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
1、学堂乐歌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变法维新思想的影响下,国内各地建立了很多新式学堂,这些学堂大多都设有乐歌课。
乐歌课在当时来说,既新鲜又时髦,吸引了不少人为它选曲、写词、配曲,以及投身于乐歌教育工作。
1905年以后,随着乐歌课的增多,乐歌活动的声势和范围越来越大,逐步形成了所谓“乐歌运动”,这时期大家所唱的歌,一般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的内容,大部分是反映当时中国先进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等民主与爱国的思想。
乐歌的旋律,大多采自欧美或日本现成的歌曲曲调,也有少量用中国传统乐曲填词的。
主要代表人物是沈心工(1870—1947)和李叔同(1880—1942)。
学堂乐歌是中国新音乐的启蒙与开端,开创了近代国民音乐教育之先河。
2、萧友梅的代表作、贡献;。
萧友梅:广东中山县人,1901年去日本学习教育及钢琴并加入“同盟会”。
1912年赴德学习音乐并获博士学位。
他是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先驱、杰出的音乐教育家也是近代专业音乐创作的主要开拓者和主要作曲家,被称为中国现代音乐之父。
代表作有声乐曲《问》、《南飞之雁语》、《“五四”纪念爱国歌》
3、青主、赵元任、黄自等的艺术歌曲、特点。
青主:原名廖尚果,著有《乐话》和《音乐通论》,是中国近代较早的音乐美学专著。
出版《清歌集》和《音境》两部歌曲集,其中以《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最为有名。
青主艺术歌曲的特点他尝试着运用欧洲的作曲技法,创作中国风格的艺术歌曲,在他的作品中,大都是自己创作并配钢琴伴奏,比较注重调性的布局和曲式结构的安排,注意艺术形式和人文精神内涵的融洽。
彻底改变了学堂乐改那种“选曲填词”的方式,标志着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已经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赵元任:著名语言学家,有"汉语言之父"之美称,也是我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作曲家,被称为中国的“舒伯特”。
他的代表作有声乐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卖布谣》,合唱曲《海韵》等;他音乐创作的主要领域是歌曲创作,尤其是艺术歌曲和合唱曲。
而他创作的歌曲,音乐形象鲜明、风格新颖、旋律优美流畅、富于抒情性,同时体现了他在音乐艺术和语言学领域的双重才华。
被认为"他是我国最早敏锐地感到和声在色彩上的意义和最早懂得运用…调性感
情‟的中国作曲家。
"
黄自:黄自艺术歌曲是他全部创作中最具有艺术价值的部分之一。
黄自创作的艺术歌曲无论从内容、题材和风格方面都独具艺术魅力,并代表了黄自音乐创作风格的典型特征。
他的代表作有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独唱曲《玫瑰三怨》、《花非花》等。
其艺术歌曲作品的创作构思,在内容的选择上多是采用中国古诗词或现代近体诗词作为歌曲歌词,在艺术表现上以其唯美、细腻的音乐线条展示诗词本身所蕴涵的意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黄自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相结合,注重钢琴伴奏在歌曲中的展示和体现,使钢琴伴奏声部的音乐具有活跃、流畅的特点,丰富了钢琴的艺术表现力,真正使伴奏与旋律、诗词三者紧密融合在一起。
3救亡图存的歌咏运动是什么?聂耳、冼星海的作品及创作特点。
救亡图存的歌咏运动代表了无产阶级音乐的旗帜,所谓的外患是指日本军国主义;群众歌咏活动下产生的派别是救亡派。
救亡派和学院派是中国两种主要学派;救亡派理念是救亡图存与名族解放。
聂耳:中国乐器合奏曲《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4首,舞台剧《扬子江风暴》,其歌曲代表作有《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铁蹄下的歌女》等,聂耳是近代作曲家音乐创作成功率最高者之一,其歌曲内容的中心是抗日救亡与民族解放,他的歌曲在表现内容与艺术形式方面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与革命的倾向,他是左翼音乐的主要骨干,也是中国无产阶级音乐的主要奠基人。
冼星海:作有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四部,歌剧一部,小提琴、钢琴等乐器独奏、重奏曲多首。
代表作有《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夜半歌声》等,逝世后被称为“人民音乐家”。
在冼星海的歌曲创作中抒情性的独唱歌曲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中大多是为舞台剧和电影所作的插曲。
这些作品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特定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或倾诉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或抒发投入斗争的热切情感。
他也很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歌曲演唱形式,如独唱、齐唱、领唱、合唱和有说有唱等,特别是在群众歌曲中广泛运用轮唱和二部合唱的形式,在当时的抗战歌咏中具有创新的意义,并具有广泛的影响。
4《春江花月夜》的诞生?大同乐会的诞生?
《春江花月夜》:我国第一个民乐合奏曲,来自于琵琶曲“夕阳箫鼓”,又名“浔阳夜月”,1925年由柳尧章改编为国乐合奏。
它是循环变奏曲体,共两个主题。
变奏为十段①江楼钟鼓②月上东山③风回曲水④花影层台⑤水深云际⑥渔歌唱晚⑦洄澜拍岸⑧桡鸣远漱⑨欸乃归舟⑩尾声。
大同乐会:中国最早的民乐团。
20世纪2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成立,前身是“琴瑟乐社”。
当时一些著名的音乐家、京昆表演家,如萧友梅、黎锦辉等都与“琴瑟乐社”和郑觐文常有来往,在这些崇尚高雅音乐的文人雅士支持下成立了郑觐文定名的“大同乐会”,大同乐会是当时上海规模最大的民族乐队,培养了一大批民族音乐专业人才。
乐会致力于传统乐器的继承和改良,开始探索新型民族管弦乐队的创建,组成了一个有32人编制的民族乐队,基本上分为吹、弹、拉、打四组。
5刘天华的主要贡献?阿炳(华彦钧)的作品?
刘天华:我国二、三十年代有重大影响的音乐教育家,民族音乐家,二胡学派的奠基者。
代表作有二胡曲《病中吟》、《良宵》、《光明行》、《空山鸟语》等十首及琵琶曲三首。
刘天华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借鉴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
所有这些,使二胡从乐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这件古代并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变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成为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因而刘天华被视为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基人。
阿炳(华彦钧):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
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
阿炳留下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等作品,其中《二泉映月》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6《白毛女》的诞生,音调的来源,及中国歌剧的特点(话剧+歌唱+戏剧)新歌剧《白毛女》于1945年在延安首演,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产生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为我国民言辞歌剧的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它所具有的强烈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被繁衍发展成为故事影片、芭蕾舞剧、京剧及众多地方剧种,不但在国内家喻户晓,而且还传播到海外,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经典代表作。
《白毛女》就是在毛主席文艺路线指引下延生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等作曲的。
剧本的叙述提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白毛女》的创作是以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为基础作曲,并吸收河北梆子等地方戏曲的音乐素材和手法。
如喜儿的唱段“北风吹”,乃是综合了河北民歌《小白菜》和《青阳传》的音乐素材加工而成的,音调活泼流畅,轻快委婉,鲜明地刻画了喜儿天真活泼的形象。
喜儿逃出黄家后的几段音乐吸收了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的音乐素材和手法,如“刀杀我,斧砍我”以散板的哭腔和快板的朗育调交织起来,刻画喜儿的强烈愤慨和报仇决心。
杨白劳的“十里风雪”根据山西民歌《捡麦根》改编,深沉苍凉。
整个剧情一波三折、曲折动人,具有很强的故事性。
作曲者又加以融会交织,使全剧形成统一的风格。
中国歌剧有自己的发展历史。
可以说从宋、元以来形成的各种戏曲,以歌舞、宾白并重,亦属于“歌剧”性质,但还不是歌剧。
歌剧可以说萌芽于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儿童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配乐剧《扬子江暴风雨》(它们都将歌曲与对白并重。
四十年代初的《上海之歌》,《大地之歌》,《秋子》等作品,在如何吸收西洋歌剧特色以探索中国歌剧创作的道路方面,起了先行作用。
直到1942年以后,由延安秧歌剧发展而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后来的歌剧创作有深刻的影响。
为了与中国固有传统戏曲相区别,此种歌剧被称为新歌剧。
到解放战争期间,又产生了不少新的歌剧创作,如《刘胡兰》,《赤叶河》,《王秀鸾》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歌剧得到了新的发展,许多作品在继承《白毛女》的传统时,又吸收了地方戏曲的特点和西洋歌剧的一些有益经验,陆续涌现出《小二黑结婚》,《江姐》,《草原之歌》,《伤逝》等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