,应当封闭填实该井口。
在山区还应当避开可能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危险的地段。
(3)严禁将矸石、炉灰、垃圾等杂物堆放在山洪、河流可能冲刷到的地段,以免淤塞河道、沟渠。
发现与煤矿防治水有关系的河道中存在障碍物或者堤坝破损时,应当及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采取措施清理障碍物或者修复堤坝,防止地表水进入井下。
(4)使用中的钻孔,应当按照规定安装孔口盖。
报废的钻孔应当及时封孔,防止地表水或者含水层的水涌入井下,封孔资料等有关情况记录在案,存档备查。
观测孔、注浆孔、电缆孔、下料孔、与井下或者含水层相通的钻孔,其孔口管应当高出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
(5)报废的立井应当封堵填实,或者在井口浇注坚实的钢筋混凝土盖板,设置栅栏和标志;报废的斜井应当封堵填实,或者在井口以下垂深大于20m处砌筑1座混凝土墙,再用泥土填至井口,并在井口砌筑厚度不低于1m的混凝土墙;报废的平硐,应当从硐口向里封堵填实至少20m,再砌封墙;位于斜坡、汇水区、河道附近的井口,充填距离应当适当加长。
报废井口的周围有地表水影响的,应当设置排水沟。
封填报废的立井、斜井或者平硐时,应当做好隐蔽工程记录,并填图归档。
(6)各矿要在每年雨季前完成地表裂缝、塌陷及小窑井口封堵情况排查和治理工作,要重点排查地表河床、沟谷等低洼易汇水、过水地段的隐患。
同时在雨季期间加大重点部位的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针对排查出汛期地面隐患,要建立详细的隐患台账和影像资料。
(7)煤矿应当建立暴雨洪水可能引发淹井等事故灾害紧急情况下及时撤出井下人员的制度,明确启动标准、指挥部门、联络人员、撤人程序和撤退路线等,当暴雨威胁矿井安全时,必须立即停产撤出井下全部人员,只有在确认暴雨洪水隐患消除后方可恢复生产。
(8)当接到暴雨灾害预警信息和警报后,对井田范围内废弃老窑、地面塌陷坑、采动裂隙以及可能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河流、湖泊、水库、涵闸、堤防工程等实施24h不间断巡查。
矿区降大到暴雨时和降雨后,应当派专业人员及时观测矿井涌水量变化情况。
二、顶板水防治(1)开采煤层受地表松散含水层影响的或上覆存在含水沙层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水文补勘工作,查明松散层底部隔水层的厚度、变化与分布情况,含水层厚度和富水性等相关水文地质条件,并进行安全评价,提前制定针对性措施,消除隐患后方可组织生产。
(2)各矿要按照采掘接替规划,超前开展分析工作,结合钻孔查明的含水层富水性、渗透系数等水文地质资料,以及周边采掘和探查实际揭露情况,超前分析含水层的赋存、影响状况,并制定针对性措施。
(3)工作面开采受上覆含水层影响较大的矿井,必须针对主要含水层施工水文长观孔,并设置水位动态监测系统进行长期监测,出现水位异常变化能及时预警。
监测主站应在矿调度室设置,并与集团公司地质处总站联网。
(4)巷道开掘前要根据本矿实际情况对上覆“两带”范围内的含水层富水性和构造发育情况进行探查、分析、评价。
(6)巷道掘进期间,要认真详细观测含水层的实际揭露和探查情况,进一步完善水文地质资料,为下一步的评价、防治措施提供技术依据。
(7)工作面回采前,要根据前期资料收集情况、物探和钻探的探查结果,对上覆“两带”范围内的含水层富水性和构造发育情况进一步综合分析评价。
(8)经分析评价认为上覆含水层对工作面开采影响较大的,或采掘期间发现持续性涌水较大的,要及时制定专项的防治、排水等措施并实行提级管控,由矿分管领导组织会审后,逐级上报子公司、集团公司对口专业部门审查。
(9)工作面采掘期间必须针对上覆含水层每月进行预测预报,并根据实际生产动态下发临时性预报。
预报要下达至采掘队组以及相关的安全、生产、技术、机电等分管领导、部门。
各分管领导、部门根据预报内容,制定相关的排水、供电、设备保障等措施,并严格组织实施。
(10)通过对含水层富水性分析评价,并参照周边历史采掘面实际情况,科学预测工作面最大涌水量,配备足够能力的排水系统。
排水泵优先选用大功率潜水泵,并尽量减少接力排水环节,加强日常排水管理和生产协调,保证排水效率。
(11)含水层富水区段,必须针对性设计井下钻孔进行验证、疏放,超前组织施工。
含水层富水性不均一的,可在两顺槽间隔20-50m向工作面上覆循环施工钻孔,留足疏水时间,减小对回采的影响。
(12)发现与强富水性含水层有水力联系的断层、陷落柱,采动影响可能造成长期大量涌水的,要优先考虑留设安全煤柱进行避让。
不具备避让条件的,必须开展注浆封堵、顶底板加固等防治工程,并制定长期疏放水的专项措施。
(13)含水层有持续补给、涌水量大,影响正常开采的工作面,在设计时要考虑排水问题,采取“头高尾低”布置方案。
长距离下山回采段间隔一段距离在相对低洼处施工水仓,中间设置挡泥墙,提升排水效率。
(14)有条件的矿井,建议在工作面相对低洼一侧超前施工专用排水巷,或者施工地面抽水井。
抽水井位置选择在工作面已采空区域的相对低洼处,参考工作面周期来压步距和顶板垮落情况,在顶板垮落相对稳定后进行施工。
(15)矿井疏干(降)开采可以应用“三图双预测法”进行顶板水害分区评价和预测。
有条件的矿井可以应用数值模拟技术,进行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疏干水量和地下水流场变化的模拟和预测;观测研究多煤层开采后导水裂隙带综合发育高度。
(16)受离层水威胁(火成岩等坚硬覆岩下开采)的矿井,应当对煤层覆岩特征及其组合关系、力学性质、含水层富水性等进行分析,判断离层发育的层位,采取施工超前钻孔等手段,破坏离层空间的封闭性、预先疏放离层的补给水源或者超前疏放离层水等。
三、底板水防治(1)底板水防治应当遵循井上与井下治理相结合、区域与局部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矿井实际,采取地面区域治理、井下注浆加固底板或者改造含水层、疏水降压、充填开采等防治水措施,消除水害威胁。
(2)受承压水威胁矿井的防治水工作要严格依照“长远规划、分步评价、综合探查、超前治理、动态监测、系统保障”的原则执行。
长远规划:根据采掘计划制定奥灰水防治规划,进一步开展奥灰水补勘,详细查明奥灰水威胁;分步评价:一是对全井田分煤层进行突水危险性评价,划分承压水“三区”;二是新盘区开拓前完成区域的进一步评价;三是工作面开掘、开采前进行精细评价。
综合探查:通过地面三维地震和井下槽波、坑透勘查构造发育,通过地面CSAMT、地面和井下瞬变电磁、直流电法、井下音频电透视,以及地面和井下钻探,探查构造发育和富水异常。
超前治理:评价为危险区或有构造富水异常的,制定治理方案,超前开展井上下治理。
动态监测:健全完善水文动态监测系统,通过长观孔动态监测承压水位变化,做好采掘面的涌水量监测,出现异常及时预警、采取措施。
系统保障:健全完善矿井排水系统,受承压水影响大的矿井要配备强排系统,保证特殊情况下的应急排水能力;盘区、采掘面排水系统必须根据预测最大涌水量进行配备,保证排水能力。
(3)带压开采矿井灰岩突水危险性综合评价规定1.综合评价是指,在矿井现有突水危险性评价报告等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邀请国内灰岩承压水防治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单位和专家,进一步全面细致分析规划采掘区域的突水危险性,定性评价安全开采条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2.矿井突水危险性评价报告定性为过渡区、危险区的(既突水系数达到0.06MPa/m的区域),采掘前必须进行综合评价。
3.矿井突水危险性评价报告定性为安全区的(既突水系数小于0.06MPa/m),但通过以往地质勘探、物探等工程,分析区域可能存在导水陷落柱、断层构造的,采掘前必须进行进一步的综合评价。
4.矿井突水危险性评价报告定性为安全区的(既突水系数小于0.06MPa/m),采掘工程期间无预见性揭露断层、陷落柱或裂隙密集带,虽暂时没有出水迹象,但在采动影响下有可能引起滞后突水的,必须停止作业,进行进一步的综合评价。
5.采掘区域的承压水水头高度超过煤层底板标高200米以上时,采掘前应当进行进一步的综合评价。
6.采掘区域的煤层底板与灰岩承压水含水层之间的有效隔水层厚度小于50米的,采掘前应当进行进一步的综合评价。
7.采掘区域周边500米范围内,曾发生过灰岩承压水突水、长期涌水等事件的,采掘前必须进行进一步的综合评价。
8.采掘区域开展过疏水降压、注浆加固等灰岩承压水治理工程的,采掘前应当对治理工程效果以及区域的突水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价。
9.综合评价后,应由评价单位或专家出具评价报告,各矿按照评价报告结果,针对采掘工作面编制《带压开采安全技术措施》。
四、老空水防治(1)各矿要开展老空分布范围及积水情况调查工作,查清矿井和周边老空及积水情况,调查内容包括老空位置、形成时间、范围、层位、积水情况、补给来源等。
老空范围不清、积水情况不明的区域,必须采取井上下结合的钻探、物探、化探等综合技术手段进行探查。
(2)煤矿应当根据老空水查明程度和防治措施落实到位程度,对受老空水影响的煤层按威胁程度编制分区管理设计,由煤矿总工程师组织审批。
老空积水情况清楚且防治措施落实到位的区域,划为可采区;否则,划为缓采区。
缓采区由煤矿地测部门编制老空水探查设计,通过井上下探查手段查明老空积水情况,防治措施落实到位后,方可转为可采区;治理后仍不能保证安全开采的,划为禁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