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翻译、简答、选择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翻译、简答、选择题及答案】

七上古诗词赏析【翻译、简答、选择题及答案】说明:资料按照部编版教材目录整理了全册的古诗文,文档中有原诗、翻译、选择题、简答题,后边附有答案。

古诗词目录: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课外古诗词:五、峨眉山月歌/李白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九、秋词(其一)/刘禹锡十、夜雨寄北/李商隐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十二、潼关/谭嗣同一、《观沧海》赏析原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观沧海》答案1、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2、D 解析:“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赏析题原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翻译: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诗人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答: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答案1、选择题。

D 解析: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2、诗人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答:点明了是暮春时节,点明主旨,营造悲凉、伤感的基调气氛。

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表达了作者对故友贬谪遭遇的悲痛之情。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答:修辞及表达情感角度:拟人。

将月亮人格化,赋予了明月以人的情感色彩。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心与牵挂。

三、《次北固山下》原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翻译: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江上正好行船。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1、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2、“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次北固山下》答案1、D 解析:表达的不是壮志未酬,而是思乡的情怀。

2、“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现出春天的消息。

写景逼真,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当中的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四、《天净沙、秋思》原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翻译: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1、下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

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诗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2、对本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此曲语言明白而内涵丰富,景物的描写凝练,但情感尽在景中。

B、曲子用多种意象连缀,在萧瑟凄清的秋景中蕴含着绵绵乡愁。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气韵流动、情感一致。

D、本曲描绘了天涯游子秋日黄昏行旅图,表现悲秋思乡的情感。

3、"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怎样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答:《天净沙、秋思》赏析答案1、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2、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气韵流动、情感一致。

3、"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怎样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答案: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几只乌鸦守在巢边‘哇哇’怪叫,令人心生悲凉。

潺潺的溪水之上有一座小桥,经过小桥通向一户人家,正升起袅袅的炊烟,多么温馨幽雅。

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五、《峨眉山月歌》李白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2、关于诗歌《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是()A.“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B.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C.除“峨眉山月”以外,诗歌处处写景,;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诗歌中,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3、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答:5、《峨眉山月歌》李白1、C 解析: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错误。

是作者月下乘船是见到的景象。

2、C 解析: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

错误。

3、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答: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翻译: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1、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2、请写出你对“落花时节”的三种理解。

答:《江南逢李龟年》答案1. C 解析:后两句直抒胸臆,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非直抒胸臆,对照反衬手法。

2.请写出你对“落花时节”的三种理解。

答: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

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原诗: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翻译: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1、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