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阅读文化建设创意设计

儿童阅读文化建设创意设计

书籍滋润生命,书香伴随成长——儿童阅读文化建设创意设计东湖镇中心小学戴银燕一、背景儿童阅读是儿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融入社会、发展自我的重要过程。

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早期阅读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并成为研究的热点。

近几年来国家教育部对儿童阅读日益重视,下达了许多纲领性文件。

其中《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至不少于150万字。

要完成这样的量化任务,教师必须把教学的视野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课堂扩展到社会,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影响儿童的一生”,要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体验真、善、美;在阅读中习得新方法、获得新经验;在阅读的世界里享受童年的快乐。

二、创意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更令人担忧:不少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缺乏细读、研读的良好心理。

有些教师把课外阅读作为一种任务硬压给孩子,造成压抑的心理环境,影响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课外阅读成为负担,再加上阅读资源相对缺乏,读物缺少童趣等因素也妨碍了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形成。

儿童阅读发展不充分,后天是很难弥补的。

为了让农村孩子也能像城市的孩子一样尽早开始阅读,在阅读中汲取营养,茁壮成长,我校通过“一个中心”——激发兴趣为中心,“两个互动”——师生互动、家校互动,“三个到位”——指导到位、考评到位、笔记到位,使儿童阅读文化建设开展得有声有色,极大地激发了农村孩子的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实践近5年来,我校以“为学生终身的发展奠基”及“大语文教育”为基本理念,以“儿童阅读推广活动”活动为载体,对儿童阅读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地实践和探索。

(一)唤起教师的责任意识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必须以极大的热情主动投入到“泛阅读”之中,使自己平凡的人生在教学研究和工作中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为此,我们做到:1.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有时代的前瞻性。

要应对新的历史时期对公民素质的新要求,这就必须要求广大教师具备现代的科学的教育思想,掌握和运用现代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因此我们注重加强对教育理论的学习讨论,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学习新课程标准。

帮助教师树立现代的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同时,我们注重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以课题为载体,让语文教师人人参与,定期召开研讨会,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活动,促进广大教师埋下头来学理论。

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素质,提升了自身的现代教育理念。

2.帮助教师爱书读书,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泛阅读”活动更要倡导教师的“身正为范、学高为师”。

要学生爱阅读,教师首先要爱阅读。

因此我们大力倡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要谈吐儒雅,要广读博学,要以自身的言行感染和影响学生。

促进师生双方阅读的积极性。

(二)建构阅读的指导模式1.阅读指导到位我们在各实验班级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以学校推荐书目为切入点,带领学生潜心阅读精典美文,领略名著课程,吟咏古今诗文,指导日积月累,在大量阅读实践中,养成阅读习惯。

我们立足教学实际,逐渐摸索和总结出了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基本课型。

例如读物推荐课、阅读辅导课、读书笔记辅导课、读写结合辅导课、读写经验交流课等。

(1)读物推荐课。

凡是适合学生阅读的新书、好书,教师先阅读一遍,再介绍给学生。

介绍的方法有:①梗概法,把故事的大意讲出来。

②悬念法,创设一种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问题法,提出几个问题,,叫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④提纲法,把一本书归纳成几条纲要。

(2)阅读辅导课。

就阅读方法而言,主要指导学生学会怎样朗读、怎样默读、怎样速读、怎样浏览、怎样复述等五种方法。

例如速读,三到五年级每学期各安排12课时集中训练。

这时,教师可以抽出一定的时间讲讲速读的好处、要求和方法等,再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最后作出小结。

(3)读书笔记辅导课。

其目的是使学生结合阅读,掌握写好七种类型读书笔记的方法。

这七种类型是听记型、批注型、抄写型、摘抄型、归纳型、感想型、评价型。

这七种类型读书笔记,至少要上七次辅导课,使学生明确要求,掌握方法,写出高质量的读书笔记。

(4)读写结合辅导课。

这种课型的主要任务是促进读写结合,达成读写迁移,一般安排40分钟。

例如四年级上学期的习作训练中,有一种是写《一个小动物》,从读写结合的需要出发,既要求学好有关课文,掌握好写动物的有关知识和一般方法;又要求学生从课外读物中找出五篇写小动物的文章,潜心阅读,写好笔记。

到要写《一个小动物》的前十多天,举行一次读书报告会《我喜欢的小动物》,就能使读写结合达到一个新水平。

(5)读写经验交流课。

这种课型目的在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在交流人选的确定上要兼顾上、中、下各类学生,在交流内容的安排上,要突出重点,不要平均使力。

有时搞一些专题性的交流会,如“速读经验交流会”、“写读后感经验交流会”等。

2.考级评价到位“泛阅读”考级制度,是为了检验学生的读书质量,鼓励多读书的学生,让学生定期读书的考级制度。

课题组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结合语文、品生品社,制定了不同的必读书目,并规定在一定年龄段的学生所需达到的等级。

学生考级时,必须通过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讲述及问答题等多项测评,才能取得相应的等级。

我们提倡的阅读考级等级分七级,主要是对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考核,同时学生只有达到相应的阅读量并对此作相关的理解、记忆,才能参加考级。

学校在每学期初给学生罗列可供选择的课外阅读书目,并由书店上门售书。

没有达到相应的阅读量的学生是不能参加阅读考级的。

等级考每学期举行,可以越级考。

3.读书笔记到位许多语文教师将读书笔记作为积淀语感、强化表达能力的重要工具。

在这一目标指导下,读书笔记成为学生的一本积累好词佳句的摘录本。

长期的、机械的摘录行为磨耗了学生的心智,于学生的发展弊多利少。

在最初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视读书笔记为一项沉重的课业负担,敷衍了事。

为了达到字数,完成任务,他们不问好否佳否,全都实行“拿来主义”,毫无甄别比较而言。

更有一些学生并不在读书时摘录,而是复制其他同学的摘录内容。

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分析认为,过错并不在读书笔记本身,而在于我们对读书笔记狭隘的定位扼杀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要使读书笔记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强调读书笔记内容的开放,可摘录、可写读后感、可写内容梗概、可作推介辞……林林总总,无可不写。

为此,我们把读书笔记分为七种类型:听记型、批注型、抄写型、摘抄型、归纳型、感想型、评价型。

这七种类型大体可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为积累类,如听记型、抄写型、摘抄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抄记阅读材料,积累语言材料。

第二大类为理解类,如批注型、归纳型笔记,都是在对读物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批注型”的理解可能是零碎的,可多可少,可深可浅。

有体会可以批注,有疑点也可以批注。

“归纳型”的理解多半是系统的、深刻的,否则就归纳不出来。

第三大类为创作类,如感想型笔记和评价型笔记。

他要求读者从原作出发,写出自己的感想、认识和评价。

(三)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为了让学生投入到广阔的课外阅读中去,为此,我们研究学校的校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手段使学生更多地、更直接地接触语文阅读材料,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练就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1、校园氛围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热爱阅读的熏陶。

环境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还注重良好的校园读书环境的营造。

在教室的布置上,我们要求各班建立“阅读角”,在“阅读角”里,陈列着班级所订阅的报刊杂志,摆放着教师推荐的阅读图书。

班级的黑板报上,开辟出“每周一诗”的阅读欣赏栏目,每月刊出“好书荐读”书目。

通过班级环境的渲染,营造出浓浓的班级读书的氛围;在学校校园的布置上,我们在教学楼的墙壁上,张贴上“爱书、读书”方面的名人名言、名人画像,利用宣传橱窗,积极宣传在读书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班级和优秀学生,展出学生习作,促进读写活动,使整个校园洋溢着浓厚的读书气氛,真正体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加大学校投入的力度,不断充实、更新学校的图书设施。

这是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个物质保证。

近几年来,学校虽然由于创建教育现代化,使得财力十分短缺,但仍然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指导思想,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咬紧牙关,克难奋进,每年都要投入一定的财力,不断增添新的、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

目前,学校图书室图书累计约2万余册,生均图书达到15册。

为了让学生有序借阅图书,学校还专门配备了兼职图书管理员,于每周一和周五的下午开放图书室,让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借阅,引导学生从小酷爱读书、广阅博览。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读书活动。

为了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于每个学期都要开展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校园读书”活动:开展一次“读书节”教育活动,举办一次读书报告会,在这基础上,我们还分年级段分别开展手抄小报评比、故事会、知识竞赛、美文朗诵等评比活动,以这些活动的开展来激活学生求知的欲望,促使学生大量地、主动地阅读。

2、家庭氛围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动员亲子共读,营造家庭读书氛围。

利用家长会,进行读书为主题的讲座,从读书习惯、读书方法、读书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在读书过程中,请亲子共读的家庭典范进行经验交流,学期评选“优秀读书家庭”,让读书活动更加深入、有效。

四、效果通过几年的实践,“儿童阅读推广活动”活动在我校已初显成效:课外阅读已成了学生的自觉行动。

每天中午泛阅读时间,学生专注读书的场面已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据图书室统计数据表明,学校图书流通率近5年逐年上升:由2005年的每学期生均5册上升到现在的每学期生均10册。

课余时间,总有成群结队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

学生的课外阅读已成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觉行动。

学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学生的大量阅读产生了巨大效应,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一是学生将个人生活的情趣放到了阅读上,培养了学生的高雅情趣和爱好。

学生普遍养成了“勤学好问、深思精练”的良好学风,促进了班风和校风的明显好转;二是学生在广阅博览中受到了良好的思想熏陶,促进了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从小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学生的广泛阅读,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四是学生的大量阅读,促进了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通过多年农村儿童阅读推广的实践,一些问题也突显出来。

如:一些农民工子女的阅读资源相对较少,亲子共读缺乏持久性等,都是我们农村儿童阅读文化建设急待解决的问题。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