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检测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20分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0分)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脑畔.(pàn) 怅惘海枯石烂.(làn) 人情事故B.潺.潺(chán) 眼眶落英缤.纷(bīng) 水尤清冽C.晦.暗(huì) 雾霭黄发垂髫.(tiáo) 窈窕淑女D.亢.奋(kàng) 缄默蒹.葭苍苍(jiān) 哀草连天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即使是沧海桑田,海枯石烂....,最爱你的永远还是你的父母!B.冬奥会上,申雪赵宏博夺得中国花滑首金,他们的表演令人叹为观止....。
C.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而同学们还沉醉在老师美妙的故事中。
D.小伙伴们在花园里玩捉迷藏的游戏,不一会儿,大家都销声匿迹....了。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随着赣州高铁的投入使用,使赣州人的未与高铁密不可分。
B.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火了,孩子们的表现给观众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C.江西省图书馆开通24小时自助服务,平均每天接待读者约200余人次。
D.南昌市文明办开展与策划“我爱南昌”的活动,得到很多市民的响应。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①把这些关系导入互联网中,对习惯了与陌生人在互联网上聊天的网民说,无疑是捅破了虚拟和现实间的最后一层窗户纸,实现了互联网和真实生活的“无缝连接”。
②仅3年多时间,微信已经变成了移动互联网上的“巨鳄”。
③沉淀在手机通讯录和邮箱联系人中的关系是个人最稳定的社交关系。
④微信的4.0版本正式增加了朋友圈功能,随后又逐渐增加了评论、隐私、收藏等功能。
⑤这种模式的即时通讯应用迅速得到传播,在国内首先有了“米聊”,随后又出现了“微信”。
A.①⑤②④③ B.②④①⑤③ C.③①⑤④② D.④⑤②③①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2分)A.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
B.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C.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D.细若蚊足,勾画了了。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4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第6~7题。
(4分)白鹿洞①二首(其一)[唐]王贞白读书不觉已春深②,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注】①白鹿洞:在今江西省境内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南。
这里青山环抱,碧树成荫,十分幽静。
名为“白鹿洞”,实际并不是洞,而是山谷间的一个坪地。
②已春深:一作“春已深”。
6.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首句叙事,“读书不觉已春深”,言自己专心读书,不知不觉中春天又快过完了。
B.次句写诗人的感悟。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阴,指极短的时间,这里以金子喻光阴,时间宝贵,应珍惜。
C.三句叙事补叙自己发觉“春深”,是因为“道人引笑”。
“道人”指走在路上的人。
“引笑”指逗笑,开玩笑。
D.“周情孔思”,当指古代读书人所读的儒家典籍。
7.下列对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可以看出,诗人读书入神,每天都过得紧张而充实,全然忘记了时间。
B.次句是由第一句叙事自然引发出的感悟,也是诗人给后人留下的不朽格言,千百年一直勉励人们。
C.“道人引笑”的字里行间,表现诗人也有慵懒散漫的一面。
D.三、四句叙述道人到之时,诗人正在深入钻研周公孔子的精义、教导。
(二)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第8~11题。
(12分)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
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
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
举进士,调叶县尉。
熙宁①初,举四京②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
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
知太和县③,以平易为治。
时课颁盐策④,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节选自《宋史》)【注】①熙宁:北宋时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
②四京:北宋王朝共有四京,即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和南京应天府。
③太和县:即现在的江西泰和县。
④课颁盐策:颁布征收盐税的政策。
8.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读书数过/辄成诵B.取/架上书问之C.苏轼/尝见其诗文 D.诸县/争占多数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3分)(1)辄.____________ (2)通.____________(3)尝.____________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分)(1)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结合文义,简要说说黄庭坚是个怎样的人。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古诗文积累。
(8分)12.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每空1分)(1)芳草鲜美,______________。
(2)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在河之洲。
(4)______________,白露未晞。
(5)______________,胡为乎中露?(6)________________,子宁不?(7)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
(8)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30分)(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3~17题。
(16分)大地的恩典杜怀超①在江南,我时常遥望家乡的那片竹林。
②对于竹子,我处于一种远距离的仰望或者审视中。
它于我,或如千年的深潭,或如捉摸不透的阵风,空行处唯有水声一般晕染过:竹林深似海。
这也不是雨打竹林的声响,我猜不透道不出其中深藏的未知和遮蔽的隐语。
③对于竹子,父亲与我看法截然不同。
父亲是从一根竹扁担开始与竹子耳鬓厮磨的。
磨得光亮的半月形长扁担,与父亲时常纠缠在一起,使得父亲瞬间有了担山填海的力量,一种承担着苍茫大地的力量,养活了一家人。
父亲和竹子挨得那么近,皮肤挨着皮肤,骨头连着骨头,以至在手搬肩扛之间,我听到了骨头与竹节的窃窃私语声。
当然,父亲总是默不作声,至疼痛处他也只会咧嘴一笑。
④我不理会父亲对竹的虔诚。
在我六岁开始扶起歪歪斜斜的竹毫,在宣纸上战战兢兢地涂抹下重重的一笔后,弃笔逃离。
但父亲就像老鹰捉小鸡般又把我抓回。
我老老实实地重新捡起竹毫,继续在宣纸或者红纸上描摹虔诚和吉祥。
⑤父亲也完全不理会我的委屈,他只纠结我对竹毫的亵渎和无知。
以致多年,我一直在书桌前,挺直身子,保持着对竹毫的执笔姿势。
父亲呢,在门前田畴上,种下一片竹林。
四季里,把竹子枝条捆扎起,做一柄扫帚,在旷野里扫荡着秋天。
⑥我是在历史的河流里认识竹简的。
最初的文字里,竹简是一座立体凝固的雕塑,在时间的刻刀里留下人们刀砍火烧的背影。
父亲不懂竹简,即使竹叶大的象形文字,他也是看不懂的。
但这不能阻止他对文字的向往,在我夜晚习字的空闲里,他也会郑重地拿起竹毫,在空中比画一番,那举止与深情,分明是我多年后仰望庙宇般的神圣或对万物生灵般的虔诚。
确实也是,一行行端庄的文字,当我们给予它生命,谁能窥尽其中的叱咤风云?在竹简深处,或者说在竹海深处,父亲是无法窥知内部世界的,比如竹子的暗语与象征、竹子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此父亲是一片茫然。
⑦父亲要做的就是怎样从文化的战场转移到生活的舞台上。
对文化他没有发言权,而在生活的漩涡里,他就是自己的主宰者。
他可以从竹枝上取下一节,打磨成祖母手中的捻线陀,纺麻线、棉线;他可以用竹片打制成厨房里的砧板,甚至可以花上十天半月的时间,用上好的竹青编织成憩息的竹席、躺椅之类。
父亲对竹席有着独特的情怀,即使在农历的五月或者秋收正午,只要有了它,疲惫与辛劳就会逃得无影无踪。
累了就和衣而睡,醒了则投入劳作。
他侍弄庄稼、竹子的模样和我在纸上写生字没有两样。
在旷野里不停劳作、奔跑的父亲,正是一棵竹子,一棵在风中奔跑的竹子。
在几十年的光阴里,凄风苦雨、冰刀霜剑都没有折弯它,即使在最黑沉沉的深夜里,依然发出铿锵的回音。
⑧父亲对竹子或竹制的事物,总是有着命里的熟稔和温暖。
即使老了,他依然握一支竹质拐杖,继续保持挺拔的身子,在大地上行走。
他从老家江南,看到我书房里摆放一盆花草,我告诉父亲它叫文竹,他竟然不以为然。
看着眼前纤弱的盆中之竹,他迷茫的眼神里有着一丝轻蔑。
文竹,文竹,这也能算竹?是的,一盆纤弱的文竹怎么能比得了从大地深处,穿破一冬的禁锢,直刺云天的竹子。
父亲临回老家时,居然在门前给我种上一丛竹子。
⑨心情低谷时,我总会搬一把竹椅,陷在里面看父亲种的竹林。
当竹子看我时,我不知道父亲是不是在老家也一样地打量着我?父亲曾对我说过,竹子是很神秘的,一夜之间可长高一米呢,最终同大树般高大,它还能开花呢。
事实上,见过竹子开花的人并不多,以至于不少人认为竹子根本就不开花。
父亲说这话时发出罕见的叹息声。
后我才知道,竹子终身只开一次花,花上数年、数十年的时间积蓄,一朝迸发,然后死去。
花期就是死期。
对着老家的方向,我泪眼婆娑。
⑩我很少给父亲买什么礼物。
后我给他寄去产于江南的礼物——一整套用自然生长的竹子提取的原生态纤维素制作的衣物,他竟甚是欢喜。
父亲一生爱竹,就让竹子从他的手足、皮肤、血脉和骨骼出发,与父亲融为一体吧。
父亲电说,这衣物有竹子的味道呢。
我哑然失笑,如果夜晚仔细倾听的话,它还会和你一同呼吸呢!B11念及此,我看到一株高大挺拔的竹子,正走向大地上菩萨般的父亲,直至生命深处,随即竹涛涌……(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1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从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依据文章第⑨段画线句,展开合理想象,将“我”此刻的心理描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