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享受教育的最高境界

享受教育的最高境界

享受——教育的最高境界
两千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师生之间不仅仅“学之”、“好之”而且到了“乐之”——享受的境界。

现在,享受教育对教师来说却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许多教师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但没有把教育工作当成一种享受,充其量是在尽心尽职地凭良心工作。

享受——教育的最高境界,理应成为师生共同的感受,仅有学生享受教育是不完善的,因为没有享受体验的教师也难以做到真正意义的爱生乐教,难以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的生命活力。

一、开发课程,享受创新之乐
新一轮课程改革指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

因此,教师劳动不是机械单调的辛苦重复,而是富有挑战的创造劳动。

如:备课除了独立钻研外,还要多借鉴,学习别人的长处,多和同事交流合作,这样不仅可提高工作的效率,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收获,而且创造性的工作过程如同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反之,如果因循守旧地照着老路简单重复,就会觉得工作枯燥乏味,极其单调,难以有任何快乐可言。

从某种意义来说,享受是一种个体感觉,不同的心态做着同样的工作,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把教育工作当成一种享受,不仅可使自己有着良好的心态,更为自己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淡化结果,享受过程之趣
教育,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发展进步的过程。

课堂教学中,你可以从学生稚嫩的发言中读出灵性,可以从学生大胆的想象中听出创造,可以从激烈的争论中悟出执着,可以从双眼闪烁的光芒中体会到学生对你的信任。

当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从模糊到清晰时,你会感觉到教育的价值;当学生笑逐颜开,急切地说“老师,我知道”时,你会产生与学生同样的激动。

教育过程中,这种享受随处可见,只要你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味。

享受教育的过程,要求我们每位“灵魂的工程师”抚平浮躁虚华的心灵,抛弃急功近利的情态,寻觅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分享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学生同欢乐、与学生同发展。

三、正视差异,享受个体之美
学生的个体是存在差异的,每一个学生就是一首风格迥异的诗。

有些教师总想把学生训练成符合自己愿望的标准件,把一个个棱角分明的个体加工成符合自己要求的同一程序的机器人。

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可谓用心良苦,煞费周章。

因此,当碰到“违章出格”或某方面成绩暂时不尽如人意的学生时,往往操碎了心,愁白了头,颇有恨铁不成钢之意,大发“烂泥扶不上墙”的感慨。

如果换一种角度去思考,就会发现正是由于学生的差异才构成了各具特色的亮丽风景线。

每个学生都有令人欣赏的优点,值得称道的举措。

因此教师可以从不同的学生那里分享特有的快乐和欣慰。

有人问一位教师:“你们班谁最差,谁最笨?”这位教师自豪地说:“不知道。

我们班没有最差的学生,也没有最笨的学生,只有在不同方法表现非常出色的学生。

”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足够的耐心,就能读出每一位学生的优点,了然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分享每一位学生成功的快乐,学会欣赏学生是教师应具有的职业美德。

也许孩子们还没有完全明白,但你应该相信,他们至少已经在欣赏与被欣赏之中健康地成长起来并体验到成长的快乐,难道你不会因此而感到快乐吗?四、放手活动,享受学生之能
有些教师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整天忙忙碌碌,细致入微地关心教育学生,却始终不敢让学生独立走路,不敢让学生“越雷池半步”,由于自己的“超负荷运行”,反而使学生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实际上阻抑了学生的发展。

难道教师真的只能那么“苦”吗?未必。

孰不
知“‘懒’教师也能教出勤学生”。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教师最好把学生推到台前,把自己隐蔽到幕后,为学生锻炼能力、展示才华、表现自我创设条件搭建舞台,要知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让学生到大海中尽情遨游吧!呛一口水不要紧,沉下去托他一把,失去信心时陪着划行一段,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学会游泳,而且在不久的将来还会远远超出你的水平,看到学生一个个越过高山,淌过沼泽,取得收获,走向成功,难道不是一种享受吗?
说到底,享受教育要求教师更新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创造性的开展教育工作。

让我们热爱学生,欣赏学生,相信学生,和学生一同享受教育的过程,与学生一起分享成长的快乐!
男孩站了起来答道:“我有一个顺口溜,共字头,由字腰,两只小腿还不高,这就是黄。

”我又问:“你的这个记字方法很有趣,也好记,你是怎么知道的?”孩子回答:“我姓黄,我爷爷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告诉我这么记自己的姓。

”随之,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力表扬黄××同学的这种记字方法并鼓励同学们也象他这样,多注意积累记字的方法,并推荐给大家。

试问,在这个案例中,教学目标是什么?只是让学生认识并记住这个“黄”字吗?恐怕从我与学生的对话,大家已经发现其实在这一简单的识字教学中,我们不仅实现了所谓的主要目标——认识“黄”字,而且对于学生学习策略的积累,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态度的促进,我们是有着多重收获的,应该说一定程度上我们实现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目标。

而语文素养的内涵,从语文能力来说,包括听、说、读、写能力;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说,包括个性、情感、态度、习惯的形成;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包括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塑造,所以,我们组织与实施的任何一项语文活动(哪怕简单到识一个字),都应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任何一项语文活动都不会只是实现某个单一的学习目标。

首先就教材内容的教学来说,即使是课文的学习或语文天地中的某一项练习,我们也是把其视为综合性学习,比如:“日积月累”栏目或低年级有关字词句的学习过程,都是从学生的真实感受出发,伴随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而展开的,都是和阅读、写话紧密联系的。

此外,尤其是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语文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的特征就被凸显得更为突出了,比如:“听天气预报,写在小黑板上。

”我们不能说“听”和”写”就是此次活动的主要目的,因为,听之前学生要调查天气预报的播出时间、播出方式,以及写在小黑板上之后,什么时间,摆放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人服务?会帮助大家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都将会是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关注与思考的问题,而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也势必会在某些方面带给学生一些促进,比如培养了学生的调查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此外,学生还将会在记录天气预报的过程中尝试学习和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气象学知识……那么,由此可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的综合性,它不仅实现了语文学习课内与课外的综合,学科的综合也可见一斑。

如果这些表象的目标的综合还不足以引起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思考,那么我在一位乡村教师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上的发现应该能让我们感受到综合后的“果”中闪现的亮点。

这是《多彩荧屏,情系你我他》一课中的某一环节。

老师请一组同学来汇报他们的调查结果,(就是请学生汇报你去哪调查,调查中多少人喜欢看新闻,多少人喜欢看动画片,多少人喜欢看《人与自然》……)其实精彩的还不在于学生运用统计表的方式条理清晰、数据明确的汇报,而是老师一句追问后发生的:“调查过程中你遇到了困难了吗?怎么克服的?把自己的经历讲一讲。

”这时一名学生脸微红说道:“我第一次去我们学校初二一班调查,刚一推开门,那些大学生就说我走错了。

”老师又问:“那后来呢?你怎么做的?”“我跑回来说我不想调查了。

”老师补充:“我想起来了,当时你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可是在我和同学们
的帮助和鼓励下,你又去了。

看,你现在不是学会怎么样调查了吗?听说你又去时很有礼貌,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也很支持你。

这些数据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我和同学们都很佩服你知难而上的勇气。


我认为案例中的亮点关键在于教师的关注到位。

这位老师很好的发挥了他应有的作用。

他的作用不在于关注学生是否拿来了资料,而是关注了学生怎样获得这些资料。

而且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的表达和交际的能力。

应该说,在这样的一次师生互动中,既有预设目标的达成,又有全新目标的生成。

这样不仅教会了学生如何搜集和处理信息,也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正确的、健康的情意态度。

案例给予我们的启发是不言而喻的,看来,教师的关注在哪,学生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就能发展到哪,学习的结果就会亮到哪。

由此,我们坚信,有关注,一定会有亮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