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追踪观察_戴梅竞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追踪观察_戴梅竞
将入学 时的测试结果输入 计算机, 分别用自 编 分析软件, 将心理障碍、自杀意念、人格类型等分析
结果
1. 大学新生入学时的心理问题发生率 统计分析 1993~ 96 年历年 新生 1908 人心理问 题与精神卫生状况, 发现心理问题发生率为 9. 2% , 高危人群 26. 2% 。 2. 三年中学生个性特点变化 对 1993 年 和 96 年测定 的同一批 对象, 逐一进 行人格类型的比较, 发现有 50% 的学生个性特点发 生了变化 ( 表 1) 。
内不稳
54. 0 40. 0
12. 0 15. 0
外不稳
10. 0 24. 0
女
93 年 96 年
103 103
18. 0 17. 0
72. 0 60. 0
10. 0 22. 0
0. 0 1. 0
18. 0
61. 0
9. 0
12. 0
16. 0
50. 0
16. 0
18. 0
从 表 1 分析可见, 大学生人 格类型群体结构 符 合一般规律, E 外向型最多 ( 55% ~72% ) , E 内向 型、N 型次之, P 型最少。但从总的变化趋势看, 不 论男女, N 型和不稳定型有所增高 ( 男由 17% 增至 23% , 女由 10% 增至 20% ) , 内不稳型男由 12% →
中国心理卫生杂 志 1998 年 第 12 卷 第 3 期
·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追踪观察
·1 73 ·
预防医学系 戴梅竞 刘新军 王 蓓 张文举 栗建 民 南京铁道医学院
学生工作处 周曼云 邓旭阳 郭晋林 吴映红
摘 要 采用 EPQ 和 SCL -90 问卷对 1993- 96 年历年新生 1908 人进行心理测试并建档, 其 中对 93 年级 203 人作了追踪观察 3 年, 复查后进行了比较研究, 旨在探讨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与 精神健康状况动态变化规律。结果发现: 三年间 50% 的学生个性特点有变化, 经干预措施后, 精 神健康状况有一定的改善 , 说明大学生 ( 青春发育后期) 仍是人格 完善和可塑的时期, 精神健康 状况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追踪观察
年有明显下降 ( 表 2) 。
表 2 1993- 96 年学生精神健康状况比较 ( 203 人)
因 子 躯体化 强 迫 人 际 抑 郁 焦 虑 敌 对 恐 怖 偏 执 精神化 阳性均分
93 年 1. 32±0. 36 1. 73±0. 48* 1. 69±0. 47* 1. 47±0. 44 1. 47±0. 44* 1. 32±0. 39 1. 38±0. 45* 1. 45±0. 44 1. 42±0. 35 2. 46±0. 32
出来。将筛查出的高危人群名单交各年级主任 ( 事先
表 1 三年中学生人格类型分析
性பைடு நூலகம் 时间 人数
人格类型 ( % )
E内
E外
N
P
男
93 年 96 年
100 100
24. 0 21. 0
59. 0 55. 0
17. 0 23. 0
0. 0 1. 0
内稳
24. 0 21. 0
EN 二维分析 ( % )
外稳
96 年 1. 28±0. 35 1. 59±0. 49 1. 55±0. 48 1. 46±0. 47 1. 34±0. 39 1. 34±0. 40 1. 23±0. 33 1. 43±0. 45 1. 37±0. 41 2. 45±0. 36
国内常模
1. 34±0. 45 1. 69±0. 61 1. 76±0. 63 1. 57±0. 61 1. 45±0. 43 1. 50±0. 57 1. 33±0. 47 1. 50±0. 60 1. 36±0. 47
自 1993 年以来, 某大学入学新 生建立了心理健 康档案, 对心理障碍高危人群进行了追踪观察。现将 初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经统一培训) , 指导年级主任重点观察高危人群并进 行个别心理咨询。干 预措施包括成立心理咨询中心、 建立心理档案、重点访谈、开设心理咨询门 诊、热线 电话、集体心理咨询、健康教育 、心理卫生讲座等。 观察三年后进行复测并加以比较。
迫”、“人际”、“焦虑”、“精神”因子分有下降趋势,
而女生的 “躯体”、“强迫”、 “人际”、“焦虑”、“恐
怖”因子分有下降趋势。在 203 人中三年期间 14 人
已恢复至正常, 但又出现 13 例新的心理问题者。说
明仍有一些学生潜在有心理卫生问题。
讨 论
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中、后期, 人生观日臻形 成并趋 于稳定, 心理发展迅速走 向成熟而又未完 全 成熟, 自我意识发展到青年时代, 那 种儿童时代着重
通过调查发现, 学生自杀意念、孤独感、失眠及
婚恋观与其人格类型有密切关系, 且随年级上升 ( 一
年级→三年 级) 而上升: 失眠由 14. 8% ( 男 15% , 女
14. 6% ) 上升到 27. 1% ( 男 31% , 女 23% ) , 孤独感
由 26. 1% ( 男 25% , 女 27% ) 升至 40. 1% ( 男 40% ,
于认识外部世界的特点, 这时已转向朝内认识自我、 评价内在的自我, 出 现了一系列的自我意识的矛盾。 因此, 大学生较易产生心理障碍和心身疾患。
我们通过对某大学学生 20 年的健康、疾病、死 因谱及其影响 因素分析[ 1] , 以 及近四年建 立心理档 案、心理咨询、个性特 征与精神健康状况 的追踪观 察, 发现心理社会因素, 特别是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 已成为当 代大学生 身心健康的 最大威 胁[1~3] : 心理 问题已很常见; 自杀已成为 大学生的头号杀手; 有些 严重的心理障碍 ( 如精神异 常) 发生率近年来亦有上 升趋势[ 4~6] 。从 我们三年 的干预试验 初步观 察结果 看, 原来 该大学 15 年 在校生 4085 人, 自 杀死亡 4 例, 有自杀行为 ( 未遂) 8 例; 干预试验三年, 观察 1908 人, 尚未发现一 例有自杀行为和自杀死亡者, 另 从精神健康状况追踪观察结果分析, 有四个因子 ( 强 迫、人际、焦虑、恐怖) 均分 有明显下降。通过建立 心理档案筛查 高危人群、积极心理咨询 与心理疏导 等干预措施, 对防范大学生 心理障碍有一定作用。从 人格类型、个性特征分析发 现, 大学生正处在人格完 善与变化之中 ( 约占 50% ) , 特别在 N 型学生中仍有 较多的学生有自杀意念、孤独感、失眠等表 现, 期待 着我们 对大学 生心理 健康给 予更多 的关 切与重 视, 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戴梅竞, 王蓓, 刘新军等 . 大学生健康危险因素的分析 . 中国学校卫生 1995; 16( 4) : 281
2 戴梅竞, 桑志芹, 刘新军, 等 . 超常学生心 理特征探讨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3; 7( 3) : 123
3 T ak ai A . U emalsu M , K aiya H, et al. Coping st yle to basic disorders amony schizoph renics, A ct a Psych iat r Scand 1990; 82: 289
15% , 女由 9% →16% , 外不稳型男由 10% →24% , 女由 12% →18% , 经逐一比较, 发现有 50% 的学生 个性特点在三年中发生了变化, 这说明大学生 ( 青春 发育后期) 仍处于人格逐步 完善和社会化过程中, 个 性是可塑的。
·17 4·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8 年 第 12 卷 第 3 期
对 象 1993~1996 年历年新 生 1908 人 ( 93 年 377 人, 94 年 471 人, 95 年 510 人, 96 年 550 人) 进 行心理测试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对 93 年级 203 人 于 96 年进行复查并追踪观察三年。
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 卷 ( EPQ ) 、症状自评 量表 ( SCL 90) 和大学生健康调查表 ( U P I) 对 1908 人进行了测试, 重 点对 203 名学生 ( 男 100 人, 女 103 人) , 对三年前后测试结果进行对比研究。
4 周达生, 戴 梅竞主编 . 现 代社会病 . 上海: 上海 中医药 大学出版社, 1993
5 梁浩材 . 我 国预防医学面 临的挑战 和对策 . 中 国公共 卫生, 1996; ( 12) : 529
6 Lewis D o, Pin cus JH. Biopsych osocial charact erist ics of m at chec sampese of delinguent s and N ondelinguent s, J A mer. A cad, Child A dol Psyuchia 1987; ( 5) : 744
女 40. 1% ) , 自杀意念和开放型婚恋观无这种趋势。
在各种人格类型中, N 型的自杀意念、孤独感、
失眠和开放型婚恋观所占比例 最高, 96 年比 93 年有
一定程度升高。
精神健康状况变化
将两次 SCL -90 测试结果相互比较, 发现总体精
神健康状况变化不大, 阳性均分两年差异不显著, 但
有四个因子分 ( 强迫、人际、焦虑、恐怖) 96 年较 93
* P< 0. 05
根据每个学生两次测定结果比较, 发现男、女生
均有 7 例 心理问题程度有所 减轻, 另有心理问题 加
重者男生 11 例, 女生 2 例, 男多于女。经干预措施
后追踪观察结果还表 明 “强迫”、“人际”、“焦虑”和
“恐怖”因子分明显下降 ( p< 0. 05) , 其中男生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