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期末复习知识点第二章物质结构基础名词解释: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费米能级、置换固溶体、间隙固溶体、肖脱基缺陷、弗仑克尔缺陷、稳态扩散、扩散通量、同素异构转变、结构弛豫、自由度、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原子中电子的空间位置和能量1、电子的统计形态法描述四个量子数n, 第一量子数n:决定体系的能量l, 第二量子数l:决定体系角动量和电子几率分布的空间对称性m l, 第三量子数m l:决定体系角动量在磁场方向的分量m s, 第四量子数m s:决定电子自旋的方向+l/2,-l/22、电子分布遵从的基本原理:(1)泡利不相容原理:在一个原子中不可能有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即同一原子中,最多只能有两个电子处于同样能量状态的轨道上,且自旋方向必定相反。

n=1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n=2时最多容纳8个电子主量子数为n的壳层中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2)能量最低原理:原子核外的电子是按能级高低而分层分布,在同一电子层中电子的能级依s、p、d、f的次序增大。

(3)洪特规则:简并轨道(相同能量的轨道)上分布的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结合方式基本结合:离子键、金属键、共价键------化学键合派生结合: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物理键合基本结合:1. 离子键合离子键:原子核释放最外层电子变成的正离子与接收其放出电子而变成的负离子相互之间的吸引作用(库仑引力)所形成的一种结合。

典型的离子化合物有NaCl、MgCl2等。

特点:①电子束缚在离子中;②正负离子吸引,达到静电平衡,电场引力无方向性和饱和性----产生密堆积,取决于正负离子的电荷数和正负离子的相对大小。

③构成三维整体-晶体结构;④在溶液中离解成离子。

2. 共价键合共价键:两个原子共享最外层电子的键合。

典型的例子有H2、O2、F2、SiC等。

特点:①两个原子共享最外层电子对;②两原子相应轨道上的电子各有一个,自旋方向必须相反;③有饱和性和方向性,电子云最大重叠,一共价键仅两个电子。

3. 金属键合金属键:金属原子通过游离电子用库仑引力将原子结合到一起的键合。

即各原子都贡献出其价电子而变成外层为八电子的金属正离子,所贡献出来的价电子为所有金属原子(正离子)所共用,金属晶体的结合力就是价电子集体(自由电子气)与金属正离子间的静电引力。

特点:①由正离子排列成有序晶格;②各原子最外层电子释放,在晶格中随机、自由、无规则运动,无方向性;③原子最外层有空轨道或未配对电子,既容易得到电子,又容易失去电子;价电子不是紧密结合在离子芯上,键能低,具有范性形变4. 混合键合在某些化合物中,存在着既有离子键合又有共价键合,即介于离子键和共价键之间的混合键。

如氯化氢。

电负性: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中把电子引向自己的能力,(表示吸引电子的能力)同一周期左——右电负性增高同一族上——下电负性降低电负性对化学键的影响:同种原子间无影响异种原子相互作用时:两元素电负性相差较大: 非金属—非金属成极性共价键电负性相差很大: 金属—非金属成离子键派生结合物理键合的作用力也是库仑引力,但在键合过程中不存在电子的交换,是电子在其原子或分子中的分布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产生分布不均匀而引起原子或分子的极性结合。

物理键合的大小直接影响物质的许多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溶解度、表面吸附等。

包括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等。

1、分子间作用力分子(或电中性原子)间的结合力,又称范氏力。

特点:无方向性和饱和性;键能最小。

按原因和特性可分为: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分子间作用力A. 取向力:极性分子永久偶极间静电相互作用B. 诱导力:被诱导的偶极与永久偶极间作用C. 色散力:电中性原子与非极性分子的瞬时偶极间的作用2、氢键质子给予体(如H)与强电负性原子X(如O、N、F、Cl)结合再与另一强电负性原子Y(质子接受体)形成键的键合方式。

特点a.有方向性,饱和性。

b.分为分子内氢键和分子间氢键两种。

c.键能一般为几到十几千卡/摩。

形成氢键必须满足的条件(1)分子中必须含氢(2)另一个元素必须是电负性很强的非金属元素(F、O、N)。

各种键型的比较一般说来,化学键(离子,共价,金属)最强,氢键次之,分子键最弱。

(后两者属于物理键)2-4 多原子体系电子的相互作用和稳定性杂化轨道和分子轨道理论A、杂化轨道理论杂化:在一个原子中不同原子轨道的线性组合称为原子轨道的杂化。

杂化轨道:杂化后的原子轨道。

杂化轨道理论:原子在化合中,受其他原子的作用,原来的状态发生改变,从而使能量相似、轨道类型不同的原子轨道重新组合成新的杂化轨道,在组合过程中,轨道的数目不变,轨道在空间的分布方向和分布情况发生改变,轨道的能量状态也改变。

杂化的本质:量子力学态叠加原理,一种数学方法,而不是物理过程。

杂化:能级相近的单中心原子轨道的线形组合。

杂化的目的:更有利于成键。

杂化的动力:受周围原子的影响。

杂化的规律:轨道数目守恒,空间取向改变;杂化轨道能与周围原子形成更强的σ键,或安排孤对电子,而不会以空的杂化轨道存在。

等性杂化轨道和不等性杂化轨道:杂化轨道中,参与杂化的s、p、d等成分相等,称为等性杂化轨道;如果不相等,称为不等性杂化轨道。

B、分子轨道理论(1)分子中每个电子是在由各个原子核和其余电子组成的势场中运动,它的运动状态可用分子轨道描述。

(2)分子轨道可近似地用能量相似的原子轨道组合得到。

原子轨道通过线性组合成分子轨道时,轨道数不变,轨道能量改变。

(3)分子中的电子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和洪特规则增填在分子轨道上。

组合成分子轨道的条件1)能量相近2)轨道最大重叠3)对称性匹配能量低于原子轨道-成键轨道能量高于原子轨道-反键轨道能量等于原子轨道-非键轨道1、σ轨道和σ键-“头碰头”相对于分子中键轴呈圆柱形对称的分子轨道称为σ轨道。

由两个相同或不相同的原子轨道沿轨道对称轴方向相互重叠而形成的共价键,叫做σ键。

σ键是原子轨道沿轴方向重叠而形成的,具有较大的重叠程度,因此σ键比较稳定。

σ键能围绕对称轴旋转,而不影响键的强度以及键跟键之间的角度(键角)。

2、轨道和键- “肩并肩”成键原子的未杂化p轨道,通过平行、侧面重叠而形成的共价键,叫做π键。

π键是由两个p轨道从侧面重叠而形成的,重叠程度比σ键小,所以π键不如σ键稳定。

当形成π键的两个原子以核间轴为轴作相对旋转时,会减少p轨道的重叠程度,最后导致π键的断裂。

3、δ轨道和δ键- “面对面”具有两个通过分子轴对称节面的分子轨道称为δ轨道。

凡是一个原子的d轨道与另一个原子相匹配的d轨道(例如d xy与d xy)以“面对面”的方式重叠(通过键轴有两个节面),所成的键就称为δ键。

δ轨道不能由s或p原子轨道组成。

费米能级费米能级是金属在绝对零度时电子的最高填充能级。

金属内的电子因泡利不相容原理故而不能每一个电子都在最低的能级,因此便一个一个依序往高能级填直到最后一个填进的那个能级即所谓费米能级。

T=0K(基态)时,最高的被电子充满的能级能量为E F,E F以下能级全满,以上能级全空。

T>0K时,某些电子受到激发,移到费米能级以上的能级,达到平衡的分布。

固体中的能带能级分裂:n个同种原子接近时,相同的原子能级分裂成n个能量不同的能级(分子轨道)。

能带:由许多聚集在一起的原子的许多分子轨道组成的近乎连续的能级带。

带宽:能带中最高能级与最低能级的能量差。

其与原子数目无关,仅取决于原子间距,间距小,带宽大。

价带:价电子能级展宽成的能带。

(可满可不满)满带:添满电子的价带。

空带:价电子能级以上的空能级展宽成的能带。

导带:0K时最低的可接受被激发电子的空带。

禁带:两分离能带间的能量间隔,又称为能隙(Eg)能带理论是研究固体中电子运动规律的一种近似理论。

固体由原子组成,原子又包括原子实和最外层电子,它们均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中。

为使问题简化,首先假定固体中的原子实固定不动,并按一定规律作周期性排列,然后进一步认为每个电子都是在固定的原子实周期势场及其他电子的平均势场中运动,这就把整个问题简化成单电子问题。

能带理论就属这种单电子近似理论能带理论的应用-导体、绝缘体、半导体导体具有很好的导电性,能带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价带没有填满,因此在很小的外电场作用下最高的被填充能级(费米能级)上的电子就能跃迁到相邻的空能级上,从而其下层能级上的电子又能跃迁到上一层,从而形成定向电流。

另一种是价带和导带重叠,没有能隙,因而在外电场作用下电子能填入导带。

半导体具有一定的导电性,其能带分为三种类型:(1)△Eg非常小,热激活就足以使价带中费米能级上的电子跃迁到导带底部,同时在价带中留下“电子空穴”。

在外电场作用下,导带中的电子和价带中的电子空穴都可以向相邻的能级迁移,形成导电,此类为本征半导体。

(2)△Eg比较小,在基体中有少量的高价杂质,在能隙中存在着由高价杂质元素产生的新能级。

热激活中电子从杂质能级跃迁到导带底部,从而形成导电电流,此称为N型半导体。

(3)△Eg比较小,在基体中有少量的低价杂质,在价带附近形成掺杂的能级,热激活使价带中费米能级上的电子跃迁到杂质能级,从而在价带中留下电子空穴,在外电场作用下,通过价带中的电子空穴的迁移产生电流,这类半导体称为P型半导体。

绝缘体的各外层轨道都被电子充满,使晶体中相应的能带填满,而且能带与能带之间的能隙较大,电子需要很大的能量才能从价带跃迁至导带,因此导电性很差。

2-5 固体中的原子有序结晶与晶体1、结晶特性•晶体:原子(团)沿三维空间呈周期性长程有序排列的固体物质(金属、大多陶瓷及一些聚合物)。

•非晶体:原子(团)无周期性长程有序排列的物质(包括气体、液体和部分固体)。

•结晶:形成晶体的过程。

晶体的性质–具有确定的熔点–能自发形成规则的多面体外形–稳定性(晶体的化学成分处于热力学的能量最低状态)–各向异性(不同的方向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均匀性(晶体各部分的宏观性质相同)晶体是一种均匀而各向异性的结构稳定性固体1、晶体的对称元素2、点阵•点阵:晶体结构的微观特征。

•某种结构单元(基元)在三维空间作周期性规则排列。

•基元: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团(组成、位形、取向均同)3、晶胞、晶系和空间点阵型式晶胞:代表晶体内部结构的基本重复单位。

晶胞一定是一个平行六面体,但三条边的长度不一定相等,也不一定互相垂直。

晶胞的基本要素:A.大小和形状 B.各原子坐标位置晶轴上晶胞三个边的长度a,b,c 和其夹角,,称为晶格常数。

4、晶向指数和晶面指数A、晶向指数晶向:原点出发通过某点的射线(或通过若干结点的直线方向)。

晶向指数:晶胞各轴上投影的最低整数(可以是负值)。

[u v w] 表示晶向,其中u v w 即晶向指数。

一个晶向代表了一系列相互平行的阵点构成的直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