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T认知行为疗法在大学生网瘾帮控中的应用摘要:认知行为疗法是继精神分析和行为疗法之后产生的心理治疗范式,在心理学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本文针对近年来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问题,分析成因,结合CBT认知行为疗法的特点探讨其在大学生网瘾帮控中的意义和以及应用策略。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大学生网瘾帮控
近年来,网络以其便捷性、丰富性、交互性等优势备受大学生的青睐,在为大学生提供新的学习交流渠道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瘾”问题。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军,长期沉迷于网络不仅会对学生本人的健康成长形成阻碍,也会对国家的未来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认知行为治疗(Cognative Behavior Therapy,CBT)是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贝克(Aaron Beck)于1976年建立的认知治疗技术为基础,由认知理论和行为治疗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形成的系统心理治疗方法。
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
CBT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改变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改变不良认知,从而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对于由于认知失调引起的心理问题非常有效。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产生的主要原因,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高校心理辅导的现状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应用的策略。
1 大学生“网瘾”的成因分析
1.1 网络的特点对大学生产生巨大吸引力[1]
网络的丰富性、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满足了大学生无法在现实中实现的心理需要。
网络大量信息的提供让大学生可以便捷地从中获取需要的知识,从而满足好奇心的需求。
隐蔽性的特征可以让学生规避家长、老师、道德纪律的监管,逃避现实的束缚和压力。
而虚拟性的性质更给大学生提供了“第二个”世界。
1.2 大学生的心理因素尚不稳定
首先,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形成的青春期,思想不稳定,观念不成熟,往往容易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在其中寻找现实中无法建立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其次,部分大学生自制能力差,意志力薄弱也是造成网络成瘾的原因之一。
由于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自由支配时间较在基础教育阶段多,同时没有高中阶段严密的管理,面对新奇的网络世界,很难自控,容易沉迷其中,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
而网络成瘾的学生大多有着自卑等心理问题。
1.3 社会环境的消极方面为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了渠道和诱因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网络游戏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迎合了大学生寻求心理舒适度的需求。
同时,社会不良文化的传播也污染了大学生的头脑,使学生慢慢在网络中失去自我,从而失去了主动思考的
能力。
而遍布大学周围的网吧也为大学生集体玩网络游戏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2 认知行为疗法在网瘾帮控中应用的价值
2.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网瘾学生认识到生活的意义,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有效的社会交往技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通过认知重组和行为养成解除网瘾学生心理困惑,在行为上养成良好的习惯。
同时,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新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式,从而促进其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提升信心和勇气。
2.2 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中,网瘾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扮演理想中的自我,包括改变自己的姓名、年龄、性别、身份等,这就容易使大学生混淆现实自我和虚拟自我,造成心理错位或行为失调,甚至造成人格异化,形成恶性循环。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从改变网瘾学生的信念、观念等认知开始,帮助学生彻底摒弃以往残余的错误思想,重新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并在新的认知结构指导下改变行为。
这种指导学生自主改变思想行为的疗法可以让学生重拾自信,逐渐消除心理障碍。
2.3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认知行为疗法强调促进认知发展,侧重于对网瘾学生心理认知的重塑,帮助其认清自己的问题,挖掘自身潜在能力,同时引导网瘾学生用健康的体育、休闲、娱乐代替上网,消除对网络的依赖心理,充实其精神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网瘾学生首先能够认识到学习和生活的意义,逐步改善的行为中实践自己的计划和想法,这不仅是对行为的改变,而且也能够通过行为的强化改变认知结构,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3 认知行为疗法在网瘾帮控中应用的问题与策略
3.1 创造良好的帮控环境,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应该确定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朋友关系,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精神上得到理解和支持,愿意敞开心扉,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并且矫正学生不合理信念,使辅导结果得到保证。
网络成瘾学生通常不太愿意让其他人知道自己因为网瘾接受辅导咨询,同时对于教师的辅导可能存在抵制情绪。
所以辅导环境应选择安静、隐蔽的地方。
这样才能争取学生意识上的接纳和配合,取得良好的帮控效果。
3.2 充分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基本技术,矫正学生错误思想
在认知技术方面,应用ABC理论向患者阐述网络成瘾的行为和
自身观念之间存在信念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思维能动性的存在和影响,其次,改变学生的极端想法,帮助学生进行检验假设。
在这期间可以通过自我对话启发学生对自己消极思想提出积极的想法,也可以通过家庭作业法让学生以笔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思维,并且及时分析这些思维产生的原因。
在行为技术方面,要督促学生安排日常行为计划,细化到每一天每一个小时,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计划执行并予以抽查和监督。
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活动的难度和精确性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心理状态逐渐提高,同时及时与学生交流。
3.3 制定长期汇报机制,定期观察学生认知行为改善情况
网络成瘾的帮控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由于学生的认知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认知和行为改变互相促进,同时进行。
在与学生谈话中与其达成共识,定期记录和汇报自己的想法和实际行为,自主分析自身网瘾的改善情况。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对于积极的改变予以鼓励和指导。
对于没有按期执行的计划或者学生出现偏差的认知给予及时纠正。
通过长期的指导帮助学生认清问题、重塑认知结构、消除心理困扰和障碍、增强自信心,以健康积极的心态融入当下的学习工作中。
参考文献
[1]魏晓慧,李晶才.大学生网瘾的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
[2]单丽艳等.认知行为疗法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1
[3]张帆.认知行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