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夜书所见》教案

《夜书所见》教案

4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学目标】第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老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4.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学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A.“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B.“所见”呢?(所看到的)。

C.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多媒体出示古诗: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老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

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学生汇报。

(老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

(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

)(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5.学习生字(萧、梧、促)(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

(学生自由讲识字方法)(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描红、仿写词语。

6.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

(课件出示全诗)7.现在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

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来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6)我们班有外地的孩子,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到这里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7)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

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2.赏析第三、四行诗。

(1)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

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①学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老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猜想孩子还能在玩些什么呢?(4)老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

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①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

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四、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刚才同学们对诗的大意基本弄懂了,那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游戏的规则是:我说诗句的意思,你们来猜相应的诗句,好吗?2.这个游戏好玩吗?你们同桌来试试你说我猜。

五、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

老师配乐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配乐,指名读)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学生互相评价。

5.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6.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被你们那深深的乡愁打动了!六、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3.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七、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

3.把古诗的意思和感情讲给爸爸妈妈听。

【课堂作业新设计】1.填空。

(1)《夜书所见》是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

题目中“书”的意思是________。

(2)其中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读句子,写古诗。

(1)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2)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3.诗开头一句中“送”字用语巧妙,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课堂作业新设计】参考答案1.(1)南宋;叶绍翁;书写、记录。

(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思乡念亲、怀想故园。

2.(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

【板书设计】《夜书所见》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夜书所见听:寒声思乡之情感:动客情【课后反思】《夜书所见》教学反思《夜书所见》是一首描写客游在外的诗人因秋风落叶,倍感孤独郁闷,加倍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

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

本诗景象鲜明,反衬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这份浓郁的思乡之情让本诗读来带着长长的惆怅,但又不失亲切感。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因此本节课我坚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将“读”贯穿到整节课堂中去。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感受,在读的基础上,通过图文结合、启发想象、练习说话、读背诗文等,大大增强了课堂上的学习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和积极性。

品词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重点,如何抓住文中的重点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我想法设法重现古诗中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将上下文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想象,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并且理解诗人的苦闷之情。

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感悟出了诗的内涵,更学会了阅读。

当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还有很多的不足:如在备课时只备教材,对学生考虑的不够周到,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

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

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单元说课】《夜书所见》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夜书所见》。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西师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首古诗。

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正处于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的过渡时期这一实际,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绘的情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情和学法上谈谈:四、说学情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可能对古诗所表达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不容易理解,需要他们通过画面,以及多次诵读,从字里行间去品味。

五、说学法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

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

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2.想象法: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想象画面。

六、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 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结合感受引起愁思,从而引出课题:《夜书所见》。

2.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为理解全诗打基础。

(2)读懂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