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内容摘要 2 关键词 2 前言 3一、陶渊明的人生及思想 3二、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4 结束语11 注释、参考文献12【内容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
本文详细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反映的生活内容、主要风格及其影响因素,陶渊明诗歌的高超技巧和独特风格是被广为传诵的重要原因,陶渊明诗的特色是朴实、自然,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包含了作者高度的匠心。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且还富有悠远的意境。
他开创的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质朴冲淡意境之美理趣浅谈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前言】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山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一种新的审美领域,使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
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风格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意韵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这一切的取得与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田园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这些广为传诵的田园诗,从而使陶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永垂不朽的地位。
一、陶渊明的人生及思想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世号靖节先生。
他的祖、父辈曾做过大官,但到他这一代,由于门阀士族制度的专制,出身庶族寒门的陶渊明家族遭到排挤,家道中落。
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经的影响,陶渊明对统治阶级还抱有幻想。
青年时代的陶渊明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还有着“大济苍生”的雄心壮志。
然而美好的愿望总是难以实现,尽管到了二十九岁,陶渊明出仕做官,但那都是些有名无实的小官。
陶渊明深深地知道要实现“大济苍生”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实在难于登天,况且身在仕途,面对达官显贵还要降志辱身,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因此而心力憔悴。
理想的破灭,仕途的尔虞我诈令他最后狠下决心,在四十一岁那年决计弃官归隐。
本着此生虽不能让理想变为现实,但也决不同流合污的思想。
在以后的日子里陶渊明过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的朴实而又有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也正因为有这样的生活,也就有了他纯洁、幽美的田园诗作。
他的田园诗,描绘了乡村田园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有着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当时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田园生活的热爱,从中表现出他高深圣洁的思想情操。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首先开创了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新的境界的,是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陶渊明年轻的时候有远大的政治抱负,29岁那年曾做过江州祭酒,但是没有多久就辞职了。
后来他又担任过几任幕府里的幕僚,最后改彭泽县令,又只在任八十多天就辞官归隐了。
陶渊明在为官时,就在《归去来兮辞》中想象了田园生活的自由美好。
归耕后,他心情愉快,夙愿得以实现,其欣喜溢于言表。
他躬耕于垄亩,亲自参加劳动。
虽然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但是心情是舒畅,内心充实。
他和淳朴的农民相往还,闲暇时则饮酒赋诗,登临山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虽然也有困窘,但他都以一种委运任比的洒脱态度泰然处之,安贫乐道,心境澄明,真正做到了与白然物我合一。
同时创造出了平淡自然而又韵味浓厚的田园诗歌。
陶的思想主要一面是受魏晋以来名士传统的影响,尤其是东晋士人玄虚清谈心态的影响,而形成了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人生态度,如《五柳先生自传》中,‘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在29岁时为生计贫困而出仕,却又因厌恶官场而辞归。
当官场生涯与他的志愿相忤逆的时候,他就毫不留恋的选择了回归田园。
陶的思想基本上是儒家的,但后来也一定程度上受了道家的影响。
他少有济时之志,后屡遭挫折又放弃了这种理想,但能坚持志节,不旨随俗浮沉。
可惜他最终要顺应天命,对世事持消积的态度。
他归田以后,参加了一部分生产劳动,跟农民平等相处,这是他思想进步的一面,对于他的文学成就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作为田园诗鼻祖的陶渊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甚至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都有着极高的地位。
他对田园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就像他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园”样,是一个富足,和平,美好的理想社会。
人们自给自足,生活在一个隔绝世俗喧嚣的优美环境,他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是积极向往的,虽然所谓”世外桃源”只不过是虚构而来的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但却真实的反映了陶渊明那辽阔的心境,以及从诗中表现出来的率真,朴实的个性。
陶渊明为人正直,当朝为官为的是实现服务百姓的壮志。
建立功名,但他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以求取功名,再加上他执意追求适意的自由生活,因此他四十一岁那年便辞官归田不再出仕。
他的诗风很大程度上与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有关。
(一)陶诗平淡而又淳朴和豪放有力的诗风。
诗人往往能借助不加修饰的语言创造出美丽的意境。
诗人为人正直,率真,他的诗抒发的也是”真性情”。
通过描绘美丽的大自然,抒发内心真实的感情,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一诗风的形成,也与他对人,对社会的感悟有关诗人长时间生活在田园中(归隐后,一直在田园生活了二十二年期参加农业劳动,自然就有机会接触到淳朴的民风。
朴素的田园风景和平淡简陋的生活,就构成了陶渊明平淡而淳厚的诗风○1。
《归田园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虽然诗人所热衷追求的田园生活。
但我们不难发现,陶渊明选择田园生活除了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外,还有一个主要因素局势混乱险恶。
他志向远大,心清如水,无论是当朝为官,还是隐归田园,他的心里还是时时牵挂着广大劳苦百姓。
这种”去危图安”的崇高的志向,辽远的心境,正是他伟大人格的写照。
就这一点,在他的诗中,也能通过不假雕饰的语言表现出来。
如《归园田居》其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村”墟”狗”鸡”等景物,信手拈来淡淡着墨,语言平直,贴近生活。
陶诗还善于借助白描手法勾勒美丽的风景,寄寓诗人理想生活境界。
《饮酒其五》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用白描手法,诗的感情自然流露。
与陶诗平淡自然的诗歌语言和谐统一的是陶诗中所架构的意境。
这是诗的灵魂所在。
《归园田居》其一中对田园生活的描写,充满了淳朴的泥土气息。
这首诗所架构的静谧,平和的意境,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比比皆是○2。
《移居》其二,诗人对日常琐碎事情的展示,构成了一幅既有自然之趣,又有庄严人生态度的生活画面,是很高的境界。
陶诗也有豪放有力的一面。
《咏荆轲》中“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的热情歌颂;《拟古其八》中“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万丈豪情:《读山海经》中“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那种毫无顾虑,毫不反悔视死如归的气派《读山海经》,在创作上还借助神话故事喻今,给人以深刻地思索。
无论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在创作手法上,都足以体现陶诗落笔豪放有力的一面。
这一诗风,全因为自己的志愿不能实现,理想与现实相矛盾造成的。
田园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的创作实绩。
诗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受了”顺应自然”的道家思想影响,平淡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仿佛一幅幅出白大家手笔的山水画。
(二)内容的上情、景、事、理的浑融。
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通过普通之物,平凡之事,表达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
陶诗注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感悟彻底的心境。
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
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庭荒芜重返旧草巢的春燕,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山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己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抽象的又是理念的。
且看《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白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3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心远”,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
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
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言语的。
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中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富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庚戌九月中于西获早稻》“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杂诗》其一“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杂诗》其二“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饮酒》其十四这些诗句言浅音深,富有启示性。
(三)陶诗开创了诗歌的意境美。
陶诗具有韵味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
陶诗常常取发“自然”和平常人的生活,却通过诗人的组合,又呈现了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
“日入室内睹,荆薪代明烛,”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束照明的荆条,但是诗人写出来就增强了亲邻之间欢聚谈笑的生活气氛○4。
这一气氛的形成,也正是诗人甘愿归隐躬耕,坚守精神家园的结果。
“弊庐蔽床席”只用“床席”两字,就具体地写出他安贫节俭的生活,看似平淡,但平淡之中,却透着一种超然洒脱。
陶诗中冲淡之美的境界是最主要的艺术成就。
正如鲁迅所说的,陶渊明并非浑身“静穆”,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此类诗写得慷慨激昂,豪情迸发,表现诗人豪迈诗风的一面。
另外,陶诗也有愤愤不平的悲愤之句,“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
念此悲凄,终晓不能静,”也有忍饥抱寒的愁苦之音,“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
”许多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诗的风格,然而陶诗不仅仅是平淡,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陶诗不仅仅是朴素,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绮丽。
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而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的笔触,往往出现警笫。
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
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
(四)陶诗质朴,简洁,明快,富有概括力的语言风格。
陶渊明的诗,总体上看,语言较贴近生活,接近“田家语”。
这与他生活的环境有直接关系。
他辞官归田之后,亲身参加农业生产,对置身于山清水秀的环境中劳动,有着独特的体验。
他热爱大自然,深信自然界的美丽景色能给他带来心灵上的超脱和愉悦。
诗人以其圣洁的心灵去感受周围一切美的事物。
在大部分陶诗中,对于景物的描写,都融入了诗人对自然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