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设计

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3.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4.教学例4
(1)出示例4。

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求表面积)
(2)求的是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么?(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
(3)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

(做完后,集体订正。

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得的。

由此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

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

这种取近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①侧面积:3.14×20×28=1758.4(平方厘米)
②底面积:3.14×(20÷2)2=314(平方厘米)
③ 表面积:1758.4+314=2072.4≈2080(平方厘米)
5.小结: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4页“做一做”。

(求表面积包括哪些部分?)(求表面要根据具体确定计算哪些面的面积之和.还可以举出一些实物:有的只有侧面,有的只有侧面和一个底面.)
板书: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例4:①侧面积:3.14×20×28=1758.4(平方厘米)
② 底面积:3.14×(20÷2)2=314(平方厘米)
③表面积:1758.4+314=2072.4≈2080(平方厘米)圆柱模型展开,让生生体会其表面的组成
一、复习
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
×2)
3、练习二第14题: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第②
题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对于求侧面积较有利。

但在求底面积时,要先应用C÷π÷2来求出圆柱的底面半径)
二、实际应用
1、练习二第13题
(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2)学生独立完成第13题: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并指名板演。

2、练习二第7题
(1)用教具辅助,引导学生思考:前轮转动一周,压路面的面积是指什么?(通过圆柱教具的直观演示,使学生看到所压路面的面积就是前轮的侧面积)
(2)学生独立完成这道题,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9题
(1)学生通过读题理解题意,思考“抹水泥的部分”是指哪几个面?
(侧面和下底面,也就是只有一个底面积)
(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4、练习二第16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尝试独立解题。

(2)集体评讲,让学生理解计算“制作中间的轴需要多大的硬纸板”,就是计算硬纸轴的侧面积,卫生纸的宽度就是硬纸板的高度。

5、练习二第19题
(1)学生小组讨论:可以漆色的面有哪些?
(2)通过教具演示,使学生明白圆柱及长方体表面被遮住的部分刚好是圆柱的三个底面积。

因此,计算油漆的面积就是计算长方体表面积与圆柱侧面积之和减去圆柱的一个底面积。

(3)提醒学生将计算结果化成以平方米为单位的数,并可根据实际情况保留近似数。

三、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8、10、15、17、18及20题完成在作业本上。

板书: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实物投影仪显示题目
②2.1米=210厘米
V=Sh
50×210=10500(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③50平方厘米=0.5平方米
V=Sh
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米。

④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Sh
0.005×2.1=0.0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0.0105立方米。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
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③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4)做第20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3、引导思考: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
样的?(V=πr2h)
课件出示例6 4、教学例6
(1)出示例6,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2)学生尝试完成例6。

①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
(cm2)
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5、比较一下补充例题、例6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
都要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不同的是补充例题已给出底面
积,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例6只知道底面直径,要先求底面积,再求
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1页练习三的第1题.
2、练习三的第2题.
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半径(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习题.要
求学生审题后,知道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3、4题。

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或V=πr2h
例6:①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
(cm2)
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一揭示课题
课件展示1.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
出示课文插图。

问: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图1把物体缩小。

图2、3、4把物体放大。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内容。

板书课题:物体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图形
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

师: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说一说放大后图形的边长。

原来的边长是3倍,放大后图形的边长是6倍。

③画一画。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

(3)出示图形。

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过程要求:
①学生说一说“按2:1放大”的意思。

交流后使学生懂得按2:1放大,就是把长和宽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学生各自尝试画图。

③展示学生的作品。

(4)出示图形。

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过程要求:
①“接2:1放大”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交流,说出各自的理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个2:1的意
思。

即把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学生尝试画图。

③展示作品。

④想一想: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2倍?
学生若有疑问,可以通过实验(如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等)进行验
证。

(5)讨论。

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
方?
过程要求:
①分小组讨论、交流。

②汇报讨论结果。

要点:形状相同,大小不一样。

3.练一练。

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