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国际法:调整国家间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组成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体系。
1954年由中国首次提出,之后成为了国与国之间进行交往的准则,是中国对于现代国际法的重大贡献。
3.国际法委员会:(1)谁设立的:联合国按照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章程》成立的(2)哪一年成立:1947年(3)干什么:国际法委员会职能:促进国际法的逐渐发展与编纂。
第一、国际法的逐渐发展。
第二、国际法的编纂。
(4)干成了什么:在国际法委员会拟定的公约草案基础上通过了:1958年日内瓦海洋法公约1961年和1963年维也纳外交和领事关系公约,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1997年《国际水道非航行适用法公约》等重要国际条约。
(5)评价:国际法委员会曾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目前,国际法委员会从事包括跨界损害、国际法不加禁止的行为所引起的损害性后果的国际责任的审议。
另一方面包括:国家的单方面行动、外交保护、对条约的保留、国际组织的责任、国家间共有自然资源以及国际法的分裂,主要关注在国际法和繁荣发展的情况下碰到的新问题。
4. 域外庇护:指国家的驻外使领馆庇护外国人,又称外交庇护。
拉美有些国家一般承认外国使馆有权予以庇护,如拉美国家签订的1928年《庇护公约》、1933年《政治庇护公约》和1954年《外交庇护公约》都规定了使馆对政治避难者的庇护。
但是在整个拉美地区及其之外的区域,外交庇护没有被各国普遍接受,因而不是普遍适用的国际法规则。
5.《国际人权宪章》: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1966年通过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及其任择议定书,标志着国际人权法已初步形成。
这三个法律文件连同《世界人权宣言》和1989年《旨在废除死刑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二任择议定书》被誉为“国际人权宪章”。
它为国际人权法起了奠定基础,构成了国际人权法的核心。
6.国际人权标准:是指国际人权条约规定或联合国大会决议宣誓予以尊重、促进和保护的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这些基本权利和自由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二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这两类权利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和相互关联。
7.领土主权:是国家在其领土范围内所享有的最高的和排他的权力。
它包含领土所有权和领土管辖权或统治权两方面的内容。
领土所有权是指国家对其领土本身以及领土范围内的一切自然资源享有占有、使用和处置的权利。
这种所有权与在国内法上土地是否属于国家所有没有必然联系。
领土管辖权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人、物和事件行使排他性管制的权力。
8.群岛基线:群岛国是指全部由一个或者多个群岛构成的国家。
群岛国可以划定连结群岛最外缘各岛和各干礁最外缘各点的直线群岛基线。
群岛国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宽度从群岛基线量起。
但群岛基线的划定受一些条件的限制。
9.历史性海湾:历史性水域的一种,是指那些沿岸属于一国,海湾口超过24海里,但依据历史性权利被确立为沿岸国内水的海湾。
历史性海湾的标准一般是有关国家对该水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有效地行使排他性主权,并得到其他国家的默认。
10.全权证书:是一国主管当局所颁发,指派一人或数人代表该国谈判、议定或者认证条约约文,表示该国同意受条约约束,或完成有关条约之任何其他行为的文件。
11.国际刑事法院:是依1998年罗马外交会议通过的《国际刑事法院规约》于2002年7月1日成立的,用以审判特定国际罪行并对罪犯处以法定刑罚的一个常设国际刑事审判机构,院址在荷兰海牙。
二、选择题:1.国家的构成要素:定居的居民、确定的领土、政府、主权2.外国人待遇的一般原则: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原则、差别待遇原则3.边境制度主要涉及事项:(1)边界标志的维护(2)界河的利用和管理(3)方便边境居民来往(4)边境争端的处理4.危害国际航空罪可分为:非法劫持航空罪、危害航空器飞行安全罪、危害国际民用航班机场罪三、多选以及不定项选择:1.默示放弃管辖豁免的形式:(1)国家本身提起诉讼(2)国家参与诉讼,即国家介入诉讼或者采取与案件实体有关的任何其他步骤。
(3)反诉:这包括了前两类诉讼引起的反诉和国家被诉时自己提出的反诉。
2.划定边界程序:(1)定界(2)标界(3)制定边界文件3.外交代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接受国的义务:(1)尊重接受国法律规章(2)不干涉接受国的内政(3)使馆馆舍不得用于与国际法所规定的使馆职务不相符合的用途。
(4)外交代表不应在接受国内为私人利益从事任何专业或商务活动。
四、简答题。
1.试论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概念、特点和作用?(书P24 1234)概念:国际社会公认,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国际法各个领域,并构成国际法基础的法律原则。
内容:主要是由联合国宪章所确立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包括:(1)各国主权平等原则(2)人民平等及自决原则(3)禁止非法使用武力原则(4)和平解决国际争端(5)不干涉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事件原则(6)依照宪章进行国际合作原则(7)诚意履行宪章所负义务原则特点:国际社会公认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国际法各个领域构成国际法整个体系的法律基础作用:指导国际社会立法,当其他国际法律或原则与之违背则归于无效。
各国应当遵守,并且在国际社会交往中不得违背。
2.简述国家的基本权利(A卷简述,B卷选择)(1)概念: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基本成员,根据其主权所固有的应享受的一些权利。
包括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
(2)独立权是国家主权在对外关系上的体现,是国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本国事务而不受外来控制和干涉的权利。
(3)平等权是指国家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平等,而不问其大小强弱,也不问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如何。
(4)自卫权是国家使用武力反击外来武力攻击的权利。
(5)管辖权是国家对人、物和事行使规范和执法的权力。
国际管辖权可分为属地管辖权、属人管辖权、保护性管辖权和普遍管辖权。
属地管辖权是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物和所发生的事件行使管辖的权力。
属人管辖权即根据国籍所行使的管辖权。
保护性管辖权通常是指国家为了保护其本身安全或重大利益,对外国人在该领域之外所犯罪行实行管辖的权力。
普遍管辖权通常理解为普遍刑事管辖权,是指根据国际法,对于某些特定的国际罪行,由于危害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及全人类的利益,不论犯罪行为发生在何地何罪犯国籍如何,所有国家均有权对其实行管辖,如海盗、灭绝种族罪、战争罪、危害人类罪、危害和平罪、酷刑和贩奴等。
上述四类管辖权中,属地管辖权是根本。
在属人管辖权、保护性管辖权和普遍管辖权与属地管辖权发生冲突时,属地管辖权优先,除非存在相反的条约义务。
3.外交保护的三个条件:外交保护的概念:主权国家根据属人优越权,具有对本国在外国的具有该国国籍的人进行保护的权利。
(1)外国的国际不法行为造成损害,且行为国违背其国际义务。
国际不法行为是违反一国所承担的国际义务并可归于该国家的行为。
这种损害保护国自然人或法人的行为,包括违反《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侵权行为、“司法拒绝”和非法征收或征用等。
其中一个国家的国有化是国家的主权行为,原则上不引起外交保护。
但是东道国拒绝给予适当赔偿,则可能引起外交保护。
(2)受保护者具有保护国国籍,受保护的对象包括自然人或者法人。
有权行使外交保护的国家是国籍国。
国籍国提起外交保护需满足国际持续原则,也就是从发生损害之日到正式提出求偿之日受害个人持续具有请求国国籍。
自然人a.若在这两个日期受害个人都持有该国籍,则推定该国籍是持续的。
b.一国正式提出求偿之日后获得被求偿国国籍的人,该国不享有外交保护的权利。
c.但是,在一国正式提出求偿之日为其国民但在其受到损害之日不是其国民的情况下,该国仍然可以对该人行使外交保护。
条件:该人曾具有被继承国的国籍,或已丧失原国籍。
且基于与提出求偿无关的原因、以不违反国际法的方式以获得该国国籍。
d.如果一个人在受到侵害时是原国籍国的国民而不是现国籍国的国民,现国籍国则不得就该人所受损害向原国籍国提起外交保护。
e.双重或者多重国籍:两个或多个国籍国可以单独或者共同行使外交保护,第三国不得援引其中一个国籍对抗另一个国籍一个国籍国不得对另一个国籍国提出请求,除非在发生损害之日和正式提出求偿之日,前一个国家的国籍都是受害者的主要国籍。
法人:在公司的情况下,其国籍国原则上是指公司依照其法律成立的国家。
(3)用尽当地救济,即国籍国在为受害自然人或法人提出外交保护之前,该受害自然人或法人必须首先用尽责任国通过普通的或特别的司法或者行政法院或机构提供一切法律救济。
以下各种情况无需用当地救济:a.不存在合理的可利用的能提供有效补救的当地救济。
或者当地救济不存在提供此种不久的合理可能性b.救济过程受到不当拖延,且这种不当拖延是由责任国造成的c.受害人与责任国之间在发生损害之日没有相关联系d.受害人明显地被排除了寻求当地救济的可能性e.责任国放弃了用尽当地救济的要求(4)原创:申请外交保护者必须为主观无过错者。
4.简述《南极条约》体系下的南极法律制度。
1959年12月1日,各国为妥善解决各国的权利要求和促进南极科学考察的国际合作,保护南极的环境和资源,签署或者制定了《南极条约》及与之有关的条约或文件,建立了适用于南纬60度以南的南极地区的国际法律制度。
以《南极条约》为核心的“南极条约体系”形成和发展起来。
与南极条约有关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1)南极专用于和平目的。
即禁止采取一切的军事性质的设施,禁止在南极进行任何核爆炸。
(2)科研自由和国际合作。
在可行范围内,交换南极科学规划的情报、科技人员、科学考察报告,并公开这些报告和成果。
鼓励与国际组织合作。
(3)冻结领土主权要求,在该条约的有效期内不得对南极提出新的领土主权要求和扩大现有的要求。
(4)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南极被指定为自然保护区。
仅用于科学与和平活动。
保护南极动植物,维护南极生态系统。
50年内,除科学研究之外,禁止任何与矿物资源有关的活动。
(5)《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
协约国各国应于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召开协商会议以便交换情报、共同协商有关南极的共同利益问题。
以及向本国政府提出旨在促进该条约的原则和宗旨的措施的建议。
5.简述沿海国对于领海的主权。
(1)沿海国对领海享有属地优越权。
(2)沿海国对其领海内的一切资源享有专属权利(3)沿海国对其领海上空享有专属权利(4)沿海国享有沿海航运的专属权利(5)沿海国有制定、颁布有关领海内航行、缉私、移民、卫生等方面的法律和规章的权利。
6.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的不同:(1)沿海国对于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权利的依据不同。
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是固有的,是根据事实而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