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叙事特点分析
以“深度报道全国首例特大地沟油案”为案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注重过程性、深刻性,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特点,因此,如何将新闻事实讲好,需要通过叙事来整合新闻信息,把握报道的局部与局部、局部与全局之间的关系。
在这起震惊全国的特大地沟油案中,也通过新闻叙事的手法,即“故事”、“叙事话语”和“叙述行为”三个方面对新闻事实的介绍呈现。
首先是主播的画面,一开始就交待了事件的重要信息:深恶痛绝的地沟油走上餐桌,在今年8月22日,公安机关侦破了特大非法制售地沟油的案件,在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审理。
正如导视一样,交待信息并引出具体的新闻事实。
首先从报道的情节和细节上来看,这起地沟油案件被侦破,20多名犯罪嫌疑人被提起公诉,随后便对这起案件进行深度挖掘,即“这起案件是如何侦破的?”“犯罪嫌疑人又是如何制售地沟油的呢?”通过这两个提问随即把视线转到去年3月份。
这里的叙事方式是一种倒叙的方式,找准了时间的切口,有了结果再去分析过程。
当时宁波市宁海警方接到群众举报,有人利用餐厨垃圾煎炸废油,炼制地沟油。
根据这个线索,警方抓获6名犯罪嫌疑人,随着侦破工作的继续,警方顺藤摸瓜把销往外省的中间人和山东济南格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的犯罪嫌疑人以及一些违法的粮油经销商抓获。
而后又提出问题“在侦破这一案件后,围剿地沟油的这一行动又路在何方呢?”并且对地沟油的来源和危害做出分析,指明应该如何治理地沟油。
深度报道的特点之一就是事实材料不那么完整,因此要通过捕捉典型细节来连贯,通过细节也有利于报道的节奏快慢有致。
整个报道的细节主要是叙述侦破格林生物能源公司时的视频语言,里边有悬念的设置,有报道的波澜,把人和人、事与事之间的冲突都展现出来了。
该公司收购地沟油为什么要测试酸价?为什么经常有大量的白土运进格林公司?这都能引起读者急欲知其结果的迫切期待心理,当然这正是叙事手法的运用,有意铺设新闻事件如何发展的疑端,随着情节的发展,事情原委会逐渐清楚,做出释悬,满足观众的心里期待。
还有就是里边的矛盾冲突,在侦破格林生物能源公司时,侦破过程情节波折,通过新闻事实的事件本身来设置冲突。
首先是警方掌握的证据与犯罪嫌疑人当时的说法完全不一致,也即是有了对立的双方,而且双方存在分歧,尤其是警方在跟踪该公司出厂的油罐车时被犯罪嫌疑人发现,被对方车辆猛打方向挤出去,拦住了。
这使得报道气氛紧张,形成波澜。
从这则深度报道的情节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它在“故事”上的叙事艺术。
好的“故事”叙述总是遵循着一个呈现冲突的戏剧性过程,电视丰富的画面和声音更是凸显了这一点,而且故事里的悬念又推动了叙事的发展,正如之前所提到的,这种事件发展的矛盾和悬念使观众处于期待中,从而关注节目的进程。
这档《新闻调查》对全国特大地沟油案的深入分析一开始就把公众利益和犯罪嫌疑人的利益对立,从审判现场到侦破回顾再回到审判现场,处处安排兴奋点,观众也好似跟随记者的镜头,和警方一起进行调查,最终才慢慢掌握事实的全部,走向节目尾声。
从叙事话语和叙事行为上,依旧少不了戏剧性的悬念和冲突,并且运用各种镜头语言和人物采访,将画面、解说和现场同期效果相结合,用细节还原了收集、炼制以及买卖地沟油,加工成食用油的事实真相,结构清晰,在最后一板块还针对专家做采访,分析地沟油的来源和危害,通过这一个过程,把侦破这一特大制
售地沟油案件的意义揭示出来。
即是针对一定的故事,用一定的叙述行为,产生一定的叙述话语,将报道的事实尽可能的完整连贯展现出来。
当然,若是按照叙事的二分法,我们也能看出它在“故事”和“话语”上类似的结构安排。
深度报道讲究节奏,而这篇报道的节奏怎么样呢?我认为这则报道,节奏有快有慢,处理得当。
首先是记者和主播叙述新闻事实时的详略处置,整个报道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通过线索的前期侦破,第二部分是对格林生物能源公司的专门调查和对制售地沟油的犯罪嫌疑人的抓捕,第三部分是对从事地沟油研究工作的教授进行采访,并提出治理地沟油的办法。
在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主播大多用简短的语言来交代情况并引出下文,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则详细一些,当然也是针对性的做详略报道。
然后是对事实材料的详略处理,比如一开始,报道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犯罪嫌疑人的审判,快速切入主题。
紧接着报道警方前期的侦破工作,由浅入深。
然后是追查到格林生物能源公司,并还原该公司的本来面目,揭穿它生产工业用油的假面具,实际是用地沟油生产食用油的事实真相,最后是对地沟油危害和治理的分析。
这样一开始属于快节奏,接着放缓节奏,再回到审判现场的快节奏,形成快慢之间的承接。
尤其在报道的最后一部分里,提到了对地沟油的治理不应只重视末端的检测,源头的控制和打击更重要,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这种用有限的方式来表现无限。
深度报道的视觉主要是思想视觉、结构视觉和叙事视觉,即对报道对象和材料的思想立场,用哪些材料来形成全局的结构,站在什么方位去感知故事。
从这则报道里我们能看出它的视觉轨迹:首先是主题性调查,其次是事件性调查,然后是揭露性调查。
主播简短的语言就是栏目语言的一个代表,对地沟油深恶痛绝,因此地沟油被炼制成食用油走上餐桌能成为《新闻调查》的选题,在一个要打击消灭地沟油的主题下,再进行视角切入,警方通过一系列的线索,最终破获了这一起全国首例特大地沟油案,然后再提供一些有社会意义和防治作用的内容,则达到了传播效果。
值得一提的还有报道里非叙事性话语的运用,和叙事性语言不同的是,它是揭示性的,起引出作用,不是简单的显示出事件。
比如记者配音提出的问题“那么,警方是如何侦破这起案件的呢”、“20多名犯罪嫌疑人是如何制售地沟油的呢?”以及在侦破过程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和对问题的释疑,这里面除了叙事性话语外,通过非叙事性语言的运用充分配合事实情形,这种有机搭配相得益彰。
总而言之,《深度报道》本身不但在于调查报道,更在于它的叙事手法的运用,它抓住了受众的心里,设置了悬念冲突,在保证记者理性的逻辑思考和栏目的严肃态度和深度的同时,把新闻调查做的像电视剧一样,有情节有细节,跌宕起伏,还捕捉具有关键作用的画面和语言,通过各种叙事手法,讲述清楚了这个事件(故事),让观众感同身受,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