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价值内核的生态经济论文一、何为自然资本:基于文献分析的视角“自然资本”一词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Pearce和Turenr 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中将经济学生产函数中的资本称为人造资本,进而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自然资本,从此开启了学术界对于自然资本的研究。
1993年英国伦敦大学环境经济学家Pearce在他的著作《世界无末日》中提出用自然资本和另外两种资本来估算可持续发展能力,Turner也提出了将自然资本作为可持续性评价标准的观点。
1994年世界银行出版了《扩展衡量财富的手段》的研究报告,将资本划分为4个部分:人造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提出一个国家的财富应该包括自然资本,并将土地、森林、湿地等作为自然资本的组成部分,对世界各个国家的自然资本的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估。
2000年,保尔•霍根等出版了题为《自然资本论:关于下一次工业革命》的论著,自然资本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世界上知名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并逐渐为大多数专家、学者和管理者所接受。
2011年联合国《迈向绿色经济》报告中认可了自然资本的价值,认为自然资本是人类福祉的贡献者,是贫困家庭生计提供者,是全新体面工作的来源①。
然而到底何为自然资本?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学者们的表述也不尽相同,包括自然资本(产)、生态资本(产)、环境资本等,但本质却基本接近,他们对于自然资本的论述大致从三个角度进行。
1.将自然资本直接等同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世界银行副行长伊斯梅尔•萨拉丁认为自然资本指一切自然资源。
EISerafy(1989,1991)指出生态环境提供环境产品和服务就是自然资本,把自然资本分为可再生的自然资本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本。
刘思华(1997)认为生态资本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总量(可更新的和不可更新的)和环境的自净能力、生态潜力、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使用价值②。
Hawken(2000)指出自然资本可以被看做支持生命的生态系统的总和③。
王健民等(2002)认为,生态资产从广义来说是一切生态资源的价值形式;从狭义来说是国家拥有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并能带来直接、间接或潜在经济利益的生态经济资源从生态资产价值的角度,指出生态资产的构成包括生物资产、基因资产、生态功能资产和生境资产(以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适宜度来度量其价值)四大方面④。
2.将自然资本界定为一种有用的资源和环境存量。
Constanza等(1997)认为“资本”是在一个时间点上存在的物资或信息的存量,每一种资本存量形式自主地或与其他资本存量一起产生一种服务流,这种服务流可以增进人类的福利⑤。
Daily(2000)认为自然资本是指能够在现在或未来提供有用的产品流或服务流的自然资源及环境资本的存量⑥。
黄兴文等(1999)将生态资产定义为“所有者对其实施生态所有权并且所有者可以从中获得经济利益的生态景观实体”⑦。
董捷(2003)指出所谓生态资本是指产出自然资源流的存量,也就是能为未来产生有用商品和服务流的自然资源存量⑧。
3.将自然资本范围扩大到纯自然资本和人造自然资本。
孙冬煌等(1999)认为自然资本是指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经济价值。
其实物形态包括各种自然资源、环境的净化能力、臭氧层以及各种环境和生态功能等。
按照是否有人类劳动投入,又可分为纯生态资本和人造生态资本⑨。
李萍,张雁(2001)将环境资本分为有形生态资本(或硬环境资本)与无形生态资本(或软生态资本)。
有形生态资本主要包括土地、水、矿产等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交通、电讯、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硬环境;无形生态资本则更多地强调制度(或体制)、机制、观点等因素⑩。
武晓明等认为生态资本是指人类花费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其实质就是自然的生态资本存量和人为改造过的生态环境的总称瑏?瑡。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自然资本的研究角度不同,然而关于何为自然资本的结论则有几点共识:其一,自然资本不仅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生态环境质量要素,具备一般资本的特性,即增值性。
其二,自然资本都具有价值,无论哪一种观点都认为自然资本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
其三,自然资本能够带来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
二、自然资本的特殊属性自然资本是生态经济时代的特殊资本,作为自然和资本结合的概念,自然资本兼具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和资本的一般属性,既遵循自然规律也遵循市场规律,具有二重性。
同时也表现出自然资本自身所独有的,不同于人造资本或者其他资本的特殊属性。
1.自然资本具有不可替代性。
自然资本的不可替代性主要指其不可被人造资本或者其他资本所替代,自然资本包括自然资源资本与生态环境资本两个方面,它们均具有不可替代性。
自然资源资本的自然再生产周期较长,且受到各种难以预料和难以控制的因素影响,其供给数量难以在较短时期内迅速增长。
生态环境资本可以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例如良好的空气、优美的环境、净化大气、调节气候等,这种资本更具有不可替代性。
美国“生物圈2号”计划的失败就是很好的例证,表明人类即使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不可能替代自然所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
自然资本能够承载人类生存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经济功能的需求,但是自然资本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自然资本具有刚性和有限性,对人类的需求并不是无限满足的。
因此,有限的自然资本供给能力与无限的人类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和不平衡,就成了自然资本运营中必须重视的挑战。
自然资本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必须建立起自然资本的补偿和投资机制,通过自然资本的补偿机制实现自然资本的保值功能,通过自然资本的多方投资机制,实现资本的增值功能,从而保证自然资本能够满足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2.自然资本存在形式具有多样性。
不同于人造资本主要存在于技术化、劳动化的物品中,自然资本的存在形式更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自然资本既可以以具体的资源形式存在,也可以以生态系统服务的形式存在;既有物化的存在形式,也有非物化的存在形式。
2011年联合国环境署对自然资本的基础成分和典型服务进行了简要归纳,足以体现自然资本存在形式的多样性。
就自然资源的存在形式来讲,资源的多种形态与生物的多样性决定了自然资本的价值评估是一项复杂而浩大的工程。
同时,自然资本的生态服务形态又使得自然资本不断变化,决定了自然资本的价值评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加剧了评估难度。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目前关于自然资本价值的评估方法虽然很多,包括意愿调查法、享受价值法、旅行费用法、重置成本法、影子价格法、机会成本法、能值分析法等,然而由于这些评估方法的应用范围、使用标准不尽相同,无法对形式多样的自然资本进行良好的价值评估和定价。
因此,目前的生态经济理论研究要建立起一个系统的、适应自然资本特殊属性的定价和评估体系,只有实现自然资本的量化和货币化,才能使自然资本进入市场流通,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
3.自然资本具有公共产品特性。
传统经济学家之所以未将自然资本纳入经济增长的约束因素之中,不仅是因为他们深信人造资本才是制约经济增长的稀缺性因素,同时也因为自然资本具有的公共产品特性。
所谓的公共产品特性是指自然资本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且某些自然资本(例如清新的空气)在产权界定上属于国家资本甚至全球资本,明显具有不同于其他资本形态可以私人拥有的特性。
一直以来自然资本的边界并不清晰,在数百年的工业经济发展中担当了公共产品的角色,如今工业经济产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自然资本的负外部效应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类陷入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困境中,这些都是自然资本无法明确边界,确定产权所产生的结果。
自然资本要发挥作用,实现保值增值就必须明确产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框架下,自然资本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产权界定只能是使用权、保护权、收益权等产权的界定。
同时,也应根据不同的资本形态确定不同的产权,形成多种产权相结合的一个产权体系,从而化解自然资本的“公地悲剧”,充分发挥自然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资本的特殊属性为自然资本的运营带来了现实挑战,其不可替代性决定了自然资本不仅稀缺且短时间内无法找到替代物,必然会形成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本供需不平衡,甚至供不应求的挑战,要破解这一挑战必须建立补偿和投资机制,实现其保值增值。
存在形式多样性会导致难以估算自然资本的价值,而价值估算和清晰定价又是自然资本补偿的前提,因此必须迅速建立起定价和评估系统。
公共产品特性导致自然资本成为无偿使用的公共产品,边界模糊,因此需要诉诸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产权制度改革来确立清晰的产权,为自然资本的有效运营做好准备。
三、自然资本引发经济学理论的生态变革自然资本的提出引发了资本结构的深层变革,为生态经济学理论提供了核心范畴和基本原理,奠定了生态经济学的立论基础,在经济增长的稀缺性要素、资源价值、研究范式以及发展目标等四个方面影响着传统经济理论向生态经济理论的生态变革。
1.自然资本引发经济增长的稀缺性要素从人造资本到自然资本的变革传统经济学以“资源稀缺”为最基本的假定,主张对经济资源进行最有效的配置,但是传统经济学所主张的“资源稀缺”只是特定的“资源稀缺”,即认为人造资本是稀缺的,同时认为稀缺资源都具有可替代性,即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或其它资源来代替,当一种稀缺要素的供应量逐渐降低,或者其价格高到无法接受时,经营者就会寻找新的替代物。
而现实中有些资源很难找到替代物,尤其是在自然界中,无法为不可再生资源找到替代物,即便是可再生资源,如果使用量超过其再生能力,它也将变成不可再生资源,而无法找到其替代物。
因此人们才开始关注并重视自然资本。
自然资本的提出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约束条件,延伸了传统经济学的关注范围,成为生态经济学之所以区别传统经济学的最关键因素。
生态经济学理论将自然环境视为一种资本,认为自然资本是有限的、稀缺的和不可替代的,相对于人造资本,自然资本已经成为现时代的稀缺要素,并将其纳入到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之中,试图解决人类需求无限性和生态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同时,生态经济学并未完全抛弃人造资本,认为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具有互补关系,快速地消耗自然资本会使人造资本变得越来越有限制性,主张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自然资本引发资源价值从单一价值体系到多元价值体系的变革经济学的价值理论随着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逐渐演化,价值形态不断发生变化。
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期的价值体系均属于单一价值体系,农业经济赖以发展的主要是原始的自然资源,部分可以转换为交换价值,因此其价值形态主要是以实物价值为主导的价值体系。
工业经济时期,经济发展建立在不可再生的化合物资源基础上,化合物资源所产生的人造资本具有可分割性和排他性,能够进行充分的市场定价,因此工业经济时代的价值体系是以货币为主的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