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著名的十大毒蛇野人部落
野外活动被毒蛇咬伤可谓是很危险的事情。
所以应当尽
量避免被毒蛇咬伤。
不要去招惹这些不速之客。
今天介绍的是中国最毒的十种毒蛇。
希望大家对它们有所认识。
它们分别是白唇竹叶青、白唇竹叶青、白眉蝮、尖吻蝮、尖吻蝮、灰蓝扁尾海蛇、金环蛇、金环蛇、银环蛇、眼镜王蛇、眼镜王蛇、原矛头蝮、圆斑蝰、圆斑蝰、舟山眼镜蛇。
白唇竹叶青此蛇又名竹叶青、青竹蛇。
头部呈三角形,颈细,形似烙铁。
头顶具细鳞,吻侧有“颊窝”。
上颌仅具管牙,有剧毒。
体背鲜绿色,有不明显的黑横带;腹部黄白色。
体最外侧自颈达尾部有一条白纹;上唇黄白色。
鼻间鳞大;鼻鳞与颊窝间一般无鳞片。
背鳞起棱,21-21-15 行;腹鳞147-167 ;尾
鳞雄55-73 ,雌41-66 。
体全长雄性可达541-673 毫米,雌性可达745-872 毫米。
主要栖息于山地林区,日夜均有活动。
此蛇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以及华南地区。
竹叶青这种蛇比较胆小,受惊吓易逃跑。
故很多时候都是突然从草丛或树上串出。
难免吓人一跳。
因其浑身绿色伪装的很好,故在野外要格外注意。
咬伤症状常看到两个较小的针尖样牙痕,被伤后数分钟伤口即见红肿,伤口灼痛难忍,其附近可见血性水泡,较重者患肢上端可见瘀斑。
伤者有头痛头晕、眼花、嗜睡、恶心、呕吐、胸痛、腹胀、食欲不振等反应。
白眉蝮通身棕褐色为主,眼睛后方为线状白色条纹,似眉毛。
头大,呈三角形。
分布全国各地甚至生活于海拔4,000 米的雪山上。
受惊时多逃跑,不主动袭击。
咬伤后症状发病凶,全身出血,伤口剧痛、组织坏死。
咬伤症状有两个深而清晰的牙痕,伤口有刺痛及麻木感,周围肿胀明显。
局部压痛,活动则加剧,肿痛于2~4 天为甚。
伤口出血不多,但常见有黄色粘液渗出,局部能看到瘀斑及水、血泡。
全身症状多出现在伤后1~6 小时,眼睑下垂、视力模糊、复视是蝮蛇伤早期中毒的特征之一。
尖吻蝮俗称五步蛇。
它为脊椎动物门眼镜蛇科。
蛇体细小,盘成圆形,头在中央,尾含口内,状如古代铜钱大小,故又名“金钱白花蛇”。
蛇头略粗于体,长方圆形,黑褐色。
背部有一条隆起的脊棱,周身由黑褐色和白色细密片组成的横环纹带,黑褐色的节带较宽,节带四十五至六十节,腹部灰白色或黄白色,黑褐色的节带,颜色浅淡,气微腥。
主要产地在湖北浠水县蔡河、关口、望城等区。
身棕褐色为主,头大,呈三角形,鼻子上翘(看上去像叼了个烟头),凶狠,主动袭击人。
症状发病凶,全身出血,伤口剧痛、组织坏死。
咬伤症状较蝮蛇咬伤严重。
牙痕较大、深,间距宽。
常伴有出血。
伤口剧烈灼痛和局部胀为该蛇伤一大特点,伤口红肿胀而向外蔓延,可扩展至躯干部。
伤口附近有较大的水、血泡形成,而且有较大较深的局部组织溃烂与坏死。
较快出现且来势凶猛。
常见全身不适,畏寒、发热,心悸,胸闷,气促,视力模糊。
灰蓝扁尾海蛇灰色深蓝色相间。
腹部扁平宽大,鼻端及吻部同样扁平。
灰蓝扁尾海蛇拥有强烈的神经毒素,但由於它们的口部细小,攻击性较低,因此对人类的威胁并不特别严重。
灰蓝扁尾海蛇生活在近海处,特别喜欢河口的地方。
善游泳,离开水则笨拙,呼吸时投身出水面,换入新鲜空气后又潜入海水中,有趋光习性。
主要以鳗类鱼为食。
卵胎生,每次产仔蛇3 —条。
海蛇是一种神经性毒蛇,主要含神经毒素,能麻痹被咬动物的横纹肌,人咬伤严重时可以致死。
产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岛沿海;国外见于印度半岛沿海等地。
金环蛇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西、云南、福建、海南等省(区)。
背面黑色,有许多黄横纹。
分布长江以南,受惊
时逃跑,但离它太近时会张口咬人,咬伤多见。
伤口不肿、不痛,数小时后全身瘫痪,呼吸停止。
金环蛇咬伤症状般情况下,被咬伤部位30 分钟内可见两个较小的如针尖样大小的牙痕,极少有出血。
伤口不痛或微痛和麻木感,并向近心端逐渐蔓延。
伤口可出现局限性轻微
红肿,呈“荔枝皮” 样。
全身症状一般在伤后 1 至 4 小时才出现。
有头晕眼花、头痛、胸闷气促、恶心、腹痛、咽喉不适、全身肌肉疼痛、四肢乏力、舌头活动不灵、张口困难。
如延误处理,多数人病势会迅速恶化。
银环蛇说到金环蛇就要提到银环蛇。
它们俩可是兄弟啊!也是很毒的。
其背面黑色,有许多白横纹)。
分布长江以南,受惊时逃跑,但离它太近时会张口咬人,咬伤多见。
伤口不肿、不痛,数小时后全身瘫痪,呼吸停止。
银环蛇咬伤症状
般情况下,被咬伤部位30 分钟内可见两个较小的如针尖
样大小的牙痕,极少有出血。
伤口不痛或微痛和麻木感,并向近心端逐渐蔓延。
伤口局部不红不肿,任何人不介意就易贻误诊治。
全身症状一般在伤后 1 至 4 小时才出现。
有头晕眼花、头痛、胸闷气促、恶心、腹痛、咽喉不适、全身肌肉疼痛、四肢乏力、舌头活动不灵、张口困难。
如延误处理,多数人病势会迅速恶化。
眼镜王蛇眼镜王蛇多栖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800 米的山区,多见于森林边缘近水处,昼行夜伏,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地区。
眼镜王蛇以通身黑褐色为主,头竖起,扁颈。
分布我国南方。
性情凶猛,为毒蛇中体型最大的。
会主动袭击人,紧咬不放。
咬伤症状能看到较大而深的两个牙
痕,牙痕间距常大于 1.8cm 。
首先局部感到剧痛,并逐渐发
生红肿等急性炎症,中毒发展迅速,局部症状尚未充分表现
以前就会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被咬伤后半小时内即觉头晕头痛、四肢乏力、困倦思睡,继而流涎、呕吐,出现言语障碍。
原矛头蝮原矛头蝮是蝮蛇的一种,绝大部分生活在非洲是体型小但很可怕的毒蛇。
原矛头蝮头长呈三角形,头长约为其宽的 1.5 倍。
颈细头背布有很多细鳞片吻较窄,两鼻间鳞较小,隔有数片更小的鳞片。
左右两眼上鳞之间一横排
上有小鳞14 -6片。
鼻鳞与颊窝鳞前缘之间有 1 -数片小鳞。
体长 1 米左右体背颜色棕褐,在背部中线两侧有并列的暗
褐色斑纹,左右相连成链状,腹部灰褐色,有多数斑点。
有
夜行性。
原矛头蝮”/>
圆斑蝰也叫百步蛇。
头部成三角形,嘴间向上翘,头顶成暗绿色,头侧黄色,背部由头部至尾有黄褐色黑边之菱形斑,黑边在体两侧形成褐色三角斑,左右对称而成沙漏状,是台
湾体型最大毒蛇。
台湾最危险的蛇类,致死率占第一位。
其
毒液属于出血毒,可使人在二小时内死亡。
中毒症状:临床
可见明显血小板减少,患出极为疼痛,局部迅速瘀血、肿
胀、起水泡与血泡,对循环系统有严重影响。
圆斑蝰”/>
舟山眼镜蛇通身黑色为主,头竖起,扁颈。
全长1000〜2000 mm 。
具前沟牙的毒蛇。
背面黑色、黑褐色或暗褐色,没有或具有若干白色或黄白色窄横纹,在幼体较为明显。
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性情凶猛,能长时间对峙,喷射毒液,但不主动袭击人。
受惊扰时,前半身竖起,颈部扁平扩展,显露出项背特有的白色眼镜状斑纹或此斑纹的各种饰变。
腹面污白色,颈腹具灰黑色宽横斑及其前方的两个黑点。
头呈椭圆
形,与颈区分不十分明显,头背具典型的9 枚大鳞。
没有颊
鳞;上唇鳞7 枚,第三枚最大,它前切鼻鳞后入眶。
第四、
五两枚下唇鳞之间嵌有一枚小鳞。
背鳞平滑,中段21(19)
行;腹鳞162〜182,肛鳞完整或二分,尾下鳞38〜53对。
咬伤症状被眼镜蛇咬伤后,伤口即感疼痛且渐加重,范围迅速扩大。
局部常见两个牙痕,伤口流血不多,而且很快闭合变黑,周围皮肤呈现红肿。
伤口中心有麻木感,并向近心端蔓延。
局部常有水泡及组织坏死并难愈合。
一般在咬伤后约2至6小时,病人感困倦、胸部闷胀、心悸、恶心、呕吐、全身不适、畏寒、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