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省中考语文试题研究第二部分阅读专题十文学类文本阅读文体知识梳理

广东省中考语文试题研究第二部分阅读专题十文学类文本阅读文体知识梳理

答题格式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之情,语调铿锵,句式整齐,增强了表现力。
反复
作用
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示例
刘成章《安塞腰鼓》中“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反复强调舞姿带给人的感受,抒情强烈,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激动震撼。
(1)人物描写:
分类
特点
动作描写
通过对人物个性化或特征性动作、行为的描写揭示人物性格,体现人物情感、特征、精神状态
神态描写
对人物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心理描写
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感受、意象、愿望、内心思想斗争等)的描写,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
肖像描写
通过对容貌、姿态、服饰等的描写揭示人物思想品质,精神风貌
答题格式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句子描绘的内容),强烈地表达了……的情感。
设问
作用
引人注意,引发思考,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变化。
示例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答题格式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引发读者对……的思考。
反问
作用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示例
“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都德《最后一课》)
答题格式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引起读者反思。
对偶
作用
句式整齐,结构相同;形式优美,音韵和谐。
示例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语言描写
通过人物的独白、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
细节描写
对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且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
答题格式
运用了(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的描写手法,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心情、情感),刻画了……(人物形象),表达了对(人物)的……情感。
作用
①塑造人物性格;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揭示文章主题
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推进情节发展。如:黄蓓佳《心声》中以主人公李京京参加公开课朗诵前后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来安排材料。
事件
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如:孙犁《芦花荡》中以老头子大意失败到快意复仇这一线索来安排材料。
某物
以某物为线索,串联事件内容。如:张之路《羚羊木雕》中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安排材料。
人物
以人物为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连接在一起。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就是线索人物,全文是以“我”的见闻和感受来安排材料。
时空
人物活动、事情发展、景物变化等,都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展开。如:鲁迅《藤野先生》中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围绕东京、仙台、北京等地展开。
第一人称
[2010、2008]
拟人
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描写形象,表意丰富,生动有趣。
示例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
答题格式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情感。
夸张
作用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特点:以“我”的口吻展开记叙。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和作者的主观意识,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特点:用“你”“你们”来叙述。
作用: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
特点:作者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用叙述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转述给读者。
示例
安徒生《皇帝的新装》中描写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运用极尽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皇帝的穷奢极欲。
答题格式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的特征,烘托了……的气氛,增强了渲染力,给读者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排比
作用
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②叙事透辟,条分缕析;③长于抒情,更有气魄。
示例
刘成章《安塞腰鼓》中“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写出了安塞腰鼓表演壮阔、豪放的特点。
[人教九上P274~276页“常用修辞格简表”]
比喻[2012、2007]
作用
①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②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示例
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朱泳燚《看云识天气》)
答题
格式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特点),表现了人物/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达形式较灵活自由。
插叙
作用
①交代了……内容(概括内容);②解释了……的原因;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④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⑤突出人物性格(形象);⑥突出文章主题;⑦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⑧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示例
朱自清《背影》,开篇点题后,插入对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了铺垫。
文体知识梳理),)
[人教八上P28“学习阅读记叙文”]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如《背影》一文:时间——推算为六年前,即1919年;地点——南京车站;人物——父亲和“我”;起因——“我”去北京念书;经过——父亲车站送别;结果——怀念父亲。
[人教八下P45“记叙的线索” ]
情感
[2012.14]
(2)环境描写:
分类
作用
示例
自然环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空间、场景
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鲁迅《社戏》)
倒叙
作用
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呆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示例
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后凭借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是怎么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的,最终写它的胜利。
顺序
作用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晰,给人很深刻的印象。
示例
鲁迅《藤野先生》就是以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读来条理清晰。文中也有很明显的日期作为提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