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记承天寺夜游》完美版.ppt
《记承天寺夜游》完美版.ppt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步:散步。
中庭:院里。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 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 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 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盖:大概是。
庭院中的月色,如积水般清明澄澈, 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 树的影子吧。
可见,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 事事的人,而是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3、小组讨论:一个“闲”字都 包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 合写作背景试着揣摩。
回顾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1079年), 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 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八月,将他 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 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一点丢了脑袋。 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 两宫,十二月苏轼获释出狱,被贬谪到 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 “签书公事” 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 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唐 . 王维
江野 清旷 月天 近低 人树 唐。 ,
孟 浩 然
-- ·
天海
-- ·
唐涯共
上 生
张此明
九 龄时。
月 ,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杜甫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分析课题:
《记承天寺夜游》
“记”即游记,“承天寺”在 现在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 “夜”点明时间。题目点明了文章 的写作内容。
2. 作者怎样描写月色的美?(请用原 文回答)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描 绘月色的?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 么特点?给你怎样的感受?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景: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
清澈透明
月色 ———积水空明
清丽淡雅
竹柏 ———藻荇交横
比喻
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月 光如水,皎洁、空灵。
体会情感
1、欣赏到如此优美的月色,作者发 出怎样的感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领悟“闲”之意:
2、“闲人”,即清闲之人,作者为什 么说自己是闲人?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闲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欣赏月下美景。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一)读
1.学生用心聆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要求:感受字音、感受语感、感受 节奏)
2.朗诵指导:明确字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 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盖竹 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简介:
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他出身世族地主, 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 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 岁传文,在诗词、散文方 面有巨大成就,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唐宋八大 家”之一。与父苏洵 (xún),弟苏辙(zhé)并称 为“三苏” 。
写作背景: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 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 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 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 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 年有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贬为黄 州团练副使。《记承天寺夜游》正是写 于他被贬官,谪居黄州之时。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 元丰六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 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 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 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色,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 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 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 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 闲人罢了。
1、解衣欲睡 想要,打算
2、月色入户 照进
3、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4、遂至承天寺 于是,就;到
5、怀民亦未寝
睡觉
6、相与步于中庭 7、积水空明 8、藻、荇交横 9、盖竹柏影也
共同,一起 形容水的澄澈 纵横交错
大概是
10、但少闲人
只是
再读课文:探究理解,品味语言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月色很美
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
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 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 处,他又何尝想做一个“闲人”呢?赏月 “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 我安慰罢了。
全文思想感情主要体现在 “闲”字上,表达了作者赏月的 欣喜、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 慨 、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忧闷 的豁达乐观等复杂微妙的思想感 情。
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自由朗读,然后分男女小组竞争式朗读课文
学生范读后全班齐读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suì)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未寝(qǐn)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 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 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
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
明确停顿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suì)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未寝(qǐn)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 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 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
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户:门。 欣然:高兴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 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 进门里,(十分美好),(于是) 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念:考虑、想到。 与: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