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天津医科大学考博病理学真题及答案

2010天津医科大学考博病理学真题及答案

2010年(-)名词解释1.fibrinoid necrosis 纤维素样坏死,曾被称为纤维素样变性。

是指发生于纤维结缔组织和血管壁的一种坏死。

病变局部结构消失,形成边界不清的小条或小块状染色深红的,有折光性的无结构物质。

由于其染色性质与纤维素(纤维蛋白)相似,故而得名。

2. gangrene 坏疽,指继发于腐败菌感染的大块组织坏死。

常发生在肢体或与外界相通的内脏。

感染的腐败菌常为梭状芽孢杆菌属厌氧菌和奋森螺旋体等。

腐败菌在分解坏死组织过程中产生硫化氢,与血红蛋白中的铁离子结合,形成硫化氢,是组织变为黑色或暗绿色。

根据其形态,可分为干性,湿性,气性坏疽。

3. red thrombus 红色血栓(red thrombus)发生在血流极度缓慢甚或停止之后,其形成过程与血管外凝血过程相同。

因此,红色血栓见于混合血栓逐渐增大阻塞管腔,局部血流停止后,往往构成延续性血栓的尾部。

镜下,在纤维素网眼内充满如正常血液分布的血细胞。

肉眼观呈暗红色。

新鲜的红色血栓湿润,有一定的弹性,陈旧的红色血栓由于水分被吸收,变得干燥,易碎,失去弹性,并易于脱落造成栓塞4. Pulmonary embolism 肺动脉栓塞,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

造成肺动脉栓塞的栓子95%以上来自下肢膝以上的深部静脉,特别是腘静脉,股静脉,髂静脉,偶尔可来自盆腔静脉或右心附壁血栓。

5.precancerous lesion 癌前病变是指继续发展下去具有癌变可能的某些病变。

如粘膜白班斑,慢性子宫颈炎和子宫颈糜烂,乳腺增生性纤维囊性变,慢性微酸性胃炎及胃溃疡,结肠、直肠息肉状腺瘤,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皮肤慢性溃疡,肝硬化。

6. 化生metaplasia,指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所替代的过程。

化生并非由一种成熟的细胞直接转变成另一种成熟细胞的表型变化的结果,而是存在于正常组织中的干细胞或结缔组织中未分化间叶细胞通过增生转化,既重新程序化的结果,化生过程中这些细胞循一种新的方向分化。

因此化生只出现在具有增生能力的细胞。

这种分化上的转向通常只发生在同源的细胞之间,常常由一种特异性较低的细胞取代特异性较高的细胞。

7. 整合素integrin,是细胞表面受体的主要家族。

对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粘附起介导作用。

其特殊类型在白细胞粘附过程中还可诱导细胞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在体内表达广泛,大多数细胞表面都可以表达一种以上的整合素,在多种生命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

8. 减压病decompression sicknss,指在高气压环境急速转入低气压环境的减压过程中发生的气体栓塞(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循环或原溶于血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形成气泡阻塞心血管)。

又称沉箱病(caisson diease)和潜水员病。

9. 槟榔肝nutmeg liver 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互连接,而肝小叶周围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淤血区)黄(肝脂肪变区)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成为。

10. 生长分数growth fraction 指肿瘤细胞群体中处于增值阶段(S期+G2期)的细胞的比例。

(二)简答题1 浸润性肺结核的发展与转归infiltra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是继发性肺结核最常见类型,属活动性肺结核病。

多由局灶性肺结核发展而来。

如及早发现,合理治疗。

渗出性病变可完全或部分吸收(吸收好转期),或通过纤维化、包裹、钙化而痊愈(硬结钙化期)。

如病人免疫力较低或未经及时治疗,渗出性病变和干酪样坏死区不断扩大(浸润进展期)。

坏死物液化后经支气管排出,局部形成急性空洞(acute cavitation),洞壁薄、坏死层中有大量病菌。

液化坏死物经支气管播散,可引起干酪样肺炎(溶解播散期)。

如靠近肺膜的空洞可穿破肺膜,造成自发性气胸(spontaneous pneumothorax)。

大量液化坏死物质进入胸腔,可发生结核性脓气胸(tuberculous pyopneumothorax)。

急性空洞一般易愈合,经适当治疗后,洞壁肉芽组织增生使洞腔逐渐缩小、闭合,最后形成瘢痕而治愈;也可通过漏洞塌陷,形成条索状瘢痕而愈合;如急性空洞经久不愈,则可发展为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2.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的病变特征各种类型病毒性肝炎病变基本相同,都以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干细胞再生和纤维组织增生。

属于变质为主的炎症。

1.肝细胞变性坏死(1)肝细胞变性包括细胞水肿cellulai swelling,和嗜酸性变(2)肝细胞坏死也包括嗜酸性坏死,属细胞凋亡和溶解性坏死,由严重的细胞水肿(气球样变)发展而来。

可分为点状坏死spotty necrosis常见于急性普通型肝炎,碎片状坏死piecemeal necrosis,常见于慢性肝炎,桥接坏死bridging necrosis,常见于中重度慢性肝炎,大片坏死常见于重型肝炎。

2.炎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呈散在性,或灶状浸润于肝小叶内或汇管区。

3干细胞再生4间质反应性增生和小胆管增生,前者包括Kupffer细胞增生,间叶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

3.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病理特点与临床联系肉眼观,双肾体积缩小,表面呈弥漫性的细颗粒状。

切面皮质变薄,皮髓质界限不清。

肾盂周围脂肪增多。

慢性肾炎的大体病变称为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组织学改变:早期肾小球分别具有相应类型肾炎的改变。

随病变进展,肾小球内PAS染色阳性的嗜酸性玻璃样物质增多,细胞减少,严重处毛细血管闭塞,肾小球发生玻璃样变和硬化。

由于肾炎引起的高血压,肾内细、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和内膜增厚,管腔狭窄。

由于部分肾小球玻璃样变和硬化,毛细血管球血流减少或阻断,病变肾单位的其他部位也发生缺血性损伤。

肾小管萎缩或消失,间质纤维化,伴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间质纤维化使肾小管相互靠拢。

不同肾单位的病变程度常有差异,病变轻的肾单位出现代偿性改变,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管扩张,腔内可形成各种管型。

临床改变:部分病人有其他类型的肾炎病史。

部分患者起病隐匿。

早期可有食欲差、贫血、呕吐、乏力和疲倦等症状。

有的病人则表现为蛋白尿、高血压或氮质血症,亦有表现为水肿者。

晚期病人主要表现为慢性肾炎综合征,出现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血压、贫血、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4.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的好发部位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生部位的联系及并发症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续性缺血所致的心肌缺血性坏死。

原因通常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或持续性痉挛所致。

心肌梗死部位的冠状动脉因动脉粥样硬化而高度狭窄(>75%),并多数合并血栓形成。

常累计一支以上的冠状动脉分支。

分为心内膜下心肌梗死(subendocardial myocardial infarction)和透壁性心肌梗死(transmur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前者指梗死仅累及心室壁内侧1/3的心肌,并波及肉柱和乳头肌。

常表现为多发性、小灶性(0.5-1.5cm)坏死。

后者为典型的心肌梗死类型。

心肌梗死的部位与闭塞的冠状动脉支供血区一致,病灶较大,最大径在2.5cm以上,并累及心室壁全层或未累及全层但已深达室壁2/3。

最常见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供血区,即左室前壁,心尖部及室间隔前2/3.,约占50%。

其次是右冠状动脉供血区,即左室后壁、室间隔后1/3及右心室,并可累及窦房结,约占25%-30%。

再次是左旋支供血区,即左室侧壁、膈面及左房。

并可累及房室结,约占15%-20%。

合并症 1 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2 心脏破裂,3室壁瘤(ventricular aneurysm)4 附壁血栓形(mural thrombosis),5急性梗死后综合征(急性浆液纤维素性心包炎),6心源性休克,7心律失常,5.良恶性高血压病变比较良性高血压病也称缓进型高血压病,一般起病隐匿,病程长,进展缓慢,多见于中、老年人,终极常死于心、脑病变。

根据病变进程可将本病分为三期。

1.功能紊乱期 2.动脉病变期细动脉硬化,主要是细动脉壁玻璃样变。

小动脉硬化,主要累及肌型小动脉,如肾小叶间动脉,弓形动脉及脑的小动脉等,大动脉,弹力肌型及弹力型大动脉无明显病变或伴发动脉粥样硬化 3.内脏病变期心脏:心脏的病变主要为左心室肥大。

由于外周阻力增加,血压持续升高,左心室因压力性负荷增加发生代偿性肥大。

心脏肥大,重量增加,可达400g以上。

左心室壁增厚,可达1.5~2.5cm,乳头肌和肉柱增粗变圆,但心腔不扩张,甚至略缩小,称为向心性肥大。

光镜下:心肌细胞变粗、变长,核大而深染。

病变继续发展,肥大的心肌细胞与间质毛细血管供血不相适应,肥大心肌细胞逐渐出现供血不足,心肌收缩力减弱,左心室失代偿,心腔扩张,称为离心性肥大,假如合并AS,可进一步加重心肌供血不足,促进心力衰竭。

由高血压引起的心脏病称为高血压性心脏病。

病人血压常在180mmHg-120mmHg以上。

临床上表现为左心界扩大及反复发作的左心衰竭。

心电图示左室肥大及劳损。

肾脏:良性高血压患者晚期,肾脏可以表现为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或细动脉性肾硬化:①双侧肾对称性体积缩小,质地变硬,重量减轻,单侧肾重量一般小于100g;②表面呈均匀弥漫的细小颗粒状;③切面肾皮质变薄,皮髓质分界模糊;④肾盂四周脂肪组织增多。

光镜下,肾进球动脉的玻璃样变及肌型小动脉硬化,病变严重区域的肾小球因缺血发生萎缩、纤维化和玻璃样变,所属肾小管因缺血及功能废用而萎缩、消失。

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

该处由于肾实质萎缩和结缔组织收缩而形成凹陷的固缩病灶。

四周相对健存的肾小球发生代偿性肥大,所属肾小管扩张,使局部肾组织向表面隆起,形成肉眼所见的无数细小颗粒状。

患者可有轻至中度蛋白尿、管型尿。

病变严重时,肾功能逐渐下降,可有多尿、夜尿、低比重尿;血中非蛋白氮、肌酐、尿素氮升高,甚至出现尿毒症。

由于高血压心、脑病变出现较肾早且严重,因此多数病人常在此前己死于心、脑并发症。

脑:高血压时,由于脑的细小动脉痉挛和硬化,患者可出现一系列脑部变化。

脑水肿:由于脑内细小动脉痉挛,硬化,缺血,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发生脑水肿,可出现头痛、头晕、眼花等。

高血压脑病:由于脑细、小血管病变及痉挛致血压骤升,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引起急性脑水肿和颅内高压,导致以中枢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称高血压脑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