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的家风故事(10篇)

我的家风故事(10篇)

我的家风故事(10篇)(篇一)我叫马旺花,我的家庭是一个平凡而简单的回族家庭,有五口人,我和丈夫、两个乖巧可爱的女儿,还有一位就是我的婆婆。

从结婚那天起,我们就一直生活在一起,而且我们会一直这样生活下去,因为我们彼此离不开。

我和丈夫都在机关单位工作,经常加班加点,因此家中的柴米油盐、物业费、取暖费、水电费等等琐碎的事情我和丈夫从来都没有操心过,婆婆说“你们踏实工作,这些小事不用你们操心,家里有我,你们放心”。

无论家中水管坏了、厕所堵了、吊灯闪了,这些恼人的麻烦因为有她而不再是问题。

婆婆喜欢唱歌跳舞,可是为了这个家她真的就把她热爱的舞蹈戒了,一心扑在照顾我们和教育孩子的繁琐生活里。

我们居住的小区老人居多,儿女大部分都不在身边,大到搬家小到存个电话号码都会找到我们,我们也乐此不疲的帮助着。

我在整理家务时看到一摞小红本,原来是无偿献血证。

起初我以为那是丈夫的,可当我翻开看到每一本上名字却都是婆婆的,婆婆还总是遗憾的说“我已经超了献血年龄了,不然我会一直这样献下去”。

我的两个女儿,大女儿刚刚三岁,小女儿也才九个多月,照顾孩子是劳心费力的差事,可她却做得有滋有味。

教孩子学习一些基本礼仪和生活经验,以及渗透到她老人家骨子里的文化和品行美德,每天不厌其烦一点点的传授给她们。

婆婆逢人便说“这是我的闺女”,而我视婆婆为母亲、为闺蜜。

一次,恰逢我在攻读研究生,原本单位、学校、家庭“三点一线”的生活却因婆婆不慎将腿摔骨折而彻底打乱了。

丈夫出差在外,心急如焚的我急忙赶回家借来轮椅把婆婆送往医院,忙前忙后办理各种手续和检查,同时还要处理单位工作,操持家务、陪她聊天,完成学校的课业。

三个月下来,我因免疫力严重下降住院了,为了照顾好我,婆婆拖着尚未痊愈的腿奔波于家和医院中,也为了我不落下课程,婆婆毫不犹豫的拿起了书本去替我上课,这一上就是半个多月,为此她买来录音笔为我记录整个课程,还有那字体有些凌乱的笔记,可那却是她对我满满的爱和支持,婆婆现在逢变天就会腿疼,就是那时留下的病根。

我视丈夫为战友、为知己,他常说“家是我们的,家人是用来疼的!”身边的人经常给婆婆说,你真有福能找到这样的好媳妇,可我更想说我最幸福能拥有这样的好妈妈。

在我看来,不同辈分、不同年龄、又有血脉亲情连接的亲密关系,正是我们自觉包容谦让,用爱经营,无法割舍的亲情和幸福。

幸福不是在别人的眼里,而是在我们自己的心里。

(篇二)我家的家风家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很多幸福和谐的家庭里,都有自己的家风和家训。

我家的家风和家训可以概括为老实做人、与人为善、踏实做事、勤奋节俭。

我的家人是这样做的,也这样要求我们,让我们受益匪浅。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爷爷是村里有名的热心人;爸爸老实本分,是村里出名的老实人;妈妈勤俭持家,生活中勤俭节约,是邻里公认的。

我记得小时候,我听到最多的夸赞就是“人家这孩子老实,跟他爸爸一样”。

但是,有一次爸爸的一位老同学来家里做客,说:“你爸爸上学那会儿太老实,你别像你爸爸那样,太老实会吃亏的。

”当时,我觉得叔叔说的也有道理,我一时真不知道该不该做个老实人。

从小在农村长大,家人的勤劳能干对我影响很大,可以说什么农活都做过。

所以,在之后的工作中,我从来不怕吃苦不怕累,因为我觉得这些跟干农活相比轻松多了。

十岁之前,爸妈不让我跟他们到地里干活,我就在家里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收拾屋子做饭照顾妹妹,七岁时,我已经可以烙大饼。

也许正是得益于那时的经历,我做各种家常饭菜得心应手,这点也成了我后来找对象的一个筹码。

那时,我就觉得长大了就应该多干活,这样长辈就能少干点。

我爷爷经常和别人提起我的一句经典话,说我曾经对爷爷说,“我多干一点,爷爷就少干一点。

我越长越大,就干的越来越多,爷爷慢慢老了,就可以干的越来越少”。

我不记得什么时候说过了,翻译成现在一句很常见的话应该就是,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我的家人做人老实,做事踏实,为人善良。

爷爷在我们村里人缘特别好,他乐于助人,为人和善,认识爷爷的人都说他是个特别热心肠的人。

不管谁家有事只要被爷爷碰到,能帮就帮。

爷爷爱做小买卖,认识很多做小生意的,算盘打得也很好。

记得村里谁家卖粮食,卖牛卖羊啊,都会叫爷爷帮忙。

爷爷虽然没上过学,但算数能力特别强,有爷爷在场肯定能卖个好价钱,还不会算错账。

村里谁家有个红白喜事,爷爷肯定会到场,端菜洗菜、烧火洗碗,忙里忙外,直到现在八十多岁了,他还会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爷爷还爱赶集,每次赶集都会问问邻居们有没有带东西的,于是每次赶集回来,他的小三轮都是满满的。

一到胡同,就听爷爷喊李家的鸡蛋,赵家的大米,邻居们纷纷出来取东西,这也算“代购”了吧!我爸爸的“名片”就是老实,自己吃点亏不要紧,从来不去伤害别人。

受爷爷的影响,他一样喜欢帮助别人,在村里谁家有活需要帮忙,从来不会拒绝,总是尽力去帮着做。

爸爸其实差点做不成农民,他初中毕业后,村里征兵,爸爸各项指标都符合,而且算是很优秀的,村里已经决定让爸爸去了。

就在这时,另外一家找到我家,跟爷爷和爸爸说,他家孩子多,挺困难,希望把名额让给他们。

后来,爷爷和爸爸就把名额让给了他们家。

对于这件事,爸爸心中一直也很遗憾。

村里为了补偿爸爸,推荐爸爸去县里农校学习,回来在村里做农业技术员,爸爸一干就是十几年。

后来农业合作社散了,为了养家,爸爸出去打工,爸爸老实人好,踏实肯干,在工地上也赢得了老板的赞赏,让爸爸学厨师,在他们工地的食堂工作。

老板对爸爸很放心,把食堂交给他打理,爸爸跟这个老板做了二十多年。

我的家人都很勤奋节俭,首先要说的就是我的妈妈。

记得小时候,我们一家人穿的鞋子、冬天的棉裤、棉袄,都是妈妈自己纯手工做的。

印象中,妈妈总是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在家里做鞋底。

我们小时候没有这么多零食,炒花生瓜子就是我们最好的零食。

记得村里经常来卖饼干、方便面的,也可以用粮食换,妈妈一般不给我们买,如果妹妹哭,她会用粮食给我们换一点,还要用那些她从地里捡来的粮食。

妈妈过日子精打细算,能省就省。

我小时候,家里电器很少,一台21寸的彩色电视看了很多年,洗衣机、冰箱到我结婚时家里才买,但直到现在他们也不用。

每次回家,我都说:“妈妈年纪大了,别再手洗衣服,用洗衣机洗就行了。

”她总说:“值不得,没多少。

”其实,她就是舍不得那点电费。

从小,爷爷就告诉我,咱们到哪儿都要老实做人,踏实做事,这样人家都喜欢。

爸爸妈妈告诉我要好好学习,以后别再像他们一样种地。

我一直记着他们的话,不管上学,还是工作以后。

在学校的时候,完成好学习的基础上,我很乐于帮助老师和同学。

上学的时候,我一直担任班干部,认真完成老师分配的任务,每年都会获得优秀学生干部的奖状。

工作以后,我踏实认真工作,作为一名医生,我用心为每一位患者服务。

我一直坚持两点:一是良好的服务态度,处处为患者着想;二是学习好医术本领,为患者做最好的服务。

毕业后,我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的一个公立医院,在工作第一年就被评为北京市区级优秀医务工作者。

在现在工作的这个医院,先后两次被评为优秀工作者。

我喜欢医生这个职业,既然走上从医的道路,我一定以良好的医德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医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们的国家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的,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

只要我们认真遵守好、传承好文明的家风和家训,我们的祖国会更加稳定、和谐、繁荣、强大。

我爱我的家,我喜欢我家的家风家训,它是我做人做事的准则,它指引我前进的方向。

我希望我家的家训能世代传承下去,不断去影响更多人,为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大家庭贡献一份力量。

(篇三)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善良的人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我父母的父母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都有着传统中国农民正直、淳朴的禀性。

从小父母就告诫我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善良的人,说这话是他们的父母从小就告诫他们的。

这就是我家的家风。

怎样才算是一个好人,父母并没有告诉我标准答案。

或许他们学识浅薄,并不能够归纳出好人的定义。

只是一直强调要有好心肠、要体贴人、要与人为善,做事要问心无愧,该做的事做,不该做的事绝对不做。

总之,不能损人利己、见利忘义。

有着父母耳提面命,我自小就遵纲守纪、节俭正直。

**年,我们家被评为“高碑店市首届文明家庭”,这与父母的教导是密不可分的。

上大学时,在《道德经》里读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天地之所以能永恒长久,因为它不为自己索取什么,故能长久。

所以有道的人效仿天之道,把自己的利益放到最后面,结果别人都来成就他;保持自身处于利益之外,就可以保全自身。

这难道不是因为他们放下私心,才能最终成就自己。

概而言之无私的人就是“好人”,父母的教育和《道德经》的哲理不谋而合,胸无点墨的父母用直白粗浅的语言和贫瘠而又纯粹的人生,对“好人”做了最准确的诠释。

父母和乡邻的关系非常融洽,遇到我们姐弟和别人吵架、闹别扭,父母总是胳膊肘往外拐,不问原因地训斥我们,从不护犊子。

乡邻来我家借东西,只要家里有的,自己不用也要借给乡邻。

农忙时家里仅有的几件农具,全都毫不吝啬地借给乡邻,经常借出去还有人来借,就到那家去取,到最后农具借到哪家都不知道了。

父亲常教育我们,人家张口来借东西,肯定是遇到难处了,到哪家借也是经过反复思量的,不能不借。

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我们姐弟三人的成长并没有受到什么委屈,依靠的就是母亲的贤淑和父亲的辛劳。

在我的印象里,父亲是把干农活儿当作休息的。

父亲是兽医,是我们那块儿十里八乡闻名的兽医。

那时的牲畜是农田里的主力,是农民的命根子,兽医比人医吃香。

父亲除了夏秋两季在家里忙碌几天,大部分时间都奔波在各村、各生产队间,忙着给牲口看病、接生。

我们家的门是树枝做的柴门,敲不响的,经常有人半夜砸后房山(房子的后墙)来请父亲,不管严冬酷暑,父亲总是尽快穿好衣服、拿起药箱就走,披星而去,戴月而归。

听老一辈人讲,父亲曾经给一头吃了塑料布不反刍的牛做过手术,而且手术竟然非常成功,这件事像神话般在当地流传。

后来有了拖拉机,父亲又成了拖拉机手。

那时的司机和现在可是天壤之别,不仅要驾驶技术娴熟,重要的是还得会修理。

记忆里,我家院子的西南角铺着一大块塑料布,塑料布上总是摆满了油乎乎的机器零件。

父亲穿着沾满油泥的粗布衣服,脸上、头上脏兮兮的,掌纹浸满了黑黑的机油。

长满老茧的双手却有着妙笔生花的灵巧,总能够让“罢工”的机器发出悦耳的“突突”声。

不管那个生产队的拖拉机,父亲总是不计报酬的帮忙。

甚至忙的吃饭都没时间好好洗洗手,父亲开玩笑地说,吃到嘴里的机器油比炒菜的花生油香!母亲的善良在我看来是没有底线的,那时闹灾荒,经常有串村耍杂耍的和乞讨者,母亲总是吃的、喝的、拿的一起赠送给他们,生怕给他们少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