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绪论: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指导和被指导,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1、区别:研究的对象不同:具体科学----世界的某些领域----特殊规律哲学----整个世界----一般规律2、相互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吗?“科学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对哲学看法,他们认为,“科学的科学”包罗万象的,从而混淆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二、哲学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问题的回答,把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任何哲学学说、派别要么是唯物主义的,要么是唯心主义的)唯心主义(包括唯心史观)产生的根源:1、社会根源:生产力水平。
2、阶级根源:在剥削阶级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
3、认识论根源:认识中的形而上学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其主要观点:多选或单选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水、气等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原子。
其缺陷:一是机械性,二是形而上学性,三是不彻底性(唯心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主观意识是世界本原。
夸大人的主观精神(感觉、意志、心)的力量代表人物: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马赫:物是感觉的复合。
王守仁、陆九渊:心外无物、吾心即宇宙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本原。
强调客观(人之外)的精神(如绝对精神、理念、天理、天道、天命、神、上帝)。
代表人物:黑格尔(绝对精神)、柏拉图(理念)朱熹(理)、所有宗教哲学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即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哲学是一种学问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在理论内容上,它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形成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实践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阶级性)的高度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一元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物质或精神。
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
二元论是不彻底,但倾向于唯心主义但不能说是介于唯物与唯心之间。
二、物质范畴的含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这个概念的意义: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辩证法)物质是事物的总和,也就是说物质这个概念与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共性与个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三、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1)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就是形而上学。
(2)任何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如果设想离开物质的运动,就是唯心主义。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或特性。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正确:说明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人一次也不能踏入一条河流。
”——错误:否定了相对静止。
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世界是统一的(一元论);2.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唯物论);3.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辩证法) 。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唯物主义的基石是物质的概念*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五、人的实践活动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感性的活动)自觉能动性(对象性的活动)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基本形式第一生产的实践第二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第三科学实践实践的非基本形式:教、卫、体等。
六、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A、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性感应性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B、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C、从动物心理到人的意识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中产生语言。
劳动和语言推动着猿脑变成人脑,从而产生意识。
七、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物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抹杀了意识跟物质的界线)否定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八、意识的能动性意识活动是一个主动创造性过程,意识活动具有现实对象性、高度自控性。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和出发点是客观实际、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九、意识和人工智能人工智能顾名思义,是对人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
而模拟有结构模拟和功能模拟两种方式。
抹杀意识的能动性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第三章世界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第一节世界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各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2、联系客观性的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系统:A、系统最显著的特点是整体性。
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是其构成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由系统的整体结构决定的新的性质和功能。
B、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不能离开部分;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生存、获得其功能,部分也离不开整体(“手尸不再是手”)。
二者相互转化。
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区别:联系发展的观点与孤立静止的观点,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第二节世界的运动发展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是否同客观规律、同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第三节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一、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A、矛盾的同一性包括以下两种情形:其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其二,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联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的。
其一,同一之中有斗争,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
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是包含着对立的统一。
其二,斗争之中有同一,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与辩证法相反,形而上学把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割裂开来。
马克思指出,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在它看出有差别的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它看见统一的地方就看不出差别。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毛泽东同志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A、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从空间上说,矛盾无处不在;从时间上说,矛盾无时不有。
B、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
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即所谓的主要看主流矛盾的特殊性要求:一是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反对“一点论”、“均衡论”。
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列宁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这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之间是互相区别、互相对立的。
第二,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又是统一的,两者互相依赖、互相联结。
一方面个性中包含着共性,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另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战国时期名家思想家公孙龙子的“白马非马”论之所以错误,就是因为他割裂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第三,个别和一般、个性和共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首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其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度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的规定性和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事物的度: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
事物度的两端的界限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事物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注意“适度”的原则,也就是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把握“界限”。
俗话说,过犹不及。
2、量变和质变A、量变和质变的涵义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事物的质变有两种基本形式: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B、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老子在《老子》一书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常言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说的都是一个意思。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我们平时所说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等,这些格言都反映这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