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篇一:泊船瓜洲教案泊船瓜洲》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泊船瓜洲》,了解诗意。
2、理解《泊船瓜洲》一诗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4、朗诵、背诵、默写《泊船瓜洲》。
重难点、关键1、了解诗句意思。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上课之前,老师要考考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习过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吗?(学生举手发言)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两首很有名的古诗,先学习宋朝的大诗人王安石写的《泊船瓜洲》。
二、揭题王安石,听说过吗?王安石是宋代的一个大政治家,知识渊博的学者,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这首诗,是他坐着船沿着长江行驶旅途中写的。
那么,是在旅途的哪儿写的呢?瓜洲在长江的边上,如果这是长江(画长江),瓜洲呢?就在长江的北岸(画“ ”标出瓜洲的位置),那“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泊”的意思?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示卡片),是学习古诗三、解诗。
1、学生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2、指读。
3、对照注释,小组合作解诗意。
4、学生交流后汇报,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小结:刚才,我们抓住了诗句中难理解的字眼,弄懂了诗的大意,也就是(示卡片:抓字眼,明诗意)四、体会意境1、在这明月之夜,诗人站在船头,都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对着诗来想象,(放《春江花月夜》)2、明月之夜,诗人钻出船舱,立在船头,向南眺望。
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由这诗人想??现在已是春天,诗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青山??绿水??田野??江岸??最后,诗人望着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音乐停)诗人看到想的情景,你们看到想到了吗?如果你是诗人,你能说说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吗?先在下面说说看,一人说,其他人补充。
(学生相互议论,教师巡视指导)3、我请个同学做诗人,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说出来。
四、体会用词的精妙。
1、刚才,我们扮演诗人想得非常好,想到了诗人脑海中浮现的许许多多的美景。
这么多的美景,诗人是用哪句话来概括的?2、“春风又绿江南岸”七个字就概括了这春天的美景,那么,这句诗中哪个字用得特别好?(1)据说王安石在选用这个“绿”字之前,曾经换了十多个字。
有“到”、“过”、“入”、“满”等等,最后选定了这个“绿”字。
这个“绿”字好在哪里呢?我想诗人在吟这个“绿”字的时候,一定翻来覆去吟诵,比较。
让我们也来用“到”呀,“过”呀??吟诵吟诵,比较比较,好不好?(2)那“绿”字好在哪里呢?3、齐读后两句。
这里还有个“又”字。
说明了时间过得——?“何时”呢?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学到这儿,我们想到了另一首写诗人在明月之夜思念家乡的诗,是哪一首?4、小结学法“想意境,悟到了诗情”。
(示幻灯)5、下面我们来听这首诗的朗读,大家再体会体会,看哪些同学想到了意境,悟到了诗情,我就看你们的表情。
(放配乐朗读)6、指导背诵这么好的诗,我们应该能够背下来。
会背吗?(同桌互背)五、总结六、作业:选词填空:1、旺浓闹红杏枝头春意()2、动、拂、翻、皱、起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总评:这节课根据新课程标准引导学生参与读、讲、背、写的语文实践,体现了三点。
1.学生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过程本质所决定的,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
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觉地投身于学习中,才能保证落实主体地位。
这节课从三方面做了努力。
一是时间上给予保证,力避逐字逐句的梳理分析,节约时间让学生多读多写;二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掌握学习方法;三是教者平等地对待学生。
课始与学生商定学习方法,课中放手让学生学习、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课后留给学生广阔的学习与探索空间。
2.面向全体,着眼发展。
教者尊重每个学生,让全班学生都有展现的机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方法,学生在课内点击课件资料自学,回家通过软盘自学,沟通了课内课外,拓展了学习空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落实了思想教育内容。
这节课力求通过学生的语文实践中感悟内容,在拓展延伸中初步感知祖国文化遗产的丰富,进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感情。
学习目标:1.自选方法学习古诗,“读读、背背、议议、画画、写写”。
2.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评:依据新课程标准,突出语文实践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教学过程:一、导入1.准备上课。
回忆已学的与月相关的古诗,《古朗月行》、《静夜思》、《枫桥夜泊》……2.认识课题。
师: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也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大家首先一起来研究一下“泊”字。
(教师板书课题。
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 pó)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
齐读课题。
)师:谁能根据课前的资料搜集说说“瓜洲”在什么地方?生:“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师:“泊船瓜洲”的意思是说把船停靠在瓜洲岸边。
课前你们搜集了哪些关于这首诗的背景资料,我们来共同交流一下。
生: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生:……3.商定学习步骤和方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好多古诗了,你打算怎样学习这首诗呢?生:学古诗要先背诵。
师:先要——生:读熟,还要懂得意思。
生:还要求默写。
……(教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板书“读、议、背、写”)师:我们就按这顺序和方法学习。
【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这“主体”地位怎样才能得到落实?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推进学习的实践活动中。
背诵古诗,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创造平等的交流机会。
让学生制定学习程序与方法,使而后的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
】二、读诗1.试读。
师:按同学们讨论的方法步骤,先读诗。
请自由轻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试读)2.正音。
讨论并读准以下字。
京口瓜洲一水间(jiān jiàn),钟山只隔数(shù shǔ)重(zhòng chóng)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hái huán)3.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
【评:没有理解字词句,就让学生读行吗?行!因为古诗虽然比现代文难理解,但由于篇幅短,又琅琅上口。
因此可以先让学生读准、读通。
正音是关键。
余下的在读中自悟,稍作点拨,理解内容就容易多了】4.师生共同读。
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读给别人听,然后师范读。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尽兴,老师也想读,行吗?生:(齐声)好!师:(配音范读)老师读得好吗?生:好!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再读一遍!(再读,学生有激情地高声朗读)【评:平等地对待学生,真诚地征求意见,注重了对学生的鼓励,课堂充满了亲和力】三、背诵1.试背。
师:都会背读了,现在你们想干什么?生:(大部分)背书!师:背书就背书。
自己试试怎样背得快。
(学生纷纷高声背诵,课堂书声朗朗)【评:教师根据课堂进度,顺应学生心理,灵活地变动顺序,让学生马上背诵。
弹性的教学使学生主体性得到落实】2.汇报背诵结果。
师:谁愿意背诵?(三位同学同时站起来背诵)师:还有谁要背?(全班大部分同学站起来集体背诵)师:(看到还有几位同学没背)现在给你们一个机会,大胆地站起来,老师和你们一起背。
(余下的几位同学与老师一道背诵:《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评:班级学生人数多,课堂个体背诵涉及面又小,面向全体不好操作。
以上这个片断值得借鉴】四、议议1.交流收获,粗通诗意。
师:通过诵读,你一定读懂了不少的内容。
四人一组交流,再结合你手边的资料讨论讨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呢?还有哪些词句读不懂吗?在学习片上写下你的收获和疑惑。
时间10分钟。
(10分钟后全班交流学习收获)师:汇报一下你的读书收获,好吗?生:老师,我知道了“间”,在这里读作jiàn ,是“间隔”的意思。
生:老师,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京口” 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师:谁能将诗中“瓜洲”、“京口”、“钟山”的按方位画一个简图?(学生上黑板试画图)◎钟山△△△△◎京口~~~~~~~~~~~~~~~~~~~~~~~~~~~~~~~~◎瓜洲师: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
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
生:请问老师,“还”是什么意思?师:老师提供资料让你们自己选择判断。
(师根据学生提问点击课件,屏幕展示以下内容。
〈1〉数重:几层。
〈2〉绿:吹绿了。
〈3〉还:①指归还。
②指的是返回。
(学生对照诗句讨论后选择了第二种解释)师:还有什么弄不懂的字词吗?谁能按书上注释加上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诗的大意呢?(说说全诗大意。
先同桌互说,再汇报说。
)2、体会诗的情感,简笔勾画。
师:读到这儿,你知道诗人的写作目的了吗?生:这是一首写景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师:诗中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诗人这种思乡的情绪呢?生:“钟山只隔数重山”中的“只隔”,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篇二: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泊船瓜洲》教学设计山东省曲阜市实验小学孔为峰邮编273100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仲秋节刚刚过去,还记得合家团圆,共赏圆月,共吃月饼,共享家庭的美满与幸福的情景吗?是呀!天上月圆,人间团圆!但是,仲秋佳节里有的家庭因为缺少某位亲人不够团圆,让全家人感到遗憾!我们班同学有没有这种情况?指名说:引导说出缺少谁?家里谁心情最不好?教师总结:在许许多多美好的节日里,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国家,甚至为了整个世界的和平放弃了与家庭团圆的机会!我们不会忘记他们!其实,远离家乡的游子在静静的夜晚,尤其在月圆之夜,常常会勾起他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古往今来,许多诗人把这种思乡之情融进诗歌,成为千古绝唱!象以前学过的古诗——《静夜思》,齐背,师背。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也写过这样一首思乡诗,(简介作者王安石课件投示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提倡国家改革,列宁称赞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神宗时期深得皇上赏识,任宰相,为官清正廉明。
他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国家力量,史称“王安石变法” 。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失败。
熙宁七年辞官。
次年被皇上召回任宰相;两年后再辞,居住江苏南京,封舒国公,世称荆公。
)我们一起体会他的思乡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