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形式三个层次成长共同体陪伴学生成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
指出,要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现今,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其缺少与小伙伴起活动的经验,所以合作意识薄弱、依赖性较强。
让他们在团体生活中学习社会生活,让他们在学校的组织生活中学会自主生活,这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基于此,近年来,山东省胶南市构建了小学生成长共同体,让小学生生活在各种社团组织之中,学会在集体中生活,学会团结与协作,学会过有组织的生活。
成长共同体的构建为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其健康成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遵循发展规律,构建学生成长共同体
学生成长共同体,就是具有共同愿景的学生,在一定時间段
内,按照自愿、平等、互助、互补原则,在教师指导下,以合作、
探究为方式,为了健康快乐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目的,通过有效互动而促进成员共同成长的人数有所限定的教育活动组织。
其组织形式主要有以解决学习问题为主的班级内共同体,以发展特长为主的校内共同体和以实践活动为主的校外共同体三种。
二、精心组织实施,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一是以班级为单位,在课堂上构建起“小导师”引领下的合作小组学习成长共同体。
学生在教师指导与协调下,选出若干
“小导师”,以“小导师”为中心,实现学生自愿组合,组成合作小组,成立学习共同体。
首先,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合理调整教室内的座位,以“小导师” 为中心,辐射带动共同体进步。
其次,共同体成员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小导师”是组织合作学习的关键人物,全面负责共同体内的管理和学习。
共同体根据成员特点设有记录员、发言人等。
班级交流時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对发言的顺序提出明确的要求,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避免优势学生独霸课堂。
最后,根据各共同体成员的学习测评成绩、每天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对小组成员进行捆绑评价。
设立优胜者流动红旗,激励共同体内、共同体外的合作与竞争, 从而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适度的成长与提高。
二是以年级为单位,在校内组建起以发展兴趣为目的的成长共同体,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特长的平台。
首先,各年级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和各学科的特点,根据每个教师的专业特长,实施“教师第二课程工程”,合理分工,并帮助他们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以胜任学科活动课程的授课任务。
在教师指导下,落实该学科学生共同体的活动,并做到定目标、定课程、定地点、定時间、定检查制度。
其次,制定特长生培养措施,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艺术社
团及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校园艺术比赛等活动,开设田径、围棋、羽毛球、足球、艺术、机器人等特色课程。
学校要肯定学生个性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学科才艺培养等学科教学工作,因材施教、分类推进,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功”。
最后,每个学科、项目都有固定的活动场所,配备必要的活动器材,纳入学校课程管理,开创“课内与课外双向促进、学校与社会携手发展”的特色教育之路,拓宽学校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为师生展示才华搭建广阔的舞台。
三是以社区为单位,成立培养“合格小公民”的成长共同体,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学校聘任所住社区教师和有能力的家长担任导师,设立学生联络员,由家长负责,指导共同体开展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其次,学校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带领学生有效实施社会实践课程。
学校要认真设计,与社区领导、家长统一协调,精心指导。
适合学生的活动主要有社区服务和义工活动以及见习实践体验活动。
成长共同体到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工厂、商场、农场进行跟班工作体验,不当旁观者,直接进入角色。
还可以让成长共同体到本城的高校、研究所,参与他们的项目研究,或者自主开展项目研究。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学习生产劳动、工艺制作、日
常生活事务、自我保护、生存安全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 不但可以促进他们的动手能力,促进智力发育,而且还能培养学
生的审美情趣、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等,并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无限的乐趣。
最后,学校下发周末、节假日自主管理、自主学习安排表供学生参考使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学校还可根据
过程评价资料,组织评选校外活动优秀共同体,以评价促学生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的助推剂。
学生成长共同体的实施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科学规划,全员育人。
构建学生成长共同体,教师首先要运用调查法、访谈法等,了解学生的性格、兴趣、特长、学
力和情商等情况,明确学生发展方向和达成目标,构建学生成长共同体。
其次,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每位教师要与所负责的学
生成长共同体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导师负责对其成员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帮助其解决思想、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的困惑, 为学生健康成长领航,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
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更好地
促进学生发展。
第二,面向全体,关注差异。
每个学生个体,在学习兴趣、
生活方式、个人志向等方面会表现出不同于别人的差异性。
学校
教育要通过成长共同体的开展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来满足学生差异性学习与生活的需要。
第三,评价跟进,促其发展。
在共同体的成长进程中,教师
要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集体观念的形成” 的评价策略,确保学生成长共同体的健康发展。
三、成效初步凸显,师、生、学校实现“三赢”
首先,学生成长共同体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一方面,“小导师”与受导学生同发展,为学生创设更多合作互助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同互助的能力,让学生在互助中实践、在合作中成长。
另一方面,学
生的学习动机得到强化,自主意识不断增强,自主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通过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导师从纠正学生的心理问题人手,抓住主要原因,有计划地进行心理疏导,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了学习的自信心;遵循分层指导的原则,运用分类监测达标的手段,适当降低起点、分散难点、突出重点,促使学生逐步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实现从
“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其次,学生成长共同体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第一,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转变。
多数教师能够正确地看待学生,遇到问题学会换位思考;能承认学生的差异,善于倾听学生心声,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第二,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得到改进。
从原来单一的口头教育,拓展到利用电话、书信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成长的快乐。
第三,导师制工作促进家校联系更加密切、师生感情更加融
洽。
导师以电话、家访、书信等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家校联系平台多元化,家校联系经常化,使家校合作育人的氛围不断增强;导师经常用谈心的形式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成为受导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坦诚以待,使得师生间的感情更加融洽。
总之,学生成长共同体的三种形式、三个层次,涵盖了学生成长的時间、地点和“重要他人”,使学校教育从课内、校内延伸到课外、校外,延
伸到双休日、节假日,形成了小学教育的一体(学生主体)两翼(校内生活和校外生活),凸显了学生主体,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教育效力,陪伴学生共同成长。
山东省胶南市教育XX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