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


经济间的来往,东西方文化
问题 6:我们学习张骞出使西域的什么 和物品不断沿着这条道路进
精神?
行交流,这就是闪耀几千年
的丝绸之路
利用地图 工具,让 学生增强 感知能力 和读图能 力
二、丝绸之路 提问: (1)"丝绸之路"的的起点、终点分别 在哪里?经过哪些地方?
学生阅读资料,在地图上标 注丝绸之路的路线,并讨论 问题
感知能力 和读图能 力
看书上“海上丝绸之路”,了 解和认识“海上丝绸之路”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域都 护府的相关信息并回答问 题。
通过讨 论,认识 丝绸之路 的影响和 历史意 义,产生 民族自豪 感
课堂 小结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东汉政 府恢复对西域的管辖。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 2、甘英到达波斯弯 教师形象的讲述甘英的故事。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丝绸之路的开辟及 其作用,以及西汉对西域地区的经营 和管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体会到 了张骞的精神和我国古代泱泱大国的 风范,最后,欣赏《梦驼铃》 一、张骞出使西域 1、西域的含义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背景、时间、 经过、结果、意义。 二、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起点、方向、路线。 2、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方向、路 线。 3、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三、对西域的管辖 1、西域都护府设立:原因、时间、管 辖范围、意义。 2、班超出使西域 3、甘英到达波斯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 料,自主学习。
四、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分组搜集有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培养 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
活动
教师活动
(2)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具体表现
利用地图 工具,让 学生增强
有哪些?
(3) 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 影响?
(4)“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终点 分别在哪里?经过哪些地方?
三、对西域的管理 张骞通西域后,稀罕加强了对西域的 管理和经营。 问题:西汉为了便于管理西域,设立 了西域都护府,这一机构什么时候设 立,管辖哪些地方?有什么意义?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答案: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
是公元前 138 年为了联合大
月氏夹攻匈奴,第二次是公 新
元前 119 年,为了和西域各 课
国友好往来。 教
学 问题 4:张骞出使西域都经历了哪些地
方?
学生以地图为媒介,找出张
骞出使西域的出发点,经历
的地方。
问题 5: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
促进了汉朝和西域各国政治
第 14 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西域地理范围,用表格的方式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概况(包括目 的、出发时间、结果)。 2.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汉代海上丝绸 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4.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 的地位,培养学生全面认识、思考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的假设和材料、图片展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习张骞的报复、持之以恒,敢于冒险的精神,认识国家 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1.结合课本中的介绍,在地图 上找到西域所在的地理位 置。 2.简单描述当时西域各国的情 况。
利用地图 工具,让 学生增强 感知能力 和读图能 力
问题 2:汉武帝为什么要攻打匈奴?
学生分组讨论,汉武帝之前
和匈奴是如何相处的,后来
又为何攻打匈奴?
问题 3: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去了
几次,最终结果如何?
弄些丝绸和其它物品出海去卖; 父亲:你们都长大了,也该独
自创业了,父亲也不阻拦你们, 做些准备,你们就出发吧!
提出问题:三兄弟一路上会有些 什么经历呢?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问题 1:西域的含义是什么? 西域是指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 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 大地区称为西域。
环节
学生分角色表演,汉朝时期
某商人家庭会议人物
父亲:现
程 你们有什么打算啊?

大儿子:张骞通西域了,我
入 想贩些丝绸卖到西方赚钱;
二儿子:我想从成都收些丝
绸,往南边卖;
三儿子:我想从广东出发,
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观看课本剧并思考 问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 丝路的形 成产生好 奇感,培 养学生的 探索创新 精神。
相关主题