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衰BNP
非药物治疗
1.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
(推荐强度Ⅰ类,证据强度B级)
2.机械通气 (1)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 (2)气道插管和人工机械通气
非药物治疗
(3)血液净化治疗
(推荐强度Ⅱa类,证据强度B级) (4)心室机械辅助装臵 (ECMO) (推荐强度Ⅱa类,证据强度B级) (5)外科手术
急性心衰的基础疾病处理
右心室梗死、急性大块肺栓 塞和右侧心瓣膜病。
3. 非心原性急性心衰
(1)高心排血量综合征 综合征)
(2)严重肾脏疾病(心肾
(3)严重肺动脉高压 (4)大块肺栓塞等
急性左心衰竭的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心衰标志物:
B型利钠肽(BNP)及其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浓度增高 已成为公认诊断心衰的客观指标,也是心衰临床诊断上近几年的一个重 大进展。
5.正性肌力药物 (1)洋地黄类 (推荐强度Ⅱa类,证据强度C级) (2)多巴胺 (推荐强度Ⅱa类,证据强度C级)
药物治疗
(3)多巴酚丁胺 (推荐强度Ⅱa类,证据强度C级) (4)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米力农,氨力农(推荐强度Ⅱb类,证据强度C级) (5)左西孟旦 其正性肌力作用独立于β肾上腺素能刺激,可用于正 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患者。 (推荐强度Ⅱa类,证据强度B级)
基层医师有困惑、有需求 国内高层专家中有不同看法和做法
背
景
鉴于上述情况,2008年初中华医学会心血管
分会心衰专业组全体会议上一致决定向分会建议 尽快启动编写中国的急性心衰 指南 008年年初中华医学心血管分2会常委会会议决 定编写“急性心衰指南”
编写指导原则
应具有以下特点:
1. 实用性 2. 适合中国国情 3. 先进性 4. 兼顾临床证据
急性心衰的基础疾病处理
二、高血压所致的急性心衰
临床特点: 血压高(>180/120 mmHg),心衰发展迅速,CI通 常正常,PCWP>18 mmHg,X线胸片正常或呈间质性肺水 肿。 急性心衰病情较轻,可在24~48 h内逐渐降压;病 情重、伴肺水肿患者应在1h内将平均动脉压较治疗前降 低≤25%,2~6h降至160/100~110mmHg,24~48 h内使 血压逐渐降至正常。优先考虑静脉给予硝酸甘油,亦可 应用硝普钠。呋塞米等襻利尿剂静脉给予能起辅助降压 之效。乌拉地尔适用于基础心率很快、应用硝酸甘油或 硝普钠后心率迅速增加而不能耐受的患者。
试验方案
组别
试验组1 试验组2
给药剂量
0.01μg/kg/min 0.01μg/kg/min
给药时间
24小时 48小时
试验组3
试验组4
0.015μg/kg/min
0.015μg/kg/min
24小时48小时来自用药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利尿剂、血管 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在此基础上,随机分配到各试 验组的患者先分别给予负荷剂量(静脉推注3-5分钟),再 以维持剂量持续给药(持续静脉滴注24或48小时) 注:福州中心的0.015μg/kg/min持续静脉滴注72小时 组没有放在此报告中。
• 肌酐下降明显 经治疗肌酐出现了改善。 肌酐在治疗后5-7天和基 线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0.01μg(48h)
新活素IV期临床试验总结
安全性评价
30天再住院率为5.6%,低于文献报道 30天病死率为9.4%,略低于美国,美国流行 病学资料报道60d病死率为9.6%。 慢性心衰住院内死亡率低于国内报道的。 提示使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可降低心衰患者30 天死亡率。
4. 2009年美国ACC/AHA颁布“慢性和急性 心衰指南” 5. 2005年ESC曾颁布“急性心力衰竭指南”
6. 中国2007年慢性心衰指南中包括:“慢性
心衰急性发作”部分,但不够全面,仅着重于 临床处理
基
本
原
因
7. 中国的实际情况迫切需要制定急性心衰诊 断和治疗指南:
有大量病例
近几年急性心衰诊治理念有重大转变
•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后5-7天和治疗前NT-proBNP相比,有 显著下降趋势(P<0.05)。四个组间没有差异(P>0.05 ),0.015μg(48h)组NT-proBNP下降值有优于其他三组的 趋势。
新活素IV期临床试验总结
安全性评价
• 用药后低血压 发生率为1.4%。低于说明书上的1.9%。
新活素治疗急性心衰 的安全性和疗效
2160例IV期临床试验
研究时间及参与单位
八个中心 牵头人 胡大一教授 葛均波教授 林曙光教授 李为民教授 赵水平教授 王建安教授 黄从新教授 浦晓东教授
北京中心 (北京、山西、内蒙、新疆) 上海中心 (上海、合肥) 广东中心 (广东、广西、海南)
东北中心 (黑龙江、吉林、辽宁) 湖南中心 浙江中心 湖北河南中心 福建中心
收缩压 肺淤血 有 推荐的治疗方法 利尿剂(呋塞米)+血管扩张剂(硝酸酯类、硝 普钠、重组人B型利钠肽rhBNP、乌拉地尔)以 及左西孟旦 血管扩张剂和(或)正性肌力药物(多巴酚丁 胺、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左西孟旦) 此情况为心原性休克。 (1)在血流动力学监测(主要采用床边漂浮导 管法)下进行治疗; (2)适当补充血容量? (3)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胺,必要时加用 去甲肾上腺素; (4)如效果仍不佳,应考虑肺动脉插管监测血 流动力学和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和心室机械 辅助装臵;PCWP高者可在严密监测下考虑多巴 胺基础上加用少量硝普钠、乌拉地尔
其临床意义如下: (1)心衰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如BNP<100 ng/L或NT-proBNP<400 ng/L, 心衰可能性很小,其阴性预测值为90%;如BNP>400 ng/L或NT-proBNP >1500 ng/L,心衰可能性很大,其阳性预测值为90%。急诊就医的明显 气急患者,如BNP/NT-proBNP水平正常或偏低,几乎可以除外急性心衰 的可能性。 (2)心衰的危险分层:有心衰临床表现、BNP/NT-proBNP水平又显著增高 者属高危人群。 (3)评估心衰的预后:临床过程中这一标志物持续走高,提示预后不良 。
一、缺血性心脏病所致的急性心衰
1.病因治疗: (1)抗血小板治疗,(2)抗凝治疗 (3)改善心肌供血和减少心肌耗氧的治疗,(4)他汀类药物治疗。 2. 因心肌缺血发作而诱发和加重的急性心衰,如血压偏高、心率增快, 可在积极控制心衰的基础治疗上慎重应用口服甚至静 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 3.对于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在评价病情和治疗风险后,可予急诊 介入治疗或静脉溶栓治疗。 4. 除急诊介入治疗外,冠状动脉造影和血运重建治疗应在急性心衰得 到有效缓解后进行。
急性左心衰竭严重程度分级
1.Killip分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临 床和血流动力学状态来分级。
分级 症状与体征 无心衰
Ⅰ级
Ⅱ级
有心衰,两肺中下部有湿啰音,占肺野下1/2, 可闻及奔马律,X线胸片有肺淤血 严重心衰,有肺水肿,细湿啰音遍布两肺(超过 肺野下1/2)
心原性休克、低血压(收缩压≤90 mm Hg)、紫 绀、出汗、少尿
>100 mm Hg
90~100 mm Hg
有
<90 mm Hg
有
急性左心衰竭的药物治疗
1.镇静剂
主要应用吗啡 (推荐强度Ⅱa类,证据强度C级) 2.支气管解痉剂 一般应用氨茶碱,亦可应用二羟丙茶碱。
(推荐强度Ⅱa类,证据强度C级)
药物治疗
3.利尿剂
(推荐强度Ⅰ类,证据强度B级) 4.血管扩张药物 (1)硝酸酯类药(推荐强度Ⅰ类,证据强度B级) (2)硝普钠(推荐强度Ⅰ类,证据强度C级)
有 无
初始治疗
初步诊断 (拟诊)
考虑肺部疾病或其 他疾病
正常
BNP/NT-proBNP
进一步治疗
异常
明确诊断,并作出心 衰分级、评估严重程 度、确定病因
急性左心衰竭的处理流程
初始治疗
一般处理:体位、四肢轮流绑扎等 吸氧(鼻导管或面罩) 药物:呋塞米或者其他襻利尿剂、吗啡、 毛花甙C和氨茶碱或其他支气管解痉剂
5. 吸收国外经验
急性心力衰竭定义
急性心力衰竭(心衰)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最 为常见,急性右心衰则较少见。
急性左心衰竭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
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脏负荷加重, 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周 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 血、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原性休克 的临床综合征。 急性右心衰竭是指某些原因使右心室心肌收缩力 急剧下降或右心室的前后负荷突然加重,从而引起 右心排血量急剧减低的临床综合征。
急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
和rhBNP(新活素)作用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黄
峻
基 本 原 因
1. 2007年12月《中国慢性心衰诊治指南》
颁布,对我国慢性心衰诊治起了积极作用 2. 2008年“慢性心衰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 项目列入卫生部十年百项,当年培训基层医
师逾一万人
基
指南”
本
原
因
3. 2008年ESC颁布“急性和慢性心衰 诊治
rhBNP(新活素)的临床应用
• 1。和其他血管扩张剂一样,可用于各种急性心 衰患者
• 2,适合於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急性失代偿),这 是最常见的应用 • 3。顽固性心衰或难治性心衰,以及终末期心衰 的间歇性治疗
• 4。可与其他血管扩张剂合用,也可与正性肌力 药物合用。
药物治疗
(4)乌拉地尔 (推荐强度Ⅱa类,证据强度C级)
Ⅲ级 Ⅳ级
急性左心衰竭严重程度分级
2.Forrester分级:适用于心脏监护室、重症监护室和有 血流动力学监测条件的病房、手术室内。
分级 PCWP (mmHg) CI (ml〃s-1〃m-2 ) 组织灌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