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昆虫的外部形态

昆虫的外部形态


侧面观
分解图
2.1 雌性产卵器
【直翅目】主要由第1产卵瓣和第3产卵瓣组成,
第2产卵瓣很退化。不同类群的构造有所不同,如 蝗虫为凿状,螽蟖为刀、剑状,蟋蟀为矛状等。 产 卵 器 类 型 :
分 解
蝗虫产卵器
2.1 雌性产卵器
【同翅目】:多
产 卵 器 类 型 : 数都具有发达的产卵 器。主要由腹产卵瓣 和内产卵瓣嵌合组成。 背产卵瓣宽,内面凹, 形成产卵器鞘。产卵 时,产卵器从鞘中脱 出,将卵产于寄主组 织。如蝉、叶蝉等通 常造成产卵危害。
• 了解口器类型和为害特点,可选择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和措
施。
重点和复习思考题
1.触角的基本构造和常见类型。
2.典型咀嚼式口器的构造。 3.刺吸式口器的构造和危害特点。
三 昆虫的胸部
胸部是昆虫的第 2 体段,有 3 个体节组成,依次叫做 前胸、中胸和后胸。每个胸节上各有1对足,分别称 为前足、中足和后足。中后胸称为具翅胸节,通常 各有1对翅,分别叫做前翅和后翅。
1. 胸节的构 2. 胸足 3. 翅
三 昆虫的胸部
1.胸部的构造
胸部三节肌肉发达,体壁较坚硬,连接紧密,支持
着足和翅的活动。每个胸节均由四块骨板构成:背
面的称被背板,腹面的称腹板,两侧的称侧板.前
胸的构造一般较简单,无明显的特化现象。具翅腹 节较复杂,各骨板被若干沟、缝划分成一些骨片。
2、 足
• 2.1 足基本构造 • 成虫的胸足由6节组成,节与节
之间由膜质的组织相连 。
• 基节:粗短,与侧基突形成关 • 转节: • 腿节:强大,与胫节以关节相
• 胫节:细长,边缘有刺,末端
• 跗节:1~5个亚节,常有跗垫。 • 前跗节:多退化为侧爪,或有
爪间突。
2、 足
2.2 胸足类型
步行足(步行甲)
携粉足(蜜蜂后足) 游泳足(龙虱后足) 抱握足(雄龙虱前足) 攀悬足(虱类)
二、昆虫的头部
3.触角
3.1 触角的构造
是头部的第1对附肢,着生在 额区的触角窝内 ,可自由活 动。分3部分:柄节、梗节 和鞭节。鞭节可分若干亚节, 变异大。
3.触角
3.2 触角的类型
丝状(蟋蟀、天牛) 刚毛状(蜻蜓、蝉) 念珠状(白蚁) 锯齿状(芫菁) 栉齿状(雄绿豆象) 羽状(大蚕蛾) 膝状(蜜蜂、象甲) 具芒状(蝇类) 环毛状(雄蚊) 球杆状(蝶类) 锤状(郭公甲) 鳃叶状(金龟甲)
二、昆虫的头部
1、 头壳的分区
头壳通常高度骨化,并由内陷的沟划分为若干区域。 这些沟、缝、区都有专门名称(如蝗虫)。
二、昆虫的头部
2. 头部的形式
〖下口式〗口器向下,其轴线 与体躯的纵轴垂直。如蝗虫、 螽斯和鳞翅目的幼虫等。 〖前口式〗口器前伸,其轴线 与体躯的纵轴成一钝角或近于 平行。如步甲和蚜狮等 〖后口式〗口器向腹面后方倾 斜,轴线与体躯的纵轴成一锐 角,口器可紧贴腹面。适于刺 吸植物或动物的汁液。如蝉、 蚜虫和蝽等。
4. 眼
4.1 复眼
〖复眼〗复眼 1 对,位于额上 方两侧,较大,多为圆形或椭 圆形,突出于体壁。复眼由许 多六角形柱状的小眼组成,类 似于蜂窝状 .复眼愈大,小眼愈 多,视力愈强。昆虫主要用复 眼观察物体的形象和色彩,对 运动中的物体较敏感
4.1 复眼
——复眼
蝶 突眼蝇 家蝇
4.2
单眼
〖单眼〗 分背单眼、侧单眼两类。 ——背单眼 为成虫、若虫所有。多为3或2个,极
少1个,有的缺。背单眼着生额区上方,3个者排成三角 形,(如蝗虫、蝉等)。背单眼一般只能辨别光的方向 和强弱,不能成像。
——侧单眼 为全变态类的幼虫具有,位于头部两
侧颊区下方,通常1~7对。如叶蜂幼虫1对;鳞翅目幼 虫6对,成弧形排列。
5、口 器
典型构造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5部分组成。上唇和 舌属头壳的构造,上颚、下颚和下唇是3对附肢。 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构造和类型发生很多变异:取食固 体食物的为咀嚼式口器,取食液体食物的为吸收式口器。
2.1 雌性产卵器
叶蜂产卵器
【膜翅目】与同
产 卵 器 类 型 :
翅目相似,也由腹瓣 和内瓣组成,背瓣形 成产卵器鞘,但功能 上有所分化。叶蜂类 产卵瓣宽扁,末端尖, 侧面生有横脊,为锯 状;胡蜂、蜜蜂等短 锥状,特化成螫针; 姬蜂类为长针状。
树蜂产卵器
姬 蜂 产 卵 状
2.1 雌性产卵器
产 卵 器 类 型

刺吸式 锉吸式 虹吸式 舐吸式 捕吸式 刮吸式
咀嚼式
嚼吸式
吸收式
5、口 器
5.1 咀嚼式口器
为最基本和原始类型 。 上唇、上颚、下颚和下唇 围成口腔;舌位于口腔中 央,把口腔分成食窦和唾 窦,唾腺开口于舌基部。
一对上颚尤为发达,为 主要取食器官,用以咀咬 固体食物。其中以直翅目 最为典型。
5、口 器
【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雌性均无由附
肢特化的产卵器,但通常腹部最末几节变细,平 时套缩在体内,只有产卵时伸出,故称为伪产卵 器。该类产卵器只能将卵产在物体的表面或寄主 的缝隙内交配器的构造:一般位于第9节, 构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1个将 精子输人雌体内的阳具,以及1 对抱握雌体的抱握器。阳具是 由第9腹节腹板后的节间膜内陷 而成的,呈锥状或管状,一般 可分为阳茎基和阳茎两部分。 抱握器多由第 9 腹节的 1 对附肢 特化而成。
2、腹部的腹肢
用以交配或产卵的器官,由生殖节上的附肢特 化而成。雌虫的为产卵器,雄性的为交配器。
2.1
产卵器构造:位于第8、9节的 腹面。由3对产卵瓣组成。第8 腹节的附肢演变成1对腹产卵瓣, 产 第9腹节的附肢则变成了1对背 卵 器 产卵瓣,从背产卵瓣的基部再 生出1对内产卵瓣。生殖孔开口 于第8或第9腹节的腹面。
2.3 单细胞性突起
• 由1个皮细胞特化而成的,如刚毛、毒毛、
感觉毛和鳞片等。刚毛与毒腺细胞相连就 形成毒毛。当毒毛折断时,毒液就从折口 流出。鳞片的构造与刚毛相似,但形状扁 平,表面有脊纹及色素。
2.4 皮细胞腺
• 皮细胞向内能够形成多种腺体,可向外分
泌某些特殊物质。按其功能可分为:唾腺、 丝腺、蜡腺、胶腺、臭腺、毒腺和防御腺 等。
2、体壁的衍生物
昆虫的体壁常向外突出形成许多 外长物,向内陷入形成各种腺体。 这些衍生物按其结构可分为4类:
2.1
非细胞性突起
• 单纯由表皮层形成,无皮细胞层参与。如 • 刻点、脊纹、皱折、小瘤、小毛和小刺
• 等。
2.2 多细胞性突起
• 有皮细胞层参与,形成中空的刺状结构,
内壁含有1层皮细胞。基部固着在表皮上不 能活动的称刺,如蝗虫、叶蝉足胫节上着 生的刺;基部围有膜区,可以活动的称距, 如飞虱后足胫节末端着生的距。
5、口 器
了解口器的意义
口器类型不同,为害方式也不同,对寄主造成的损害也不同。 • 咀嚼式口器害虫,以上颚咬食植物,造成寄主机械损伤,残 缺不全,甚至将作物吃成光秆,造成颗粒无收。
• 刺吸式口器害虫,主要对寄主造成生理伤害和传播病害,植
物受害后,出现斑点、变色、皱缩、卷曲、萎蔫、畸形或形 成虫瘿等,严重时引起整株死亡。
3.触角
常 见 触 角 类 型
白蚁 大蚕蛾
胡蜂
家蝇

金龟子
郭公虫
天 牛
3.触角
3.3 触角的功能
触角鞭节上有着非常丰富的感觉器,其功 能主要是在觅食、聚集、求偶和寻找适当产 卵场所时起嗅觉、触觉和听觉作用。
3.触角
〖了解触角的意义〗
鉴别种类的重要依据 鉴别某些种类的雌雄
根据嗅觉诱集或驱避
3、 翅
3.3 翅的类型
复翅(直翅目前翅) 鞘翅(甲虫前翅) 半鞘翅(蝽类前翅)
平棒翅(双翅目后翅)
3、 翅
——各种翅
鞘翅 鞘翅 膜 翅
鳞翅
棒翅 复翅 脉 翅
半翅
3、 翅
3.4 翅的连锁
贴接式—— 翅轭——蝙蝠蛾 翅缰连——多数蛾类 翅钩—— 翅褶——半翅目等
重点和复习思考题
1.昆虫具翅胸节的基本构造 。 2.胸足的基本构造和常见类型。 3.翅的构造、质地类型、连锁方式和 假想脉序 。
3、 翅
3.2 翅脉
由气管伸入双层翅面形成。翅脉的与排列形式称脉序。为便 于分析比较, 人们抽象归纳出了假象脉序。此外,有的还 在翅面上形成翅痣和翅室。
前缘脉(Costa,C) 亚前缘脉(Subcosta,Sc) 径脉(Radius,R) 中脉(Media, M) 肘脉(Cubitus,Cu) 轭脉(Jugal veins, J) 臀脉(crossvein)
5.2 刺吸式口器
• 咀嚼式口器演变而成。下唇
延伸成喙,3-4节,前方中 央纵裂开口称中沟。上、下 颚均延长成颚针,嵌合一体 藏于中沟。1对上颚针对合 成细管,针的端部常有倒刺。 1对下额针则对合于上颚针 管内。每个下颚针的内壁具 有2条纵槽,左右合成两细 微管道,前方的称食物道, 后方的称唾液道。上唇成为 一狭长的三角形小片,覆于 喙基前.
四 昆虫的腹部
腹部是昆虫的第3个体段,前面与胸部紧密相连, 末端有尾须及外生殖器,两侧有气门。部分内脏器官 在腹腔内。 1、 腹部的基本构造
2、腹部的腹肢
1、 腹部的基本构造
通常9~11节,第1~8腹节两侧常有气门1对。腹节的构造
较简单,每腹节只有背板和腹板,侧极退化为侧膜。节与 节之间由节间膜相连。 附肢多退化,唯生殖节保留外生殖器附肢。原始类群第11 节上生有尾须,背板成为肛上板,侧板成为肛侧板。
昆虫的外部形态
一、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二、昆虫的头部 三、昆虫的胸部 四、昆虫的腹部 五、昆虫的体壁
一、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昆虫成虫的体躯一般由头、胸、腹3个体段组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