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 亚洲概述
教学建议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示法、比较法和综合法,运用图示法可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比较法比较不同区域的区域差异。
课前
准备
教师准备:
1.《导学案》、《预学案》、《固学案》。
2.搜集准备地图,亚洲地形图,亚洲主要河流图片,亚洲不同国家的风俗民情、自然景色等相关图片。结合教学过程制作多媒体课件。
3.运用地形剖面图,说出亚洲的地势特点;能分析亚洲东部和南部易发生旱涝灾害的原因;运用所学知识,说出某地区农业生产、生活的特点。
导学建议
重点
难点
1.亚洲的气候类型,特别是季风气候的成因、特点、分布等。
2.人口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问题。
3.亚洲的地形、气候特点及对河流的影响。
4.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和不同的风俗民情。
学生准备:
1.阅读书籍或网上查阅亚洲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气候等资料,并进行归纳。
2.预习教材内容,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供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导学过程设计
程序
设计
学习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预设)
媒体
运用
创设情境
新课导入
新课
导入
【旁白】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叫亚洲,在亚洲,还分布着许多国家,亚洲地域广大,各地的地形、气候以及风土人情也不一样。
1.亚洲地形、气候与河流的关系。
2.亚洲人口的特点。
3.不同地区风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PPT展示板书展示区详细内容并进行讲解。
第三层级
知识
运用
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
抢答的方式与点将的方式相结合。希望同学们能积极回顾导学案上“课程达标训练”相关试题。
PPT展示相关分析及参考答案。
第四层级
思维
建模
本节课关键词:亚洲的范围与分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
学生归纳本节知识点和学习方法。小组间完成思维导图,并相互交流。
PPT展示思维导图构建过程。
总结概括提升
创设
总结
情境
【旁白】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亚洲不同地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亚洲的人口。请同学们课后认真完成固学案习题,并预习下节内容。
通过课前预习,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知识梳理及基础学习交流。
多媒体展示亚洲不同国家的风俗民情、自然景色等相关图片。
第一层级
预习情况检查
分小组让学生对预习部分中的教材知识回顾及自主预习检测进行检查;看各小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交叉检查预学部分的情况,并进行得分统计,供教师评价参考。
PPT展示知识梳理参考答案。
第二层级
环节一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亚洲的人文环境
分好小组合作探究金太阳思维探究与创新内容。小组内部小组长要做好工作的协调和分配。探究内容均衡分配给各组,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老师要及时进行纪律的规范和探究内容的指导工作,分配好展示任务。展示部分建议口头展示和展区展示相结合。
学生独立完成,与同伴互查,疑难问题交与小组讨论。对于错误的问题,及时纠正,通过结构性预习,达到预想的预习效果。
环节二对学案探究内容分析整合
探究点拔一
1.亚洲地形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2.亚洲气候类型多样,东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季风气候典型。
探究点拨二
1.亚洲人口众多、增长速度、二、三产业的比重和速度方面存在差异。
以小组为单位口头展示或黑板展示预习情况,小组间相互点评、质疑、补充、纠正等。本节课的展区板书展示主要应该有以下内容:
学生认真倾听,表现出积极的情感体验。
板书设计
2.6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亚洲
1.自然环境
2.人文环境
教师教学实施方案(地理)
授课年级
课题
亚洲概述
课程类型
一轮复习
课时
上课日期
年月日
授课老师
教学目标
1.能从海陆位置和经纬度方面说出亚洲的位置;识记亚洲的地形、地势特点,主要地形区和主要河流,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过亿的人口大国;亚洲是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和人口最多的大洲。
2.理解亚洲的地势特点对河流的影响,亚洲的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原因,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民风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