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研究生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题目: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学院:专业:学号:姓名:班级: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摘要:长期以来,科学与人文一直处于激烈的争论中,随着人们对科学、人文的理解不断深化,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割裂正在不断的得以改善,逐步地走向融合。
科学与人文同源共生、互利互动,两种文化都是人性的品质和才能的表征,它们根植于人性之中,是人类理性的两条不同表现路向,缺一不可。
因而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人文精神也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这是人类理性的要求,也是人类理性的体现和回归。
关键词:科学人文融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社会来临,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作用中,科技因素突显出来,它在推动社会突飞猛进的同时,打破了人、自然、社会原有的和谐状态。
科学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尤其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更是成为衡量国与国之间实力的决定性要素之一。
然而,自20世纪以来,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思潮的对立日益尖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相矛盾的结果呢?当代社会对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物质生活的丰富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刺激了人们的功利意识,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情趣日渐趋同,同时忽略了对生命真正意义的追求。
于是,在社会实践领域和内在精神领域中出现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的非理性行为便成为必然。
但是,当前由于未能全面的正确的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及其关系,导致我们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的同时,将科学片面化为工具理性,忽视了其社会层面的关怀,忽视人文精神的建立,造成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是人类自己受到了相应的惩罚,种种现象皆表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分离与对立,造成了人文关怀的失落。
因此,如何处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或者说怎样去谋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如何理清二者关系,分析二者融合的可能性,以及研究它们在何种意义上融合,是当前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必要性在现代的历史征途中,科学似乎成为了架构外在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的唯一主角。
科学与人文不仅是探究主体性思想何以具有某种客观现实性的两种不同手段,还是构筑未来理性世界秩序的两种不同方式。
然而,现代性异化的结果引起了人们对科学理性主宰一切的深刻反思。
由于片面强调主体性,人的外在征服欲恶性膨胀,从而导致工具至上、科技失控,最终使人在物化世界中沦为科技统治下的工具。
科技发展背离了人文关怀、超越了自然界的承受度而陷入世俗和片面的泥潭。
需要强调的是,反思科学在现代性异化中所带来的危机,旨在唤起人们对科学的人文反思,意在激发人们积极寻求合理的人文理念重建当代科技理性,进而将科技引入人性化发展轨道,消除科学与人文的二元对立。
科学与人文的分裂现实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根本原因。
萨顿认为,科学与人文已显现出分裂特征,所谓的人文主义者对科学不闻不问,虽然科学已经而且正在他们身边展现出改变世界的伟大魅力,他们却视而不见,并以保护文化自居。
科学家只关注纯技术,醉心于技术的革新和改进。
他们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科学家,而是技术专家。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科学来改变世界,认为人文主义者都是梦想家,最典型的事件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科学家被发动起来毁灭人类。
人文主义者和科学家或技术专家都没有发现科学的精神之美,都是从物质的角度来理解科学。
萨顿说,科学和人文分裂的结果非常可怕,它将社会带入歧途。
现实的状况急需扭转,科学需要人文,人文也需要科学。
如果再不将科学与人文结合,分裂的程度就会加深,科学就会蜕化成新的经院主义而失去其生命力和美。
在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正是源于中华文化的强大凝聚力。
中国现代文化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一样,经历曲折与磨难。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文化建设为人们所重视起来,传统文化开始复苏。
然而在知识经济席卷全球的当代社会,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华民族要想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化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在继承中创新。
通过文化创新,增强中华文化的生机和活力,而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正是中华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随着科学技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科学精神的影响也超越了科学共同体内部,而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近代科学的日益成熟和不断发展,使得科学研究活动形成了一种独有的精神气质。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科学作为社会分工的一个重要部门,科学精神已经不仅仅是科学共同体的道德规范和学术规范,而成为人看待人以及整个外部世界的一种独特的模式和一种更加明确的态度,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一种具体体现。
现代科学精神作为一个开放的价值体系,一种贯穿于现代文化教育的基本精神,作为一种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现代文化发展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仅仅依靠复兴传统文化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建立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引领人们走在时代前列,走在世界前列的新文化。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现代文化最重要的代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新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
在这个意义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科学与人文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国内外学者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
科学与人文有不同的内涵,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科学不能解决方向问题、价值观问题;人文不能直接解决科技问题。
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便能产生最佳效应,推动社会和事物前进。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的意志在科学和人文方面的具体体现,二者有不同的内涵,但也有必然的联系。
科学与人文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两种文化内在统一的终极基础。
我们可以发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对象、理论特征、研究方法等方面表现出的直接的对立性关系。
我们可以根据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自在性、客观性,研究手段的实验性、控制性,研究结果的定量性、可检验性,理论功能的解释性、预见性等,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建立一系列的对应关系。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在人的身上体现了自然的完美和谐和动态演化,这就为以自然为对象的科学文化与以人为对象的人文科学的统一提供了终极基础。
人是一切科学的主体,是科学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根本依据,科学技术的终极指向是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最终目的。
在当代,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出现了从冲突到交融的新趋势。
交融不是无差别的统一,而是对话,沟通,借鉴,以达到新的哲学形态。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归根结底有赖于当代社会实践的进一步扩大、丰富。
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充满人类理想和激情并与人类自身发展、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
科学文化是因为人的存在才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离开人的存在,科学文化的发展就变的毫无意义。
科学向人文的渗透表现为:科学的方法被用于研究人文现象,人文文化领域也力图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
人文向科学的渗透表现为:人文唤醒了科学内在的人性觉悟,日益重视科学对人类的危害,对人类命运的影响,从而将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科学文化中的科学精神本身就体现着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在: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和精神;为人类的自由、幸福和解放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和精神。
科学与人文汇合于一种共同的精神,即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的人文精神。
当人们用这种精神规范科学家群体的行为、价值取向、道德培养时,就变为了我们所说的科学的人的精神。
既然它是人的一种理想,因而与以人的自由为终极意义的人文精神就不可能是矛盾的,它们都是人作为人的精神。
三、科学与人文领域融合的可能性通过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的分析,以及二者关系与分离现状的探究,我们发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作为人类的基本精神存在方式和状态,二者是相互支撑和渗透的,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科学作为一种独立形态,有它自己的内在逻辑,科学精神离开人文精神,就会陷入功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泥潭,失去正确的引导。
而人文精神作为对人的存在和命运的关注,也不能脱离客观规律的范围,否则只能是一种空想。
人文精神离开科学精神,就会变成神秘主义和空想,失去现实的路径。
从理论和现实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分离状况不会是永恒的,二者的融合有其可能性。
(一)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提供可能马克思在批判的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在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事实的批判中,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科学的预测了人类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和发展。
首先,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是有血有肉有需求的实践中的人,即是由自然属性的人。
人和其它动物一样,都必须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不可能随心所欲,违背自然规律就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人能做的就是努力发现自然的规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因此,人类受到自然的约束,其活动必然要符合自然规律,即是一种合规律性的活动。
而这种合规律性则表征一种求真求实的追求美好生活的科学精神。
其次,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是社会关系和实践当中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个人。
人在追求美好的理想生活过程中,必然需要建构一个合理的美好社会制度,保障社会活动的有序。
这种社会的合规律性同样表征着和含蕴着人类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及其统一关系。
再者,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是拥有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动性的人。
人认识世界,目的就在于改造世界,使世界不断满足于人类自身。
但是,人的意识活动并不是主观任意的,它既要服从意识的规律,又要服从自然和社会的规律。
所以,人类的活动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生活的实践活动,是既有科学根据,又有人人追求的实践活动;而现实的人则是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精神的人,人的实践活动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构成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内在依据和动力。
(二)当代科技发展的内在趋向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提供可能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又使得人类日益依赖于外物,人创造的成果反过来支配了人自身。
因此,有些学者以反思和批判的目光为关注社会和科学进步的我们揭示了其消极的一面,即现代科学技术的异化。
科学技术的异化并非是危言耸听,现时代的社会出现了许多危机,科学技术的异化给我们人类带来了生存的危机:环境危机、资源危机、伦理危机等一系列严重的全球性危机。
科学技术的异化后果不是也不可以作为否定科学及其科学精神的依据。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我们所熟知,但是马克思本人从来没有否定科学及其科学精神的进步意义。
科学的发展,会使得“人不再是从事那种可以让物来替人从事的劳动”,人的劳动被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所代替,这就使得人会“超过自己的自然需要的界限,来为发展丰富的个性创造出物质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